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最新研究发现大型地震会引发世界范围内余震:关注地震远距离传播

已有 4117 次阅读 2012-9-28 13:2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震, 远距离传播

最新研究发现大型地震会引发世界范围内余震
2012年09月28日 07:21
来源:凤凰科技  作者:严炎刘星

2012年4月11日苏门达腊海岸地震之后一周内全球地震图(黑点标出)。


2012年4月11日苏门达腊海岸地震之后一周内全球地震图(黑点标出)。
    凤凰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28日消息 国外媒体报道,最新的研究表示,今年4月11日,一场巨大的里氏8.6级地震引发苏门答腊岛附近印度洋的海床震动。这场地震的罕见并不仅仅是因为它震级大——它是过去100年间第十大地震——而是它引发了全世界各地长达6天的余震。这项研究已经发表在自然期刊上。
    “过去地震学家总说不用担心,遥远地震并不会引发当地的余震,直到最近我们才认为这并非绝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球和行星科学家罗兰·博格曼(Roland Burgmann)这样说道,“这项研究表明,虽然遥远地震会引发当地地震事件非常罕见——可能几十年才发生几次——但并非没有这样的可能性。”这项研究表明,有的当地地震会在大地震后数小时内发生,而在有的地区,苏门答腊地震的震波传播过来直到引发地震可能需要长达6天时间。
    该研究的科学家表示,这项发现提醒了那些生活在地震活跃地区的人们面临着持续的地震风险。大地震,即使远在地球的另一端,可能在数小时内会引发当地的地震。另一项同日发表的研究表明苏门答腊地震标记了印度洋下新板块的形成。
    这种地震是因为板块彼此倾斜滑动而引起的,因此也称为走滑型地震。(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可能是走滑型地震最著名的例子。)
    “这是我们目前观测到最怪异的地震之一。” 博格曼说道,“就像1906年的旧金山大地震,也是走滑型地震,但它非常巨大,强度大约是苏门答腊地震的15倍。”
    苏门答腊地震引发了加利福尼亚半岛7.0级地震,以及印度尼西亚和日本的地震,但都没有产生如此严重的破坏。自4月11日起之后六天内,全世界范围内地震学家发现产生的地震数量是预计的5倍多。
    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这项研究称,产生这种延迟效应的一种可能机制便是东印度洋地震引发了某些断层产生一系列检测不到的微地震,后者导致了之后更大的破裂。
    研究学者正在分析近期发生的其它大型地震,他们发现在大地震后立即引发其它地震的数量略微上升。这可能是因苏门答腊地震的独特特性决定的——它产生的地震波通过地球表面下方传播,能量足够大可以影响遥远的断层区。(编译/严炎刘星)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2_09/28/17970519_0.shtml
太空同震效应和地震远距离传播

2010-9-21 17:57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太空同震效应,地震,远距离传播    推荐到群组

                     太空同震效应和地震远距离传播

                            杨学祥,杨冬红

 

台“中央大学”太空科学所教授刘正彦21日表示,地震会引起太空中同震效应的研究成果,利用研究原理,还可提早预警海啸的发生。刘正彦和“中央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颜宏元进行研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的讯号波动,证实地震会影响太空中同震效应,并可根据讯号反推地表震动最剧烈的地方,研究成果获顶尖期刊《地球物理研究》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刊登。

 

刘正彦表示,地震发出的震波会影响太空电离层变化,当地表错动8,能量传到太空被放大万倍以上,会造成80公里的跳动,根据太空跳动发生时间、空间位置,可找出太空震动源头;像是集集东北方30公里被量测到的震动源,也是地面错动最大的地方。

 

颜宏元指出,电离层和地震的确有相互关联,GPS丰富的观测资料,可作为研究预设的良好基础。根据GPS讯号的变化,可以推估地表发生震动的源头。

 

此原理还可运用在海啸预警,刘正彦表示,海水表面同样会影响电离层,利用海啸的能量与电离层的变化,可找出海啸发生时间和源头;他运用这个原理找出苏门答腊海啸的起源点。他说,这个方法能提早半小时到1小时预警海啸,让民众能及早因应。

 

