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全球温度会上升7℃不靠谱:200年周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值得关注

已有 3862 次阅读 2013-11-13 10:1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全球变暖, 太阳黑子, 自然变冷

全球温度会上升7℃不靠谱:200年周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值得关注
                杨学祥

   近日,美国夏威夷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目前人为性全球气候变暖已不可逆转,未来几十年地球将处于持续升温的状态,全球温度会上升7℃。
 
   对此,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淮南研究院副院长黄刚日前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指出,尽管论文作者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理论推测和数值模拟,但其得到的结果依然值得人们反思,社会对气候变暖的关注程度也应进一步加强。尽管气温持续高的趋势已无法阻挡,但在黄刚看来,“7℃”这一数字多少有些不靠谱。
 
   事实上,现在处于潮汐调温1800年周期中的变暖高峰,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200年周期的变冷初期,55年拉马徳雷冷位相时期的变冷阶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39027.html

   《华尔街日报》报导, 太阳的活动令科学家迷惑不已:和过去一个多世纪相比,产生的太阳黑子只有预期数量的一半,其磁极转换也出现不同步的现象。从历史记录看,太阳应当在今年秋 季接近其大约11年活动周期当中的爆发高潮,但今年的高峰期极为平淡。NASA的哈撒韦(David Hathaway)说,可以说这是200年来最弱的太阳活动。
 
   研究人员迷惑不已。他们无法判断这种平静是暂时的还是持续数十年的衰退活动之始。太阳活动衰退可能会改变太阳的亮度或光线的波长,从而略微缓解地球变暖。
 
   变冷的自然过程不可忽视。没有太阳能量的持续支持,温室效应也是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  

   温室效应至今没有实验数据的支持,为什么不在寒带建立超大温室大棚,检验一下温室浓度对气温的影响?

 
 
相关报道:
这不科学:太阳活动两百年来最弱 令科学家迷惑不解
2013-11-12 17:08:06 来源: cnbeta网站(张越) 

  《华尔街日报》报导, 太阳的活动令科学家迷惑不已:和过去一个多世纪相比,产生的太阳黑子只有预期数量的一半,其磁极转换也出现不同步的现象。从历史记录看,太阳应当在今年秋 季接近其大约11年活动周期当中的爆发高潮,但今年的高峰期极为平淡。NASA的哈撒韦(David Hathaway)说,可以说这是200年来最弱的太阳活动。

 这不科学:太阳活动两百年来最弱 令科学家迷惑不解


   研究人员无法判断是暂时的还是持续数十年的衰退活动之始。令这个谜题更为复杂的是,太阳同时还经历最奇怪的磁极转换。通常情况下,太阳的南北磁极每11年左右会颠倒一次。

   在磁场倒转的过程中,太阳的两极磁场减弱,磁力下降为零,然后重新出现相反极性。但在此次周期中,太阳磁极出现了不同步的现象。太阳的北磁极在一年多以前就转换了极性,现在它与南极的极性一致。

[via:WSJ (中文)]

本文来源:cnbeta网站

http://digi.163.com/13/1112/17/9DGDF6NH00162OUT.html
太阳好像“坏”掉了

华尔街日报(中文)  2013-11-12 17:40:34   12814 人阅读   编辑:小路[爆料]  评论(59)

