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2024年8月29日早报:强震频发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拉尼娜区间

已有 294 次阅读 2024-8-29 10:53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24年8月29日早报:强震频发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拉尼娜区间                                                                                                                                                                                        杨学祥,杨冬红         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有影响的因素有南极半岛海冰(周期性因素)、强潮汐南北震荡(周期性因素)、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突发性因素)、强潮汐组合和太阳风7-9天周期(周期性因素)。综合叠加结果决定厄尔尼诺指数的升降。

nino34 (4)2024-08-28-06.png

图1 2024年08月28日06厄尔尼诺指数为-0.489,比2024年08月28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470,减速0.019,减速变慢,进入快速下降区间和中性区间(-0.5以下为拉尼娜,+0.5以上为厄尔尼诺),与南极半岛海冰异常有关。2024年9-10月南极半岛的海冰面积变大,10月达到极大值,增强秘鲁寒流,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与8月19-22日最强潮汐组合向8月26-28日弱潮汐组合转化对应,与太阳黑子下降(170)对应,与强震频发对应,与6-9月南极半岛的海冰增加对应。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应下降区间(已被证实),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区对应上升区间。

nino34 (4)2024-08-28-12.png

图2 2024年08月28日12厄尔尼诺指数为-0.506,比2024年08月28日06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489,减速0.017,减速变慢,进入快速下降区间和拉尼娜区间(-0.5以下为拉尼娜,+0.5以上为厄尔尼诺),与南极半岛海冰异常有关。2024年9-10月南极半岛的海冰面积变大,10月达到极大值,增强秘鲁寒流,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与8月19-22日最强潮汐组合向8月26-28日弱潮汐组合转化对应,与太阳黑子下降(170)对应,与强震频发对应,与6-9月南极半岛的海冰增加对应。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应下降区间(已被证实),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区对应上升区间。

强震频发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5.8 2024-08-26 13:08:47 7.50 -82.40 20 巴拿马以南

3.3 2024-08-26 09:09:18 41.16 83.46 20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

6.9 2024-08-26 07:29:06 -19.70 -175.00 100 汤加群岛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3.62024-08-28 05:15:0023.61100.5810云南普洱市景谷县
5.92024-08-27 10:15:20-7.25129.50100印尼班达海
3.02024-08-27 03:44:4840.8883.9614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
5.52024-08-26 20:57:40-8.75110.2070印尼爪哇岛以南

28日太阳黑子163

2024 08 26  232    202     1950      2    -999      *   8  1  0  5  0  0  0

2024 08 27  221    170     1870      0    -999      *   7  1  0  3  0  0  0

2024 08 28  212    163     1520      2    -999      *   5  0  0  0  0  0  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48677.html

上一篇:2024年8月28日夜报:强震频发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下降区间
下一篇:2024年8月29日午报:强震频发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拉尼娜区间
收藏 IP: 122.139.137.*| 热度|

3 宁利中 周少祥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29 2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