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千年极寒变百年: 天体引潮力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已有 5627 次阅读 2010-10-15 07:03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天气, 天体引潮力

        据对50年冷空气活动的分析,发现其按农历的概率分布有更明显的不均一性,几个峰值与朔、望、上下弦等月相一致。实际資料分析所揭示的气候振动准37年和准2年等周期可以从月亮相对于地球、太阳运行的准周期规律性来解释。

        在巴基斯坦卡拉奇西部的阿拉伯海域,两处海底沉积物岩芯可以追溯到5000年的气候历史,同样显示着前述格陵兰岛冰芯报告的1470年气候周期。伯杰和乌尔里希范拉德认为这一气候周期是受海洋潮汐驱动的,因为他们的周期有很多是基本潮汐周期的倍数。

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264年对应沃尔夫极小期,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所以,潮汐还有200、60年变化周期。

     从公元850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四次之多,它们分别是:

     
     沃尔夫极小期  (Wolf minimum) (1270-1350)
     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1620-1710)
     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200年周期和潮汐准200年周期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地球上的潮汐主要受日月作用,行星作用很小,只有日月的千分之几。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的共振效应是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当然,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的178年周期对地球寒冷周期的影响也非常值得关注。是近期低温冻害频发的一个可能原因。

 

有关1500年气候周期的其他发现(2)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8月07日 12:05 
  邦德的气候周期和从格陵兰岛冰盖提取的冰芯的气候周期一致。这使我们十分坚信这一气候周期的真实性和意义。邦德后来继续在《科学》杂志发布研究成果,即用碳14和铍10同位素作为证据,来证明地球冷暖变化和太阳的关系。[14]

  海德堡科学院的乌尔里希内芙发现在遥远的阿拉伯半岛的一个洞穴石笋揭示的气候周期和邦德的大西洋海底周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15]

  劳埃德克威恩认为: “在大约100至一千一百多年前,最近浮冰漂移的周期与马尾藻海的温度周期一致,也与西非外海上升流和北大西洋亚热带区域的上升流周期一致。这期间还包含了卡里亚科盆地(委内瑞拉外海)洋面上升、东非近赤道地区湖面的显著变化以及独特的尤卡坦半岛旱灾,所有这些事件都和太阳辐射减少有关……在过去的1.2万年里,我们记录的这些太阳—地球气候关系是如此的显著,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记载的蒙德极小期和小冰期最冷的10年绝不仅仅是巧合。”[16]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气候周期指示器

  克威恩所涉及的在“西非外海上升流地区”的研究,把我们带回到邦德的同事拉蒙特多尔蒂和彼得德米诺科的工作中。德米诺科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研究了非洲大西洋沿岸毛里塔尼亚布兰科海峡的深海岩芯中的浮游生物化石和气体尘埃。[17]布兰科海峡是较冷的北大西洋近极地水域和南大西洋较暖的热带水域在正常情况下的分界线。由于这里处在海洋表面上升流附近,具有很高的浮游生物生产力,以及处在干季时从非洲吹来的粉尘覆盖范围之内,因此这里也是海底沉积物迅速积聚的区域(这对精确测定年代很重要)。

  德米诺科的研究结果证实了邦德通过北大西洋冰碛物研究所确定的同样的一个气候周期,而德米诺科这一次的研究是从四千多千米远、接近赤道的地方开始的,那里从来不会有冰形成。德米诺科研究团队研究的相关深海岩芯记录了西非外海海面温度重大的变化历史,这和邦德在北大西洋研究所得出的气候变化有着同样的模式,在这一气候周期中,即便是在气温变化不太大的赤道附近,我们也发现,雨量随着这一周期而变化。

  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的变化使德米诺科研究团队得以了解历史上的气温变化情况,而且从非洲吹来的粉尘数量也是气候干旱的一个指示器。所有这些气候指示器告诉我们,当西非外海海面温度下降时,陆地上大部分地区将持续几百年干旱少雨的状态。然后气候会突然发生大逆转,并带来大量降水,以至于在历史上撒哈拉沙漠曾有许多大型的湖泊。该地区最近的降温是在1300~1850年的两阶段的小冰期期间,这基本上通过与格陵兰岛冰芯、邦德发现的北大西洋海底沉积物以及在马尾藻海重构的海面温度是相一致的。[18]

  在中世纪暖期,德米诺科的研究团队发现了在两次小冰期期间有一个干湿交替的周期。

  比利时根特大学的德克温施瑞,对东非湖泊中的1100年沉积物岩芯进行了研究。他们研究发现,在中世纪暖期,曾出现了干燥的非洲气候和湿润的小冰期气候,而这一冷湿周期被3次延长的干旱中断。邦德的结论是,在每一个1500年气候周期中,无情的冷期会使北大西洋洋面温度下降2~3.5℃。德米诺科认为,同时期的非洲外海海面气温比北大西洋洋面气温下降得更厉害,大约下降了3~4℃。