根据地壳、海水、空气的密度比,固体潮、海洋潮、大气潮的幅度比为13400当地表错动8,能量传到太空被放大万倍以上,会造成80公里的跳动,相当于地壳密度和太空气体密度比为100001,即固体、、海洋、大气、太空的密度比为100003333251。大气、太空的密度比为251

 

地震和潮汐都具有周期震荡特征,因而都具有不同圈层的同震效应。

 

地震会发生连锁反应,一场地震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另一场地震的原因。美国地震学家分析了近20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地震中余震的数据后,得出地震波可激发地震这一结论。他们的研究可能改变了关于以前余震发生原因的预测。

美国地质学家发现,1990年以来,157级以上的大地震中,12个产生表面波(即地震波沿地表或地球内部界面迅速向远方传递),在其他大洲的断层系统上引发了较小型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专家帕森斯解释说,科学家早就知道强震的表面波会迅速向远方传递,不过他们此前认为这些所谓的表面波移动引发地震只是特例,但让人惊讶的是,这种地震一直在发生。

这些沿着地表或地球内部界面游走的地震波被称为面波,经过遥远的距离后也未缩小的原因在于地球表面是球面:在震中同一半球传播时是扩散,在另一半球是集中。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密度变化,与单位时间扩散的大圆周长C成反比。设地震的总能量为Q,能量密度为δ,穿过的面积为S=Cl = 2πRlsinφl为单位弧长,R为地球半径,则有

δ= Q/S = Q/ (Cl) = Q/ (2πRlsinφ)                               (5.1)

其中,圆心角φ为震中和地心连线与大圆上任一点和地心连线的夹角。同样,在球壳中点源喷射造成的球面对流,也会有扩散、集中、返回的震荡过程(见图5.6和图5.7)。

由(5.1)式可知,在φ= 0φ= π时,能量密度δ为无穷大,在φ= π/2时,即经过地表最大圆时,能量密度δ最小。这就是说,假定地震波能量在传播中无损耗,震中的地心对称点处的能量密度最大。该公式表明,能量密度δ在震中同一半球中,随震中与地心连线的长度增加而减少;在震中的另一半球,能量密度δ随震中与地心连线延长线的长度增加而增加。

举例来说,200412月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外海的强震,就在遥远的阿拉斯加、加州与厄瓜多尔引发了地震。厄瓜多尔(西经80,南纬0)恰恰就是印尼苏门答腊(东经100,南纬0)的地心对称点。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解释。点源激发在球面上的震荡和对流对余震和强降水都存在激发作用(见图5.7和图5.8)。从汶川8级地震的4级以上余震目录中可以看到这一作用(见:附录表10和附录表11)。


 

5.7  点源激发震荡在球面上的能量密度变化(杨冬红,2009)

20032322时左右,“重庆井喷”发生。井喷事故压井方案的实施时间从26日上午推迟到27日上午10时。整个井喷事件历时84小时,大约17.521百万立方米石油天然气喷入大气中,其环境效应不仅仅是硫化氢中毒。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消息,2004925日,川东北地区的达州、南充、巴中等市普降暴雨,多数地方降雨量超过100毫米,这次降雨是今年以来四川境内雨量最大、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其中,达州市渠县累计降雨量已超过360毫米,是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开县受灾最为严重——惨遭200年一遇特大暴雨洪灾,部分地区为500年一遇。 由此看来,20031223重庆开县井喷、200492-7日重庆开县又遭受暴雨洪水的袭击、2006年重庆大旱高温和2008年四川强震可能有因果关系(见图5.8)。


 

5.8  点源喷发在球壳中的对流(杨冬红,2009)

 

潮汐震荡的特点是,在地球和月亮的中心连线上,面对月亮的地球球面上的点及其地心对称点的潮汐最大,与点源激发在球面上的震荡特征相同。这是潮汐易于激发地震活动的一个原因。本文在这里只是提出问题,并不是严格的论证。证据在于更多资料的积累(摘自博士论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513.html

上一篇:所罗门群岛附近发生6.0级地震:关注29-30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江淮江南等地将出现7级大风并降温4-8℃:关注29-30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3 钟炳 张骥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