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上周是有记录来最热一周,南极海冰面积创新低:厄尔尼诺惹的祸?

已有 1262 次阅读 2023-7-11 10:45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上周是有记录来最热一周,南极海冰面积创新低:厄尔尼诺惹的祸?

                                                                      杨学祥


关键提示

  世界气象组织当地时间7月10日发布报告称,根据初步数据,世界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周。此外,刚刚过去的6月也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海面温度达到新高,南极海冰面积创历史新低。

       记录表明,2023年2月、4月、6月南极海冰面积都创出新的记录。我们的研究表明,南极海冰异常减少是厄尔尼诺发生的重要原因。

      强潮汐组合控制强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是赤道太平洋海温的重要控制因素。根据潮汐组合预报,2023年1-2月、6-8月、12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3-5月、9-11月有利于拉尼娜形成。所以,厄尔尼诺发生在2023年6-8月的可能性最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8601.html


相关资料

南极海冰面积创历史新低 

2023-02-20 15:15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张佳欣)科学家16日报告,南极冰盖面积缩小至历史最低水平,支撑南极洲地面冰盖的较厚冰架暴露在海浪和温暖的气温下。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表示,近日南极洲的海冰面积降至191万平方公里,为1979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此前的历史最低纪录是2022年创下的。


NSIDC在一份声明中说:“由于融化季节可能还剩几周时间,预计在达到年度最低水平之前,还会进一步下降。”

海冰融化对海平面没有明显的影响,因为冰已经在海水中了。但是,海冰环抱着南极洲的巨大冰架,这些冰架是淡水冰川的延伸,如果它们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继续融化,将在几个世纪内导致灾难性的海平面上升。

NSIDC表示,大部分南极海岸的水现在没有冰,使冰盖边缘的冰架暴露在波浪作用和变暖的条件下。

南极在夏季解冻和冬季结冰循环期间,经历了显著的年度变化。过去40年,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冰川和北极冰盖快速融化,南极大陆没有经历这一过程,但自2016年以来的高融化率引发了人们的担忧,显著的下降趋势可能正在形成。

此前,南极冰盖面积最小纪录是在去年2月创下的,当时漂浮在南极海洋上的冰层面积首次降至200万平方公里以下。

据欧洲哥白尼气候监测器(C3s)信息显示,今年1月份的冰层面积已创下历史新低。

尽管2022年全球范围内受到拉尼娜天气模式的降温影响,但该年仍是有记录以来第五或第六个最热的年份。

https://www.sohu.com/a/643396024_12147988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7400.html

         潮汐组合对厄尔尼诺的控制值得关注。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84039

         近期数据表明,由于南极半岛异常变暖(黄色区域变大),海冰异常变小,减弱秘鲁寒流,厄尔尼诺发展快于预期。

       NOAA发布的2023年4月气候情况表明:

       全球平均海洋温度在4月份创下历史新高,比长期平均温度高1.55华氏度,仅比2016年1月强厄尔尼诺期间创下的海洋温度纪录低0.02度。

       南半球今年4月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月。

       全球平均气温是174年来记录中第四热的四月,比20世纪平均气温56.7华氏度高了1.8度。

       今年4月也是连续第530个月气温高于20世纪平均水平。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4POD7LI051198AK.html

南半球今年4月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月:南极红光、南极红雪和火山爆发

已有 270 次阅读 2023-5-16 15:46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88243

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海冰的气候开关作用

南极半岛在3月达到平均最小海冰覆盖面积,在9月达到最大的海冰覆盖面积。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南半球在2月达到它夏天的最低点,而北半球则在9月。

南极半岛海冰增多使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受阻,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慢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快,部分受阻水流北上,加强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冷,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加强沃克环流及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增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使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快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慢,使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造成秘鲁海流变弱和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减弱沃克环流;结果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降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海冰增加。

      20143月南极半岛在3月达到平均最小海冰覆盖面积,导致厄尔尼诺现象在3月增强,而在9月达到最大的海冰覆盖面积将导致厄尔尼诺现象减弱,除非9月南极半岛海冰增多受到抑制。


1.全球气候的三个海冰启动开关示意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549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93165.html


参考文献 

杨学祥.  厄尔尼诺现象的构造基础与激发因素.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4):367-370

杨学祥. 2003, 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世界地质, 22(4): 380-384

杨学祥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世界地质, 2004, 23(1): 28-34

杨学祥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自然杂志. 2004,263): 151-155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137-140

杨冬红,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5):1680-168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065.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5. 杨学祥陈震刘淑琴等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地学前缘, 1997, 4(1): 187-193.

Yang X X, Chen Z, Liu S Q, et al. The discovery of fast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 and orbital effect of global changes.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in Chinese), 1997, 4(1): 187-193.

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8. 杨冬红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9. 杨冬红杨学祥. 2007b.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b. Australia 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5): 1680-1685.

