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中国气象微博发地震预测 7小时后删除:统计数据有误?

已有 4483 次阅读 2012-9-19 04:4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震, 统计数据, 计算中心, 中国气象

    点评:不同时期的统计数据结果不同: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平均每年1.5个;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平均每年0.5个。
 
中国气象微博发地震预测 7小时后删除
2012年09月19日 03:12
来源:现代快报
原标题:中国气象微博发地震预测
   “我国大约每年遭遇一个半7级以上的大地震,2012年上半年没有发生这样的地震,下半年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具体什么时间、在哪里发生,是很难给出答案的。”昨天上午10点多,中国气象视频网的官微“@中国气象”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引发网友关注。对此地震专家称,这只是一种概率,而且有很多地震发生在海底和无人区。
   “@中国气象”为何突然发布地震消息?缘由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减灾信息与计算中心副主任李志强在接受电视栏目《中国减灾》采访时,一位网友抛出问题:“我问一下专家是怎么看待中国的下半年的,是不是会遇到某些地区遭遇可能性的地震,如果有怎么讲,如果没有您敢确定吗?千万不要说很难说不好说之类的。”李志强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要这么说,咱们下半年会有地震吗?一定会有的。因为我们国家大概是每年7级以上地震平均起来接近一个半,今年上半年还没有呢,下半年有一个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大了。但是你要说具体在哪?在什么时间?这件事情确实就难了。”
   “@中国气象”发布关于下半年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微博后,很快引发了网友关注和热传。昨天下午5点多,“@中国气象”删除了这条微博。但是,李志强接受访谈时讲的这段话依然有视频可查。
   “其实,很多地震都不一定发生在城市,有很多地震是发生在海底,还有发生在无人区的。”江苏省地震局的一位专家认为,李志强其实说的是一种防震减灾意识。我们国家大概每年7级以上地震平均起来接近1.5个,这个数字让网友们震惊。江苏省地震局的这位专家说,那有可能是口误,应该是三年两次7级以上大地震。专家表示,这只是一个概率统计,比如全球每年发生8级以上地震是3个,7级以上地震是10个左右。而我国也有一个相对的概率统计,但这只是概率统计,并不是精确的,有的年份可能会有7级以上地震多一点,有的年份则一次都没有。比如:1975年我国发生了4次7级以上地震,1976年我国发生了3次7级以上地震。
    记者搜索发现,中国气象视频网属于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承担广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和各种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的媒体发布。对于气象微博发布地震预测,很多网友表示了质疑,认为地震局才有权力发布地震信息。还有网友对于这样的预测表示了不屑,说了等于没说。有人用开玩笑的口吻说:“翻译一下:肯定得震,哪天震,震哪,震多大的,研究报告已上交,得到地球批复后即可实施。”还有人说:“这样的预测说了等于没说,这样说几句,我们村里的大爷大妈都会。”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统计数据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3次。在1889-1924年PDO“冷位相”发生6(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PDO“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PDO“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11年PDO“冷位相”已发生5次(2012年又发生了一个)。规律表明,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1-5]。
    统计数据表明,1900年以来,中国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次。在1889-1924年PDO“冷位相”发生1次,在1925-1946年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1947-1977年PDO“冷位相”发生1次,在1977-1999年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30年PDO“冷位相”至今尚未发生。规律表明,PDO冷位相时期是中国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中国强震爆发时期。根据前两个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循环规律,未来20年中国发生8.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统计数据表明,1900年以来,中国大于等于7级的地震共105次。在1900-1924年PDO“冷位相”发生18次,在1925-1946年PDO“暖位相”发生24次,在1947-1976年PDO“冷位相”发生46次,在1977-1999年PDO“暖位相”发生12次,在2000-2030年PDO“冷位相”已发生6次。
 
       1920年12月16日 宁夏海原发生8.6级大地震,烈度为12级,形成特大灾难,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最大地震,震动全国,矩震级达9.3级。持续时间长达15分钟,死亡28.5万人,宁夏海原、西吉、固原、静宁等极震区内县城全毁,波及破坏区面积55万平方千米(见表1)。这次地震发生在189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后期,其前发生10次7级以上地震,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其后发生7级以上地震8次,平均每年发生1.6次,是前者的3倍。正因为8.5级地震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后期发生,本次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总数比较少(1890-1899年地震数未加入)。
    中国大于等于7级的地震在1947-1976年PDO“冷位相”发生46次,平均每年发生1.53次。1950年8月15日 西藏察隅和墨脱8.5级地震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前期,1950-1959年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9次,平均每年1.9次。可见,8.5级地震的发生是导致中国7级地震频繁发生的原因。
    目前,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0年已经过去,8.5级地震尚未发生,8级以上地震发生2次,7级以上地震仅仅发生了6次,平均每年发生0.50次,远低于以往的平均水平,地震活跃度不明显,处于地震活跃期的初期阶段。
    根据全球特大地震频发的现状,本次周期的地震强度高于1890-1924年,低于1947-1976年。中国8.5级地震正在积累的过程中,无论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中期或后期发生,都将带来10年左右的7级以上地震频发期,这对中国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要注重建筑的防震水平。
    自1890年以来,拉马德雷冷位相已经发生了3次,前两次都发生了中国的8.5级以上地震。因此2011-2030年之间中国发生8.5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1-10]。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智利地震发生后的形势和今后我们的任务。2010-3-3 07:17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99148
2.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4.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5.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6.       杨学祥,杨冬红. 9级特大地震周期的探讨.  2011-12-10 16:42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17007
7.       杨学祥,杨冬红。下一次大震在哪里:8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2008-6-1 10:00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8.       杨学祥。 日本地震和中国地震:日本地震发生后的形势和对策。2011-12-13 06:4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17876
9.       杨学祥. 中国特大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关系. 2011-12-13 10:29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17948
日本地震和中国地震:日本地震发生后的形势和对策
2011-12-13 06:4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1787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4218.html

上一篇:南方干旱致鄱阳湖面积比去年缩减90%:关注南旱北涝
下一篇:21日周五起将迎大幅降温:关注9月22-23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3 赫英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