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厄尔尼诺再现征兆:关注3-7月强潮汐组合

已有 3392 次阅读 2012-5-17 12:2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再现征兆 全球菜籽恐受考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7日 10:01  生意社
  生意社05月17日讯
  近期频频有专业机构发布警告,称厄尔尼诺气候将在未来再度出现,而这也令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的油菜籽生产前景遭受威胁,令产量前景堪忧。2011/12年度,全球油菜籽供应格局面临近年来最紧张的局面,2012/13年度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两国的油菜籽产量增产则稍微令新年度全球的油菜籽供应形势得到好转,但厄尔尼诺气候一旦成形则将进一步考验着全球油菜籽的供应能力。
  数国专家认为今年全球将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据澳大利亚气象局在本月初发布的报告显示,未来几个月太平洋(7.53,0.00,0.00%)温度可能上升,澳大利亚在冬季或春季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几率变大。截止到4月28日的30天里,气象局的南方涛动指数(SOI)值为-7.7,降至2010年八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而三月份为2.9%。SOI值持续低于-8.0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形成。与此同时,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在日前也认为,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厄尔尼诺现象已卷土重来,今年冬季中国的气温将继续偏高,暖冬出现的可能性更大,全球气候灾害也比较多,一般容易出现灾害年景。该中心主任董文杰说,目前热带太平洋大气、海洋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
  加、澳两国减产威胁令新季全球菜籽供应更堪忧
  根据历史资料看,厄尔尼诺天气往往会造成加拿大的早霜及澳大利亚的东部地区的干旱,而上述两国是全球重要的油菜籽生产国,同时又是全球重要的油菜籽出口国。2011/12年度随着中国、欧盟、印度等主要产区的减产,全球当年期末库存降至450.4万吨的近年来的最低水平,供应极度紧张。同时2012/13年度欧盟、黑海等地在干旱、严寒的恶劣天气下油菜籽产量将继续下滑,而加拿大、澳大利亚则有望实现增长,所以一旦厄尔尼诺现象对上述两国的油菜籽生长造成不利,并最终影响产量的话,2012/13年度全球油菜籽的供应能力仍将继续受到严峻考验。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欧盟、印度等全球油菜籽主产国均出现减产,令全球2011/12年度油菜籽供应局面异常紧张,期末库存降至近三年来的最低水平。而在2012/13年度,欧盟、黑海等又因恶劣天气而使得新季产量可能出现下降,而加拿大与澳大利亚两国原本的增产预期则弥补了不足,但近期已经有所形成的全球厄尔尼诺天气则可能导致两国油菜籽产量前景堪忧,进一步考验全球新季供应能力,也将从长期上支撑价格走势。
厄尔尼诺短期不会出现
2012年05月17日10:12新华网
字号:T|T

  厄尔尼诺现象短期不会爆发

  5月初,始于去年9月的拉尼娜现象正式结束。目前,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域的表层海水温度不断升高,导致对厄尔尼诺现象时隔两年再度爆发的预期增强。

  近期赤道太平洋海域的平均表层海水温度距平(单位:℃)

转播到腾讯微博
厄尔尼诺短期不会出现


  尽管未来厄尔尼诺出现的可能性较大,但是短期内温度偏高的现象只局限在太平洋偏东部海域,且持续时间还不够长,因此并不足以确定厄尔尼诺现象已开始出现。

  参考美国气象局、澳大利亚气象局及印度尼西亚气象局的最新监测及预测报告,他们都表示当前赤道太平洋水温处于正常状态,拉尼娜已经结束,厄尔尼诺尚未出现。不过,太平洋偏东部海域表层海温缓慢升高的现象确实存在。预计今年9月以后,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概率将大增。

  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则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易遭遇旱灾,南美洲和墨西哥易洪水泛滥,世界其他地区也可能出现异常的天气灾害。再考虑到爆发的时间点,预计美国夏季的天气不会受到厄尔尼诺太多影响,澳洲和南美洲可能正好在播种期遭遇异常天气。不过澳洲近两年雨水充沛,轻度旱灾可能不会带来严重后果,而南美洲迎来暴雨反而有利于提振局部地区的作物生长前景。印尼可能在雨季结束后迎来异常干旱天气。