   太阳好像出了点问题。科学家们说,和过去一个多世纪相比,现在的太阳活动更为奇怪,产生的太阳黑子只有预期数量的一半,其磁极转换也出现不同步的现象。
   太阳自转时会产生强大的磁场。直径常常大过地球的太阳黑子标志着磁力强烈的区域,这里酝酿着破坏性的太阳风暴。这些风暴会突然让带电粒子经过遥远的空间距离奔向地球,造成地球卫星短路、屏蔽手机信号或损坏电子系统。
   从历史记录看,天文学家说,太阳应当在今年秋季接近其大约11年活动周期当中的爆发高潮——即所谓的太阳活动极大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简称NASA)参与日本“日出”(Hinode)号太阳探测器项目的项目科学家瑟坦(Jonathan Cirtain)说,但今年的高峰期极为平淡。“日出”号太阳探测器的任务是测量太阳磁场。
   NASA在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马歇尔航天中心(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太阳物理学小组负责人哈撒韦(David Hathaway)说,可以说这是200年来最弱的太阳活动。
   研究人员迷惑不已。他们无法判断这种平静是暂时的还是持续数十年的衰退活动之始。太阳活动衰退可能会改变太阳的亮度或光线的波长,从而略微缓解地球变暖。
   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研究太阳磁场周期的米诺-哈拉米略(Andres Munoz-Jaramillo)说,在世的科学家中没有人见过像现在这么弱的太阳周期。
   令这个谜题更为复杂的是,太阳同时还经历著有记录以来最奇怪的磁极转换。
   通常情况下,太阳的南北磁极每11年左右会颠倒一次。在磁场倒转的过程中,太阳的两极磁场减弱,磁力下降为零,然后重新出现相反极性。NASA空间环境中心(Space Environment Center)的比泽克(Douglas Biesecker)说,就科学家们所知,太阳磁极颠倒被人类注意到的唯一原因是它标志着太阳活动极大期的高峰。
   太阳科学家们说,但在此次周期中,太阳磁极出现了不同步的现象。太阳的北磁极在一年多以前就转换了极性,因此现在它与南极的极性一致。
加州帕洛阿尔托的洛克希德马丁先进技术中心(Lockheed Martin Advanced Technology Center)的太阳物理学家施利基沃(Karel Schrijver)说,太阳两极转换的间隔时间之长太过反常了。
   科学家们说,他们对这种反常的延迟感到迷惑,但并不担心。根据当前卫星对太阳磁场变化的测量结果,他们预计太阳南极将在下个月转换极性。
http://news.mydrivers.com/1/282/282447.htm

作者:李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1-13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刚:
“地球升温7℃” 听着感觉玄乎
 
■本报见习记者 李瑜
 
近日,美国夏威夷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目前人为性全球气候变暖已不可逆转,未来几十年地球将处于持续升温的状态,全球温度会上升7℃。
 
对此,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淮南研究院副院长黄刚日前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指出,尽管论文作者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理论推测和数值模拟,但其得到的结果依然值得人们反思,社会对气候变暖的关注程度也应进一步加强。
 
黄刚说,温室气体的排放干扰了自然气候的变率,对生物分布及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比如,由于两极地区海冰融化而直接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将对沿海城市以及大洋中的岛屿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些地区原有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平衡必将遭到极大破坏。”黄刚同时表示,气温的不断升高还将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肆虐程度,其带来的危害可能要比目前阶段的气候灾害严重得多。
 
尽管气温持续高的趋势已无法阻挡,但在黄刚看来,“7℃”这一数字多少有些不靠谱。
 
“关于全球升温趋势及原因,目前主流科学家都认为是由人类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黄刚话锋一转,“但在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升温幅度却是完全不同的。”
 
他指出,这篇文章中所提及升温7℃的结果,是在用数值模式模拟RCP85排放的情景下得到的,而该情景是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即基本不采用限制排放政策的情景模拟)下得到的。
 
“但实际情况是,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基本同意采取减排措施,所以,未来出现升温的幅度应该远低于在高排放情景下得出的模拟数值,实际数值应该在2℃阈值附近。”黄刚分析说。
 
然而,即便如此,人们也不应盲目乐观。
 
“气候变化往往是一个几十年时间尺度的问题,具有隐蔽性,所以普通社会公众对此问题并不很关心。”黄刚认为,气候问题一旦发生,所造成灾害会非常巨大,而这种后果很可能是不可逆转的。“近十几年世界各地频发的高温热浪即是一种明显迹象。”
 
黄刚呼吁,科学家和媒体首先应该着重加强气候知识的科普宣传力度。“让公众知道气候为什么会变化,变化之后又会产生哪些影响。”
 
此外,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而言,气候系统无疑是一个全球性系统,单个国家和个体很难对其进行全面监测。“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全球监测数据共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数值模式已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也应及时加强相关方面的科研投入。”黄刚强调。
 
《中国科学报》 (2013-12-13 第4版 综合)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3/11/279990.s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1356.html

上一篇:俄罗斯勘察加地区发生里氏6.6级地震:关注10-12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有利于拉尼娜的势态正在发展
收藏 IP: 221.9.94.*| 热度|

2 周少祥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