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加拿大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经济困难是借口

已有 3138 次阅读 2011-12-13 12:4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加拿大, 减排计划, 京都议定书, 北极资源

加拿大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经济困难是借口
             杨学祥
    加拿大环境部长彼得·肯特12日在议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加拿大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他说,退出议定书后可以使加拿大免遭议定书规定的大约140亿加元(1美元约合1.026加元)的惩罚,这对在当前困难经济形势下的保守党政府来说,没有其他选择。加拿大的决定使其成为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闭幕后第一个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也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签署但后又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国家。
    当政治庸人煞费苦心地计划减排二氧化碳气体用以减缓全球变暖的时候,政治强人却在利用全球变暖的机遇筹划抢夺北极的领海和资源。打出气候政治招牌的始作俑者,掩人耳目的两手更胜人一筹:一只手挥舞减排温室气体的政治号令,压制对手的经济发展;另一只手伸进北冰洋底,意在攫取尚无归属的资源和能源。英国仅仅把气候变化作为外交战略是最大的失误,现在英国国内也遭遇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罕见洪水灾难[1]。事实证明,英国关心气候是假,攫取资源是真。
    围绕北极资源的争夺,世界力量正在重新组合,但领土和领海攸关者只有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丹麦、挪威等国。2001年,俄罗斯宣布对包括北极在内的半个北冰洋的所有权。除俄罗斯外,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芬兰、西班牙和瑞典等国,纷纷宣布有权在那里进行开采[5]。
    我在2007年和2009年分别指出,历史教训会让人类认识到:理智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合理整合和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防止世界大战造成的人类灾难,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在战争的威胁下,欧盟向气候开战的计划必定化为泡影;消除战争威胁后的人类共同利益才能为人类适应气候变化开辟真实可行的坦途。战争还是和平?胜利还是失败?这不仅取决于利益和实力,而且取决于智慧和宽容。
 
相关新闻:
 
加拿大宣布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3日07:56  新华网
  新华网渥太华12月12日电(记者张大成) 加拿大环境部长彼得·肯特12日在议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加拿大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
  他说:“京都(议定书)对加拿大而言已经成为过去,因此我们行使我们的合法权利正式退出。”
  肯特还批评自由党领导的加拿大政府当年批准加入《京都议定书》是“不负责的”,因为它并没有认真采取行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他说,退出议定书后可以使加拿大免遭议定书规定的大约140亿加元(1美元约合1.026加元)的惩罚,这对在当前困难经济形势下的保守党政府来说,没有其他选择。
  肯特在参加德班气候大会期间就多次宣布,《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明年底到期后,加拿大将不再更新对其的承诺。他主张应该重新缔结一个包括全球主要排放体量化减排承诺的协定。
  加拿大的决定使其成为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闭幕后第一个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也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签署但后又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国家。
  在肯特宣布之后,一些加拿大反对党议员指责保守党此举对全球防止气候变暖的努力产生消极影响,也严重损害了加拿大的国际形象。
  加拿大自由党政府于2002年签署加入《京都议定书》,但保守党自2006年执政至今一直对执行《京都议定书》持消极态度,只承诺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17%,换算下来大大低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目标。
  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所列举的数据,加拿大2009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增长近30%,比2005年增长17%左右,而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加拿大到2012年的排放应比1990年降低6%。
  据多个环保组织发表的调查报告,加拿大现在是世界上人均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之一,一个重要原因是西部油砂开采经济利益丰厚,但在转化为石油的过程中对大气污染巨大。
  《京都议定书》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减排协议。它为近40个发达国家及欧盟设立了强制性减排温室气体的目标,即2008年到2012年第一承诺期发达国家整体而言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
http://news.sina.com.cn/w/2011-12-13/075623622528.shtml
气候大会的尴尬结局:只想聚餐不愿买单
已有 179 次阅读 2011-12-2 10:5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气候变化 战争 减排计划 国家利益    推荐到群组
气候大会的尴尬结局:只想聚餐不愿买单
          杨学祥
   据中新社记者俞岚报道,因为“背信弃义”,阻碍气候谈判进程,德班气候峰会前三天,加拿大连续捧得NGO组织颁发的“化石奖”。非洲集团在气候大会上说,“那些在气候问题上负有历史责任的国家开始退缩,这将逐渐破坏会议进程,并使气候大会的可信性遭到质疑。”在此次峰会非洲集团最为关注的资金议题上,主要发达国家以深受债务危机困扰为借口,诸多推脱,这令饱受干旱、洪灾、暴风雨等极端气候之苦的国家大为光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大会期间发布的一份声明中批评发达国家在气候谈判中“立场消极”,“令人失望”。
   