  美麦区干热天气恐持续

  5月以来,美国主要农业带气温快速上升,天气总体利于作物生长,只有堪萨斯州等中部平原地区的冬小麦因降水稀少、天气干热略有受损。截至5月13日,美国玉米已播种87%,遥遥领先于去年同期的56%和过去五年均值,出芽率为56%,远好于去年同期的16%和过去五年均值。美国大豆播种率增至46%,较前一周提高22%,好于去年同期的17%和过去五年均值。美国棉花播种率为48%,其中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等西部棉区和阿肯色、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等中南棉区的播种工作已接近尾声。

  本周,美国中西部地区天气晴好,春播工作顺利推进,玉米播种即将结束。周末中西部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降雨,有利于补充有所下降的土壤墒情。

  目前,堪萨斯、俄克拉荷马、阿肯色等主产区的硬红冬小麦已全面进入抽穗期,此时水分对产量的影响较大,一旦天气趋于干燥,就容易引发市场的担忧情绪。截至5月13日,美国冬小麦优良率较前一周回落3个百分点,降至60%。预计5月中下旬,美国中部平原地区降水有限,仅17日和20日前后可能有小雨,干热天气的持续将为小麦市场提供炒作题材。

  我国东北地区多雨缓解旱情

  截至5月12日,我国东北地区大部土壤墒情适宜,但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西部、内蒙古中东部降水偏少,表层土壤墒情偏差,存在轻至中度农业干旱,春玉米和大豆的播种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不过自5月12日起,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大部持续出现阵性降雨天气,旱区农田的土壤墒情明显改善,加之气温偏高,对春播作物出苗及幼苗生长较为有利。本周五(18日)前后,上述地区的降雨天气将结束,预计下周的降水相对有限,仅20日东北地区中部有小雨,26日以后降水可能再次出现。

  自5月11日起,江南大部和华南中东部遭遇强降雨袭击,不利于油菜籽的收割和晾晒,部分地区还遭遇洪涝灾害导致农田被淹。本周二,南方的降水才逐渐减退,天气放晴。预计18—20日,江南东部、华南地区将再度出现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暴雨,不过强度不及这一轮。

  印度将于6月进入雨季

  今年印度的季风雨有望于6月1日率先影响南部海岸,接近常年水平的正常降水量有利于提振该国棉花和水稻的产量。印度干湿季节分明,农民大多会在第一场季风雨之后才开始大规模耕作活动。印度的雨季一般会持续4个月。

  (期货日报 永安期货龚萍  作者:永安期货龚萍)


http://finance.qq.com/a/20120517/003683.htm
4月9日-7月28日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
2012-4-6 04:53
4月9日-7月28日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
                  杨学祥
    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1月25日-4月7日(72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
    
    每年1月25日-4月7日(72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今年在2-3月拉尼娜不增强反而减弱,表明此次拉尼娜的发展势头已近尾声,厄尔尼诺的形成因素正在加强,如能坚持到4月,异常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在上半年爆发,流感、干旱、低温、强震将相伴而生,这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的发生规律。
    2012年3-7月超长的强潮汐时期是地震活跃期,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的交替使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20-40厘米,引发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强潮汐增强这一效应。
    2012年4月拉尼娜已经结束(赤道太平洋深蓝色区域消失),厄尔尼诺正在加强(黄色区域增大)。厄尔尼诺的发生将加剧地震的活动强度。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5853.html
 
厄尔尼诺将带来强震
2012-3-27 15:25
    南极半岛的德雷克海峡海冰面积在9月最大,在2月最小;秘鲁寒流受德雷克海峡海冰开关控制,赤道太平洋海温在9月最冷,3月最暖。这是拉尼娜易发生在8-9月,厄尔尼诺易发生在2-3月的原因。
    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1月25日-4月7日(72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
    2月前一种条件占优势,地球自转季节性条件被压制。
    每年1月25日-4月7日(72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今年在2-3月拉尼娜不增强反而减弱,表明此次拉尼娜的发展势头已近尾声,厄尔尼诺的形成因素正在加强,如能坚持到4月,异常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在上半年爆发,流感、干旱、低温、强震将相伴而生,这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的发生规律。
    2012年3-7月超长的强潮汐时期是地震活跃期,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的交替使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20-40厘米,引发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强潮汐增强这一效应。
    3月12日地球自转季节性优势开始恢复,中东太平洋增温受阻。北太平洋热能开始向南半球转移。拉尼娜正在减弱,厄尔尼诺正在加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1921.html

上一篇: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6.0级地震:关注5月潮汐组合
下一篇: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增温有利于厄尔尼诺形成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3 钟炳 杨文祥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5 0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