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未来三天北方降温:关注8月17-19日强潮汐组合

已有 3435 次阅读 2012-8-16 15:2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北方降温

未来三天北方降温 显露秋天气息
8月16日最高气温变温预报图

8月17日最高气温变温预报图

8月18日最高气温变温预报图

  中国气象视频网8月16日讯 立秋以来,南北方天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南方依旧是比较炎热,而北方很多地方似乎已经感受到秋天的气息,最近天气多数以清凉为主。预计未来三天,北方会自西向东出现降温过程,30℃范围逐步南退。

  今天,随着新一股冷空气从新疆启程逐步东移,西北地区东部一带率先开始降温,甘肃中西部、宁夏以及新疆北部的部分地区气温都会降至30℃以下,省会级大城市中,西宁、银川今天的最高气温都在25度左右,伴上雨水,湿冷的感觉会更加的明显。而东北、华北以及黄淮地区以小幅升温为主,河北中南部、京津、河南和山东西部以及辽宁中部和西南部等地的最高气温在30℃或以上,不过也只有30℃出头。

  到了明天,冷空气会进一步向东向南蔓延,扩大影响力,从西北地区东部一直到华北大部、辽宁等地,气温普遍都会下降。河北和北京等地的最高气温会降至30℃以下,而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在连续两天的降温后,最高气温也不足25℃,部分地区甚至不足20℃。吉林和黑龙江继续小幅升温,大部地区最高气温都在30℃左右。

  后天,冷空气和雨区的进一步东移南压将给陕西南部、华北东南部、黄淮北部、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带来2-6℃的降温,黄淮北部的最高气温将降至30℃以下。(崔丽丽)

2012年8月潮汐组合:8-9月弱潮汐时期头一个月
2012-7-8 08:51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潮汐组合    推荐到群组
           2012年8月潮汐组合:8-9月弱潮汐时期头一个月
                                 杨学祥
 
    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2012年8月-9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2年3月-7月,2012年10-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2年8月是8-9月为弱潮汐时期的头一个月。
 
    潮汐组合A:2012年8月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1度,8月2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2012年8月10日为日月小潮(下弦),1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1.49493度,10日为月亮远地潮(月亮潮强度减少35%),三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幅度较大,可激发冷空气南北震荡。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
 
    潮汐组合C:8月17日为日月大潮,1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51度,两者叠加,潮汐强度较强,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8月24日为日月小潮(上弦)和月亮近地潮,2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1.37927度,两者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8月31日为日月大潮,9月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72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达到最小值。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潮汐强度比较均匀,变化不大,没有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强叠加。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8998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2813.html

上一篇:宁夏将迎明显降水:关注8月17-19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太平洋惊现巨型浮石筏: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所致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1 赵建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2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