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前九月自然灾害频发 直接经济损失3028亿元:关注潮汐周期

已有 2515 次阅读 2011-10-16 05:1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低温冻害, 地震, 潮汐周期, 风雹, 旱涝周期

前九月自然灾害频发 直接经济损失3028亿元
http://www.dayoo.com/http://www.dayoo.com/ 2011-10-16 01:36来源: 工人日报  网友评论 (0)
  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今天发布的通报显示,今年1至9月,全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28.1亿元。其中,人次受灾达4.8亿,死亡1074人(含失踪127人),紧急转移安置912.7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882.6万公顷,其中,绝收380.4万公顷;房屋倒塌85.3万间,损坏308.2万间。
  1至9月,我国重大自然灾害频发:1月,南方发生低温冷冻和雪灾云南盈江发生5.8级地震长江中下游地区、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春夏连旱;6月到7月间,南方地区多洪涝灾害,四川、山东、内蒙古也一再遭受灾害侵袭。此外,西南地区夏秋连旱台风“梅花”、台风“南玛都”、“纳沙”、华西秋雨灾害、印度锡金邦6.8级地震,也给我国带来很大影响。
  全国31个省市的2700余个县(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同程度受灾,有1400多个县(市、区)遭受10次以上、近600个县(市、区)遭受20次以上自然灾害影响。其中,四川、贵州、湖南、湖北4省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为严重。
  进入9月,长江流域嘉陵江支流渠江和汉江上游、黄河渭河流域发生严重秋汛,重庆、四川、陕西等地因洪涝灾害共造成121人死亡(含失踪),紧急转移安置200余万人,房屋倒塌30余万间,损坏70余万间
  全国区域干旱严重北方冬麦区出现41年以来最严重的秋冬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60年以来最严重的冬春连旱,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发生春夏连旱,西南地区遭受夏秋连旱。旱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总损失的30%以上,饮水困难人口达3100余万人次
  今年,我国5级以上浅源地震发生13次其中,云南盈江5.8级地震造成25人死亡,房屋倒塌7万余间,损坏近10万间;印度锡金邦6.8级地震造成西藏自治区7人死亡,交通通信一度中断。受灾县中,有1800多个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占全国受灾县总数的6成以上,灾害与贫困叠加效应明显
  1至9月,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共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29次,三级响应2次。(记者赵剑影)
2010-12-18 07: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杨学祥
 
    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灾害的最强信号。我们在2009年初就关注下一次不寻常的厄尔尼诺事件,因为它会给全球带来流感全球大流行等重大灾害[1]。事实上,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不仅给全球带来流感爆发,而且给全球带来暴雪和酷暑、干旱和洪水、强震和大风灾害。
   2010年的拉尼娜事件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1999年的灾害记录:关注2011年的防灾重点
 
    一、干旱
 
    二、洪涝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28]。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29]。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947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97300.html

上一篇:低温冻害频发:冬季极寒可能发生在2023年前后
下一篇:亚洲东部地震值得关注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3 许培扬 杨华磊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0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