10.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 99~104, 196~198

Yang X X, Chen D Y. 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99~104, 196~198

11.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199945(增刊):33~42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The Volcanoes and the Astronomical Cycles .Geological Review. 1999,45(supper):33~42.

12. 杨学祥.  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J]. 地球物理学报.2002,45(增刊):56-61

13.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14. 杨学祥,陈震,陈殿友,乔琪源。 厄尔尼诺事件与强潮汐的对应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33 (1): 87-91。

15. 杨学祥,陈殿友,李守春。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J]。西北地震学报,1999211):44~47

16.  杨学祥,宋秀环,刘淑琴。地球潮汐形变的数值评价[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7172):53-58

17. 杨学祥,杨冬红。2014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4224-237,万方数据库。

18.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19.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YangDH,Yang D B. Thermal dynamic mechanism of ElNino induced by 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 (in Chinese), 2010, 29 (4):652-657.

20. 杨学祥,杨冬红。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2013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万方数据库。

21. 杨学祥,杨冬红。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 (3): 90-91.YANG 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 of ReasonsCausing China'sFrequent SmogWeatherin 2013. Technology andlife. 2014, (3): 90-91.

22. 杨学祥杨冬红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百科知识2008.07, 8-9.


相关报道

美机构惊呼:厄尔尼诺又来了

2023-06-10 13:28:25 来源: 参考消息 北京  

参考消息网6月10日报道 据德新社6月8日报道,美国气象学家8日宣布,会推高全球平均气温的厄尔尼诺天气系统已经到来。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在一份声明中说:“预期中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出现。”该局气候预测中心的米歇尔·勒赫说:“取决于其强度,厄尔尼诺现象可能造成一系列影响,比如在世界上某些地方增加出现强降雨和干旱的风险。”

该机构称,这种天气系统的影响在冬季更加明显,使美国北部地区气温高于平均水平以及从南加州到墨西哥湾沿岸这片地区降水量大于平均水平的可能性增强。

报道称,这一天气系统还可能意味着太平洋西北地区的降水量小于平均水平。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称:“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不会造成所有这些影响,但厄尔尼诺增强了这些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厄尔尼诺现象以及与之相反的拉尼娜现象在世界许多地区助长极端天气的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推高全球平均气温,拉尼娜现象则有降温作用。它们每隔数年就会交替出现。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6SGQA3D0514BQ68.html

  厄尔尼诺已提前开始

  有媒体称,今年开始的厄尔尼诺现象将进一步推高全球气温。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13日在媒体通气会上介绍说,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高的一种现象,反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时则出现拉尼娜现象。一般来说,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交替出现。自2020年年中开始,全球经历了持续3年的“三重”拉尼娜事件,到今年3月,本轮拉尼娜事件正式结束,厄尔尼诺开始登场。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候预测中心近日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预计今年冬季强厄尔尼诺形成的可能性为56%,超过中等强度的可能性为84%。周兵表示,“此次厄尔尼诺发展还是比较快的,比科学家们预计的出现时间提前了一到两个月。”

  周兵介绍说,通过分析近120年来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转换规律,循环周期一般为2-7年,平均周期4年。在120年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超强厄尔尼诺,超强的拉尼娜一次都没有。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大概在15年至20年左右会出现一次,上一次在2015年至2016年出现,到现在只过去了六七年的时间。根据主流机构预测意见,全球即将迎来一次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

  气象学家预测,本次厄尔尼诺将在今年11月至明年1月期间达到峰值。从今年5月算起,它将持续至少8至10个月的时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9170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93165.html

相关报道

世界气象组织:上周是有记录来最热一周,南极海冰面积创新低

2023年07月11日 00:40 澎湃新闻

当地时间2023年2月8日,南极,马蹄岛周围的冰山。视觉中国 图当地时间2023年2月8日,南极,马蹄岛周围的冰山。视觉中国 图

  世界气象组织当地时间7月10日发布报告称,根据初步数据,世界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周。此外,刚刚过去的6月也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海面温度达到新高,南极海冰面积创历史新低。

  世界气象组织气候服务主任克里斯托弗·休伊特说:“6月和7月初的异常温暖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发展之初,预计厄尔尼诺现象将进一步加剧陆地和海洋的热量,并导致更极端的温度和海洋热浪。”他同时表示,随着厄尔尼诺现象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极端天气,这些影响预计将持续到2024年。

责任编辑:陈建瑞 SN243

https://news.sina.com.cn/w/2023-07-11/doc-imzafrpc4789818.shtml?cre=tianyi&mod=pchp&loc=5&r=0&rfunc=65&tj=cxvertical_pc_hp&tr=18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94951.html

上一篇:2023年7月11日午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下一篇:2023年7月11日晚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3 杨正瓴 郑永军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9 0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