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3):已成为事实

已有 5018 次阅读 2010-8-15 13:5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南涝北旱, 南旱北涝, 转折时期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3):已成为事实

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转折被气象界忽视,2010年两种气象过程交替发生,北涝的灾害尤为严重:

舟曲灾区遇难者增至1239人 失踪人数为505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5日02:58  新京报
舟曲灾区遇难者增至1239人失踪人数为505人
8月15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下半旗仪式。

  综合新华社电 据指挥部14日下午最新通报,截至8月14日16时,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死亡人数增加至1239人,失踪人数为505人。

  救援部队14日继续在舟曲县城和周边地区展开大面积搜救,全力搜救生命迹象和幸存者。

  连日来,舟曲救援部队不断派出精干小分队,携带专业侦测器材和救援工具,对城区和周边地区进行生命搜救。在重点对城区近百座目标搜救的同时,还把搜救范围扩大到县城以外地区,特别是偏远乡村和散居点。到目前为止,共搜救幸存者80人,转移受灾群众3616人。

  舟曲救援官兵昼夜展开清淤工作,截至14日,影响大型机械进入舟曲重灾区的部分街道基本畅通。

  兰州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从13日晚上9点到14日上午9点,出动80人、3台挖掘机、4台装载机、21台装卸车,在舟曲县城南街清理废墟。经过一晚奋战,清理淤泥200立方米,街道已基本畅通。

  兰州军区某集团军舟桥团出动45人乘坐冲锋舟在瓦厂桥附近打捞漂流物。团长屈孝明介绍,河道中的漂流物如果不及时清理,很可能在下流堆积,形成新的堰塞坝,而且会对当前正在组织的堰塞爆破造成影响。目前,官兵们已经从河道中打捞出上百件漂流废物。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15/025820899372.shtml

四川岷江改道冲进汶川映秀镇 板房医院被冲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5日03:04  新京报
四川岷江改道冲进汶川映秀镇板房医院被冲毁
这是被淹的新建映秀镇(8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桥桥 摄

四川岷江改道冲进汶川映秀镇板房医院被冲毁
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一处安置小区被淹。新华社发(汶新摄)

  据新华社电 8月12日至14日,包括汶川地震重灾区在内的四川多个市州遭遇新一轮暴雨袭击,并导致严重的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灾区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严重。灾情发生后,四川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然而,救灾工作面临许多困难。

  地震重灾区灾情尤为严重

  记者从四川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到,这次强降雨过程中,阿坝、德阳、绵阳、成都、广元、雅安等十余个市州降下大雨或暴雨,岷江、青衣江、涪江等江河出现超警戒或超保证水位洪水。

  受强降雨影响,四川多个市州出现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其中,地震重灾区绵竹市、汶川县、都江堰市的灾情尤为严重。

  13日凌晨,绵竹突降特大暴雨,该市清平乡特大山洪暴发,形成泥石流达500万立方米,导致流经场镇的河流改道和绵远河清平段堵塞形成堰塞湖,造成交通、通信全部中断,5000多人被困,造成9人死亡、5人失踪。

  13日下午至晚上,都江堰市龙池、虹口两地因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近800人被困。截至14日19时,灾害已造成1人死亡、12人失踪。

  汶川已有38人失踪

  13日晚至14日凌晨,汶川县境内突降暴雨,导致映秀、漩口、银杏等多个乡镇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情,交通、通信、电力、供水中断,截至14日15时已造成38人失踪,特别是岷江河段形成堰塞湖,将沿江的九寨沟环线、213国道淹没200多米,道路中断,大量人员滞留或被困。

  这次受灾较重的汶川、绵竹、都江堰、平武等地均为汶川地震重灾区,震后因多次暴雨而重复受灾,对于当地群众来说是雪上加霜;这次灾情造成汶川、绵竹灾区交通、通信中断,给抢险救灾造成重重困难。

  【灾情】

  岷江改道冲进映秀镇

  震中生命线再次中断,映秀板房医院被冲毁

  据新华社电 受强降雨影响,都汶高速映秀段侧山体突发泥石流,岷江改道冲进映秀镇,数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武警水电三总队官兵闻讯而动,紧急赶赴现场抢通救援。

  由于震中生命线213国道汶川段多处中断,武警水电三总队120名官兵,携48台装载机、载重车等重型抢险设备紧急赶赴一线,全力投入抢险战斗。截至目前,已抢通道路50米,开挖2000立方米。

  目前,银杏乡境内泥石流塌方量高达6万方,流经该乡的岷江也因泥石流阻断,正在形成堰塞湖。映秀镇板房医院被泥石流冲毁。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15/030420899376.shtml

视频:四川十多个县市暴雨引发泥石流近50万人受灾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5日13:24 | 来源:深圳卫视

  【深圳卫视 《正午30分》】以上视频为“四川十多个县市暴雨引发泥石流近50万人受灾”,敬请观看。
http://tv.sohu.com/20100815/n274223662.shtml