    美国和欧盟在发动局部战争方面积极,在承担国际义务问题上消极,其最新动向值得关注。
    我在2007年和2009年分别指出,历史教训会让人类认识到:理智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合理整合和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防止世界大战造成的人类灾难,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在战争的威胁下,欧盟向气候开战的计划必定化为泡影;消除战争威胁后的人类共同利益才能为人类适应气候变化开辟真实可行的坦途。战争还是和平?胜利还是失败?这不仅取决于利益和实力,而且取决于智慧和宽容。
    当政治庸人煞费苦心地计划减排二氧化碳气体用以减缓全球变暖的时候,政治强人却在利用全球变暖的机遇筹划抢夺北极的领海和资源。打出气候政治招牌的始作俑者,掩人耳目的两手更胜人一筹:一只手挥舞减排温室气体的政治号令,压制对手的经济发展;另一只手伸进北冰洋底,意在攫取尚无归属的资源和能源。英国仅仅把气候变化作为外交战略是最大的失误,现在英国国内也遭遇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罕见洪水灾难[1]。事实证明,英国关心气候是假,攫取资源是真。
    随着全球变暖现象的加剧,北冰洋可能将成为一座新的能源宝库,北冰洋上诸如汉斯岛等岛屿的战略重要性也大大提高。目前,加拿大和丹麦对汉斯岛的主权争夺已进入了白热化。随着气温上升,北冰洋水域面积扩大与通航时间大大增长,美国与英国越来越重视在北极水域军事演习,代号为“2007·冰”军演目的之一是为探索巴拿马运河之外的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潜艇部队调动通道。另一目的是为了争夺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此看来,英国政府于3月13日建议进行一次长期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新环境立法不仅仅是为了在下一届国家选举中占领一个关键的战场,而且是为了争夺北极资源和航道而放出的政治烟雾。英国在气候与资源战略上实施两面手法:减排烟幕和资源争夺[2]。
    针锋相对向来是强者的最优选择。2007年8月2日,俄罗斯科考队员在北极点下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活动组织者4日说,此次科考行动耗资400万美元。有媒体评论认为,俄精心策划此次代号为“北极-2007”的深海考察行动,其目的除科学研究外,意在通过宣称俄对北极大部分地区拥有所有权,增强本国政治经济影响力。俄罗斯此举引发各界争议。美国政府表示,俄科考队将俄罗斯国旗插到了北极点之下的北冰洋洋底,这一做法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加拿大外长彼得·麦凯则宣称,俄罗斯在北极海底插国旗的行动“只是俄国人的一次作秀”,并不能支持俄罗斯对北极的领土要求[3]。争夺北极资源的前哨战已经打响。 
    围绕北极资源的争夺,世界力量正在重新组合,但领土和领海攸关者只有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丹麦、挪威等国。2001年,俄罗斯宣布对包括北极在内的半个北冰洋的所有权。除俄罗斯外,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芬兰、西班牙和瑞典等国,纷纷宣布有权在那里进行开采[5]。俄罗斯的最新动作很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据俄《观点报》7月20日报道,近日军事专家分析说,在10年后美国会向俄罗斯发动进攻。俄罗斯必须尽快做好准备,迅速增强军事实力。惟有这样,俄罗斯才能抵御美国鹰派的侵略政策。俄罗斯军事专家协会副会长弗拉基米罗夫少将认为,美国人盯上了俄罗斯的矿产资源,所以要进攻俄罗斯。他预测,抢夺西伯利亚资源的战争10年后可能打响。开战的时间在10~15年之间,由美国率先发动入侵。弗拉基米罗夫认为,美国的另一个开战动机是,肃清最强大的地缘政治对手。这样可以让其他国家见识一下美国的厉害,对其言听计从俯首帖耳。俄地缘政治研究所所长伊瓦绍夫上将认为,美国会秘而不宣地投入战斗,因为美国社会现在有一种普遍的反俄倾向,把俄罗斯当作其在全球实行霸权的绊脚石,有人甚至主张以武力“一劳永逸地清除这块绊脚石”[6]。
    气候变暖使归属未定的北极成为一块任人争抢的肥肉,俄罗斯广阔的北极边缘与其目前的军事实力极不相称[7]。我在7月15日指出,未来的主战场在北极,俄罗斯可能惨遭瓜分。这就是地域政治。当然,中国也不能置身事外,东海和南海的资源也会成为亚洲争端的根源。蚕食中国,瓜分俄国,控制中东,这是美国的战略意图。对中国而言,美国支持亚洲群雄蚕食中国沿海岛屿,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一旦亚洲战火燃起,美国将坐收渔翁之利。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多则十几年,少则三五年,我们的耳畔将重新响起隆隆的炮声[8]。近日俄国军事专家的分析为我的论断提供了权威证明[6]。2007年8月2日,俄罗斯科考队员在北极点下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打响了争夺北极资源的前哨战。
    中国虽然与北极领土无缘,但这是捍卫中国近海资源的有利时机。是否承认中国的领土和领海,是当前区分敌人还是朋友的客观标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8018.html

上一篇:中国特大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关系
下一篇:印尼苏拉威西岛附近海域发生6.3级地震和12月潮汐组合对比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5 鲍得海 张伟 全嬿嬿 陈绥阳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2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