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中外专家对2010年预测:低温、暴风雪和干旱

已有 8781 次阅读 2010-2-6 14:3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干旱, 暴风雪, 低温, 2010

中外专家对2010年预测:低温、暴风雪和干旱

                                                               杨学祥

 

2004222的英国《观察家报》,披露了美国的一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重要”报告。罗勇在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Global Business Network,简写为GBN)的网站上找到了这份题为《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美国国防部报告。在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的今天,关注这个报告意义重大。忽视这个报告,坚持错误的气候政策,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三年自然灾害就是前车之鉴。

 

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已经得到部分证实

 

  报告中关于2010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

 

  ———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5华氏度(28摄氏度),北欧下降6华氏度(33摄氏度)。整个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关键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达4华氏度(22摄氏度)

 

  ———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人口密集的农业产区和水资源供给地区,干旱将持续几十年。

 

  ———冬季暴风雪和大风增强,西欧和太平洋北部将遭受更强烈的大风天气[1]

 

    200911月至20101月北半球遭遇50年一遇的低温暴雪袭击,2009年南半球达到气温最高值。美国国防部的报告在温度变化上与全球变暖持续论者完全不一致,但低温和暴风雪已经被实践所证实。干旱的预测值得关注。

 

  报告中特别提到了2010年的中国气候状况:

 

  ———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

 

  ———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是符合中国2009年实际情况的。希望中国气象界高层能够重视这一报告,反思自己的气象预测。

 

  报告在美、英、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及环保组织中引起强烈反响。报告的作者之一施瓦兹解释道:“尽管报告中所提到的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景象似乎超乎人们想像,但却非常值得提前采取措施,正如美国人曾对历史上其他一些重大事件事前就作出评估一样———比如,在1983年美国就开始为前苏联的解体提前进行筹划,1995年我们就曾对世界贸易中心是否会遭受飞机撞击进行研究。”

 

五角大楼的发言人则出来澄清说,这份由科学家和军事顾问完成的报告,不代表国防部的官方立场。而且施瓦兹也不是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只是使用了相关科学家的研究成果[1]。显然,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报告,而中国却缺乏这样的综合性的研究,甚至漠视这种综合性研究。中国科学家还没有超脱专业局限,不能从全局看待全球变化[2]

 

              中国气象学界对美国国防部报告的反应

 

毫无疑问,GBN的报告,引起了中国科学家们求证的强烈兴趣。很快,在一批气候学家的努力下,34,以GBN的报告为出发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领导小组和中国科学院地学部,联合组织召开了“气候变化应对战略研讨会”[1]

 

  在这次会议上,专家们肯定地指出,GBN报告里所引用的科学依据,均是得到绝大多数同行科学家公认的研究成果,但是正像作者在报告中明确指出的,该报告的目的不是预测气候将如何变化,而是描绘出如果我们对气候变化没有做好准备的话,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必须指出的是,GBN报告描述的情景仅是极端的情况,也许发生在某些地区,但不会是全球所有地区,而且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1]。”

 

  51012日,香山科学会议第232次学术讨论会,主题为“气候变化的应对战略”。专家建议应当把气候变化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对待,加强对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对策的研究,建立国家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机制,并纳入国家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系统中[1]

 

62930日,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北京科技会堂举行,主题为“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气候变化应对战略”。GBN的报告再次成为会上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1]

 

罗勇说,GBN的报告中对于全球气候预测的基本思路是,气候突然变冷、变干、风暴增加,从而给人类造成巨大伤害。“根据我的研究,GBN预测的情景发生的可能几乎为零[1]。”

 

反应强烈,结论武断。所以,中国气象界的主流派并没有从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警告,这使他们无法正确面对200911月至20101月的低温暴雪袭击。

 

20033月,在中国气象局召开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即未来的510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 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赵振国介绍说,在未来的5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3]。可惜,2004年以后,这一正确的预测就销声匿迹了,学术观点需要现实的权力来支撑。

 

非主流科学家多气候变化的准60年周期有多方面的论述,更可惜,他们的观点几乎影响不到气象界。

 

中国科学家的相关研究:旱涝周期

 

赵振国认为,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3]

 

罗勇发现了下面的规律:1951年~1960年,我国夏季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1961年~197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开始减少;1971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地区继续向南移动,北方开始减少;1981年~199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在江淮流域;而1991年~200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形成现在的“南涝北旱”型分布。“可以看得出来,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20年左右的周期。未来10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2010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罗勇说。从“南涝北旱”到“南旱北涝”,一个轮回70[1]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实验室里对记者说:“GBN报告里预测,2010年前后,中国的降水类型将由‘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这个结论,我在1年前就得到了。”钱维宏发现,从1910年~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19101940年是30年时间,1940年~1980年是40年,从1910年到1980年是70年时间,也就是说从1910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1980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70年左右!”

 

  这个周期是否可信?钱维宏再一次把数据收集的时间,向前推进到了500年。这500年间有限的数据再次印证了这个70年周期的准确性。“过去近千年和近500年的中国东部旱涝分析,揭示出长江与黄河流域的旱涝变化是相对立,并且还是以70年为周期交替出现。”

 

  得到这样的规律,钱维宏还是不放心,他又从韩国找来了证据。原来,韩国汉城的定量观测降水是从1777年开始的,从这里收集的200多年的数据来看,东亚地区的降水也刚好有6070年的周期变化。

 

  利用国际最新的近50年大气环流格点资料,钱维宏惊喜地发现,东亚季风的环流转型也发生在1979年,东亚季风从1979年开始发生年代际减弱的时候,季风只能将气流送到中国的南部,向北输送的水汽减少,这时就出现了“南涝北旱”的格局。

 

“正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才能说我国南北气候的转型是肯定要发生的。”钱教授说,根据70年的周期来预算的话,从1979年开始的“南涝北旱”,到2015年左右将转变为“南旱北涝”,但具体时间还将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1]

 

                      汲取教训关注报告

 

显然,中国科学家关于全球在2020年附近变冷的研究早于西方,这是有据可查的。值得注意的是,“秘密报告”的变冷时间表与中国科学家预言的变冷时期完全一致,这显然不能用巧合来解释。根据地球的轨道周期,2020年冬至时日地距离达到60年周期中的最大值,2010-2030年地球处于冷周期,正像1946-1976年地球处于冷周期一样。极端情况并不一定发生,趋势变化一定存在[2]。极端冷事件频发不仅是周期论者的警告,也得到全球变暖论者的认同[4]

 

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指出: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

 

我们要汲取教训,关注报告,检验报告,及时研究防御措施和对策。可以借鉴的历史是:

 

1947-1976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57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和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4天,

1958年黄河发生大水,

1959-1961年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中国发生三年自然灾害(旱灾)。

 

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8年发生中国南方罕见冰冻雪灾和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4天,

200911月至20101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

 

 

参考文献

 

1.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200407070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2.杨学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与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发表于 2010-1-30 12:03:04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374

3.我国气候将发生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2003-03-29河南兴农网。http://www.hnnw.net/meteo/do/detail.php?id=1028

4.杨学祥,杨冬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极端冷事件多发给我国敲响警钟。发表于 2010-2-2 8:45030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202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3098.html

上一篇:警惕“三年自然灾害”重演:旱涝18.6年周期
下一篇:美国东部暴雪百年一遇 2月转暖希望渺茫
收藏 IP: .*| 热度|

4 鲍得海 钟炳 杨正瓴 吕喆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