山东济宁普降大雨局部大暴雨 南四湖开闸调洪 
2010-08-15 10:48:08      来源:齐鲁晚报   
 
 
    13日,山东省济宁普降大雨,局部地区大暴雨,兖州出现全省最大点雨136.5毫米,南四湖二级坝二闸于14日开闸调洪。

    据济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监测,从13日16时到14日6时,全市平均降雨52.9毫米,其中降雨量较大的有市中区83.5毫米、任城区77.1毫米、兖州市74.3毫米,最大点雨发生在兖州站为136.5毫米,也是全省最大点雨。 (张建丽 陈国浩)
 
 
责任编辑 庞黎黎 
http://www.sd.xinhuanet.com/wq/2010-08/15/content_20624557.htm

甘肃陇南暴雨洪涝遇难人数增至33人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08-15 07:37 我来说说(0) 复制链接 关键词:甘肃陇南 暴雨洪涝 遇难
[提要]从陇南市政府了解到,截至14日18时,陇南市12日发生的特大暴洪灾害已致当地33人遇难,63人失踪,229人受伤,全市92788人被紧急转移安置。  记者14日晚间从陇南市政府了解到,截至14日18时,陇南市12日发生的特大暴洪灾害已致当地33人遇难,63人失踪,229人受伤,全市92788人被紧急转移安置。

  8月11日晚至12日,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陇南市遭遇特大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致使多处交通、电力、通讯设施中断,大量房屋和农田被淹,损失惨重。

  陇南市中心气象台台长冯军告诉记者,此次暴雨最大降雨量集中在陇南市成县黄渚镇,降雨量超过141毫米,其他地区普降中到大雨,降雨量在10至30毫米之间,个别乡镇出现50至140毫米的降雨量。

  目前,由于交通、通讯不畅,伤亡失踪人员信息还有待进一步核实。

 编辑:李亚君
http://news.iqilu.com/china/gedi/2010/0815/300758.html
人民日报评论员:防范次生灾害 确保群众安全

    遭遇特大山洪泥石流袭击的舟曲,在普降大雨之后再次发生山洪泥石流,又面临着未来几天还有强降雨的严峻考验,这不仅对正在紧张进行的抢险救援工作十分不利,也令亿万同胞更加牵挂灾区人民安危。现在,抢险救援工作的一项突出任务就是要全力防范次生灾害,确保受灾群众安全。

    舟曲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这里山高、谷深、坡陡,地表主要是泥岩、页岩、砂岩而易破碎,强降雨是导致这里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直接原因。未来几天的强降雨天气导致再次发生山洪、塌方、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

    科学的监测预报预警是防范次生灾害的前提,务必做到全面、及时、准确。从严密监视天气和汛情变化,到重点监测堰塞湖及其他隐患地点险情;从科学分析险情、提高预报质量,到及时、准确发出预警避险信息,都需有专人负责、专人落实。只有把这些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了,灾区群众才能安心生活,安然避险。

    全力防范次生灾害,关键是要有科学、合理、细致的避险抢险应急预案。一旦危险出现,不安全地方的群众从何处转移、到哪里避险?强降雨天气会对公路、电力、通信等设施造成什么影响,对重点堤段、病险水库、淤地坝造成什么险情?只有把困难估计得足一些,把不利因素考虑得全面一些,把避险方案设计得周全一些,把责任分解落实得具体一些,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强降雨天气还可能给伤员救治、受灾群众生活带来更为不利影响,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是防范次生灾害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重点保障饮用水和食品卫生安全,加强灾区疫情监测,严防传染病流行和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确保灾后无大疫。

    防范次生灾害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考验着我们的科学预判和应对能力。只要早研判、早部署、早动手,就会临危不乱、临险不慌,确保受灾群众的安全。

 

人民网 2010年8月15日  (责任编辑:礼牧)
http://nx.people.com.cn/GB/channel3/19/201008/15/159090.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8-8 15:56:30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

                                   杨学祥

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城区已成泽国。来自甘肃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消息,截至8日6时,甘肃舟曲县城区强降雨至少已造成65人死亡。为防止造成进一步的灾害,下游陇南市的宕昌县已经组织19000多名群众紧急转移。甘肃南部舟曲县今晨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宽500米,长5公里。泥石流涌入县城截断河流形成堰塞湖,部分地区水淹至3楼【1】。后续报道,甘肃舟曲泥石流已经导致96人死亡,另有近2000人失踪。具体伤亡情况仍在统计之中【2】。