  德米诺科和邦德都得出了在一个动态气候系统中,气温和降水量会不断变化的结论。此外,他们发现的气候周期可以追溯到人类工业活动以前,并与太阳的活动联系起来。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相互印证,并和冰芯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实际上就摧毁了这样的一些旧观念,即在冰期期间,气候变化是缓慢而且是可预见的。

  北美孢粉数据库记录的古花粉化石显示,在过去的1.4万年里,横跨北美的植被有9次重现,周期约为1650年(±500年)。[19]这和1500年的周期非常接近,你难道不觉得这很奇怪吗?

  渥太华大学安德烈E.维奥带领的一个研究小组对此进行了分析。他们这样写道:“我们认为北大西洋千年尺度气候变迁与大气环流重新调整对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20]

  从阿拉斯加西南部的湖泊沉积物揭示的气候周期,与邦德在北大西洋、德米诺科在西非外海岸发现的气候周期都存在着同样的变化周期。伊利诺大学的F.S.胡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分析了由活的生物体、有机碳和有机氮产生的硅石,以重构气温历史。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地区的气候变化和极地地区的气候变化相似,“这可能是因为太阳—海洋—气候的联系。”[21]

  在菲律宾苏禄海附近,浮游植物的生产力是和冬季季风气候的强弱息息相关的。在冰期,浮游植物的生产力要比在间冰期大。然而,研究人员发现,“这1500年气候周期……似乎是季风气候系统的一个普遍特征。”[22]

  安德森和他的研究团队,利用在浮游生物里稳定的同位素和从海底沉积物岩芯获取的原生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重新构建了挪威海3000年的温度历史。[23]研究表明,在罗马暖期之前有个长的冷期,然后才是欧洲中世纪冷期、罗马暖期、小冰期。安德森还指出:“在过去的3000年里,大洋表层温度比现在还温暖,这是一种常态”。[24]

  德国的绍尔兰山洞石笋,可以揭示超过1.7万年的气候历史,显然这可以追溯到整个小冰期、中世纪暖期、欧洲中世纪冷期、罗马暖期,以及罗马暖期之前的未命名的冷期。[25]

  海德堡科学院的斯蒂芬尼格曼和他的合作者明确指出,绍尔兰石笋记录的温度与“爱尔兰石笋的记录相似”。[26]同样,麦克德莫特的石笋温度记录也证实了德国绍尔兰石笋的温度记录。[27]

  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山崩历史年表里,最近3年且是最佳时期记载的山崩时期(天气冷湿)是在罗马暖期、欧洲中世纪冷期,以及小冰期之前的未命名的冷期。[28]

  在巴基斯坦卡拉奇西部的阿拉伯海域,两处海底沉积物岩芯可以追溯到5000年的气候历史,同样显示着前述格陵兰岛冰芯报告的1470年气候周期。[29]伯杰和乌尔里希范拉德认为这一气候周期是受海洋潮汐驱动的,因为他们的周期有很多是基本潮汐周期的倍数。然而,他们同时也指出:“气候系统内部的波动是无法产生这一周期的。”他们认为现代气候变暖期只是一系列气候周期中的一个。[30]

  http://book.sina.com.cn/new/nzt/vip/67936/41383.html

《大气科学》 1982年01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月相”与冷空气活动预报

朱振全 
【摘要】:据对50年冷空气活动的分析,发现其按农历的概率分布有更明显的不均一性,几个峰值与朔、望、上下弦等月相一致。用近20年资料对“月相调整法”等几种预报方法进行预报检验和x~2检验、t检验的结果表明,考虑月相比不考虑月相准确率高10—20%,差异的显著性也非常明显。 冷空气活动的峰值正好是引潮力最大和引潮力增量跃增的时候。最后,从几种可能的物理联系对引潮力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作者单位】: 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天气气候研究所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XK198201005.htm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83年02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从气候振动的某些准周期看天体引潮力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濮培民 
【摘要】:本文指出,实际資料分析所揭示的气候振动准37年和准2年等周期可以从月亮相对于地球、太阳运行的准周期规律性来解释。作为这种观点的应用,文中选择了某些参数来表示月亮运行轨道的特点,并由此给出了长江中下游汛期降水量和赤道附近高空23公里附近东西风方向转换日期的超长期预报方法.結果与实际基本符合。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JQX198302003.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73452.html

上一篇:关于潮汐影响气候变化的争论
下一篇:“千年极寒”变百年:准200年气候变冷周期
收藏 IP: .*| 热度|

2 钟炳 鲍海飞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4 1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