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强冷空气将再次影响西北至中东部和潮汐组合对比

已有 3365 次阅读 2010-12-28 06:2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强冷空气, 局地降温14℃

强冷空气将再次影响西北至中东部 局地降温14℃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7日19:13  人民网
   12月27日,新疆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乡牧民在风雪中赶牛。当日,新疆阿勒泰市再次迎来降雪天气。新华社发(叶尔江 摄)

  人民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 刘军涛)据中央气象台预计,今天夜间至31日,12月以来第三次强冷空气将再次影响我国西北至中东部地区,大风、降温将成为本轮冷空气的主打,局地降温可达14℃,而雨雪相对稀少,全国上下将在晴冷的天气中迎来2011年。

  今夜至31日强冷空气将自西北向东南影响我国

  进入12月,我国已相继遭遇两轮强冷空气的袭击,分别是10~16日和22~26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多地气温在两股冷空气的联合打压下屡创今年下半年以来新低。

  中央气象台预计,从今天夜间起,本月的第三次强冷空气的攻势又将率先在新疆北部展开,28至31日,冷空气将快速东移南下,西北地区大部、内蒙古中西部、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将先后有6~10℃降温,其中西北地区东部、黄淮大部、江淮、江汉东部、江南东部等地降温幅度有10~12℃,局地可达14℃。

  经历了大幅降温后,12月31日夜间至2011年1月1日(元旦)早晨,我国日最低气温0℃线将第三次南压至华南北部一带。黄淮大部最低气温将达到零下7℃~零下11℃,江淮、江南东北部最低气温一般在零下5℃~零下7℃,江南中西部和南部最低气温在零下1℃~零下5℃;广东北部、广西北部、福建南部山区最低气温可达0℃~零下2℃;江南以北大部地区有霜冻出现。

  由于南方大部地区前期基础气温偏低,所以本次冷空气过程将使黄河以南大部地区的日最低气温低于前次冷空气过程。

  除了降温外,冷空气还将给我国大部地区带来4~6级偏北风,其中河西走廊、各地江河湖面风力有7~8级,新疆山口地区风力可达8~9级。30日至31日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区风力有7~8级、阵风9~10级。

  气象专家提醒,大风降温天气将对农牧业生产、群众生活、水上交通运输等产生不利影响,将导致采暖所需的煤电油气消费需求量增加,相关地区和部门需做好防范工作。

  此次冷空气过程较上次雨雪偏少

  据气象专家介绍,由于中低空水汽输送条件不足,本次冷空气过程不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只是新疆北部、山东半岛和西藏西南部等地降雪较强。

  预计,28日至31日,新疆北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中北部及山东半岛、西藏西南部等地将先后出现小到中雪,其中山东半岛东北部、新疆塔城及伊犁河谷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西藏西南部局地有大到暴雪。另外,四川南部、重庆、贵州、云南北部和东部、湖南西部及广西西部等地有小雨(雪)或雨夹雪,其中四川东南部、贵州西北部局地过程累计降水量有10~15毫米;贵州局部地区有冰冻。

  我国中东部其它大部地区基本无降水。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黄淮等气象干旱区旱情仍将持续。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0/1227/62068.html

潮汐组合D:12月2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4.23812度,21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12月25日为月亮近地潮,27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南纬0.00014度,28日为下弦。三者两两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大。

本月虽然为弱潮汐时期,但潮汐组合强弱分明,潮汐差变化大,仍有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强冷空活动的可能,2011年1-5月为强潮汐时期,发生冬冷春寒的可能性大。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391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8193.html

上一篇:日本狂风暴雪持续肆虐和潮汐组合对比
下一篇:英国恐暴发大规模流感:祸不单行值得关注
收藏 IP: .*| 热度|

3 杨洪强 杨华磊 杨文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