吉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省民政厅7日公布了该省洪灾损失情况。自入汛以来至8月6日,全省受灾人口达到512.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451亿元(人民币,下同)。目前,吉林省已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52万人,倒塌房屋8.17万户,损坏房屋19.8万户。因灾死亡人口85人,失踪人口66人。直接经济损失451亿元,其中交通运输损失75.21亿元,住房和城乡建设损失74.51亿元,水利损失54.97亿元【3】。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主任罗勇最近指出,“南涝北旱”指的是在过去50年,我国东经105度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降水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淮河以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特别是华北地区最近20年的干旱是非常严重的;而在过去的50年,长江以南降水明显增多。这就是所谓的“南涝北旱”。它的形成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多雨带位置的年代际变化有关。如果没有人类活动影响,完全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自然变化周期来说,多雨带的位置有一个60年左右的变化周期,从华北、黄淮地区向南移动,到了淮河、长江中下游,再到江南、华南,然后又会往回移动。21世纪前十年,夏季多雨带的位置位于淮河流域。按照自然变化周期,未来十年应该继续往北移动,到达淮河和黄河之间。但是现在因为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会对这种自然周期有一些干扰,所以未来二三十年夏季多雨带的位置如何变化,现在仍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难题之一。现在一般认为,未来很可能北方降水增多。比如有的专家认为到2040年,多雨带的位置重新回到北方地区。到那个时候,也有可能出现北方降水偏多、南方偏少的“南旱北涝”现象。但是这仍需做更为深入的研究【4】。

早在2003年,国家气候中心(NCC)研究员赵振国就提出了“30年气温周期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在未来5年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变化,即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3月22日以《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为题发表,并为各大网络广泛转载【5-7】。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研究中也发现,从1910年至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至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5】。

“拉马德雷”(Lamadre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在气象学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一个世纪以来,Lamadre 已经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890年—1924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25年—1945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946年—1976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77年—1999年。2000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Lamadre是西班牙语“母亲”的意思,即她是El Nino和La Nina的母亲。

从1910年至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1925年—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从1940年至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与发生在1946年—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1977年—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准确时间稍有滞后和提前。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的转变符合这一规律。

2004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5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9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10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10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6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85%以上。9月1日—10月30日,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4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88.1毫米,这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10月30日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8】。

2007年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9】。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8月3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6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2500万亩,其中作物受旱1.47亿亩,还有753万人、50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44%、35%、33%,旱情尤为严重【10】。

自2009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86%,其中绝收面积307.3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50%,甘蔗减产20%,经济林果受灾面积2551千公顷,绝收600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50.4亿元【11】。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尽管“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就目前数据而言,变化趋势应该得到确认。这对抗旱防灾有利,机不可失,时不再来【5】。

2010年5-6月,南方进入暴雨期,形成次于1998年的大洪水。7-8月降雨带北移,中国北方又面临洪涝威胁。

有专家提出,“南旱北涝”这个说法我不赞成,北方就是多一点降雨,也涝不到哪里去,因为地下空了一两千个立方了。过去是“蓄满产流”,一下雨土壤就蓄满了,变成地表径流,现在蓄不满了,即使下雨也会被吸收,土壤蓄不满,叫“超渗产流”,是超过土壤渗透能力的水才产生地表径流。所以,我认为“南旱北涝”的提法并不科学。因为南方降雨量一两千毫米,而北方才四五百毫米,北方涝不了。应该说,有可能气候变化,南方降雨有可能会减一点,北方有可能会多一点【12】。这一观点非常有代表性。

事实上,土壤渗水能力受时间的限制,对于暴雨和特大暴雨,绝大部分雨水不会渗入土壤,而是形成地表径流汇聚到江河,洪涝的产生不可避免。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长期干旱的地区就不会发生洪涝灾害。

参考文献

1.  甘肃舟曲遭特大泥石流灾害 部分地区水淹至3楼。2010年08月08日13:08  CCTV。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8/130820851236.shtml

2.  甘肃舟曲泥石流已致96人死亡 近2000人失踪。2010年08月08日14:03  CCTV。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8/140320851428.shtml

3.  刘毅非,常亦殊。吉林省因洪灾转移安置152万人 151人死亡失踪。2010年08月07日22:14  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7/221420848427.shtml

4.  洪涝干旱极端天气 未来可能更加频繁。华西都市。2010-07-28  版次:[ 006 ] http://www.wccdaily.com.cn/epaper/hxdsb/html/2010-07/28/content_216934.htm

5.  杨学祥,杨冬红。中国的“南旱北涝”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发表于 2010-4-3 18:29:05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8614

6.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3月22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Mar/298051.htm

7.  杨学祥。“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刊发时间:2010-04-02 11:18:02 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02/content_1084527.htm

8.  黄建华。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经济损失超40亿元。http://www.sina.com.cn2004年11月03日06:29北京青年报。http://news.sina.com.cn/c/2004-11-03/06294122595s.shtml

9.  组图: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2007年08月07日01:22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c/p/2007-08-07/012213605952.shtml

10.              国家防总统计显示赣黑湘旱情严重。2007年08月05日02:18新晚报。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5/021812328188s.shtml

11.              云南干旱灾区小春作物大面积绝收(组图)。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3月21日14:47。http://news.sohu.com/20100321/n270981265.shtml

12.              周喜丰,龙涛。华北地下水超采1200亿立方米 成世界最大漏斗区。2010年04月23日02:46  红网-潇湘晨报。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4-23/024620132762.s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107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53227.html

上一篇:预防灾害,还是设防预测专家?
下一篇:俄堪察加半岛东海岸发生5.5级地震:值得关注的空区
收藏 IP: .*| 热度|

3 曹广福 钟炳 孙晓山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0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