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新年伊始我国大部天晴 北方多地大风降温:关注冷冬和潮汐组合

已有 2916 次阅读 2013-1-1 13:50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冷冬, 大风降温

新年伊始我国大部天晴 北方多地大风降温
来源:中央气象台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1日

 

  今天是元旦假期第一天,我国大部地区将继续保持晴朗天气,但气温仍较常年偏低,尤其是内蒙古、东北地区、华北等地将刮起4~6级偏北风,风寒效应明显。有假期出游计划的朋友需注意防寒保暖,北方户外风力较大,记得戴好围巾、帽子。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受新一股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将自北向南迎来大风降温天气,大部地区将降温4~6℃,局地降温幅度可达8~10℃。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并将伴有4~6级偏北风。其中,今天白天到夜间,降温区将主要位于内蒙古、东北及华北等地,内蒙古中部、沈阳、河北北部降温幅度达6~8℃。

  降水方面,1日至2日,我国大部地区将继续保持晴朗的天气格局。但2日夜间起,南方大部将出现雨雪天气过程。另外,贵州中西部局部地区有冻雨。


(来源:中央气象台 作者:连治华 责任编辑:苏玉君)

  我在2012年8月11日指出2012-2013年冬季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
一、2013年年太阳黑子高值可能减弱“冷冬”的强度。
二、2010-2012年连续发生的3次8.5级以上地震地震和海啸可能导致冷冬。
三、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冷冬。
四、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为强潮汐时期可能导致冷冬。
    相关部门应该汲取2009年厄尔尼诺发生后预测暖冬的历史教训,认真听取不同学术观点,避免预测失误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1213.html
2013年1月潮汐组合:低温进入高潮
2012-11-29 06:53
2013年1月潮汐组合:低温进入高潮
             杨学祥,韩延本,乔琪源,杨冬红
    2012年10月-2013年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3年1月是2012年10月-2013年1月强潮汐时期的第四个月。全球7级以上地震,9月发生1次,10月发生2次,11月上旬发生2次(截止到28日),地震增强趋势明显,伴随厄尔尼诺的增强,11-12月地震可能进入本轮高潮,1月低温进入高潮。
    潮汐组合A:2013年1月5日为日月小潮(下弦),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2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1月12日为日月大潮,10日月亮近地潮,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0.5247度,三者两两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强,潮汐南北摆动最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1月19日为日月小潮(上弦),1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2度。两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1月2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0.92863度, 22日为月亮远地潮,21日为冬至,太阳在南回归线(南纬23度半),23日月亮潮和太阳潮近似在同一纬度,三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恨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1月27日为日月大潮,3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2度。两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729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48537.html

上一篇:福建部分地区出现霜冻:关注冷冬和潮汐组合
下一篇:中东部降温4-10℃ 南方将有雨雪天气:关注1月3-5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6 0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