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卫星与地温观测网相结合:临震监测的有效方法

已有 1921 次阅读 2023-5-13 04:38 |个人分类:灾害预测|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卫星与地温观测网相结合:临震监测的有效方法

                                                                      杨学祥

关键提示

突发地震!

陕西咱知道 2023-05-12 22:26 发表于陕西

今天凌晨至6时许,四川甘孜州泸定县接连发生4.5级、4.2级、3.0级、4.0级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5月12日06时07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北纬29.62度,东经102.03度)发生4.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5月12日04时49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北纬29.66度,东经102.01度)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5月12日04时32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北纬29.63度,东经102.02度)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5月12日2时34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北纬29.64度,东经102.04度)发生4.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来源: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683921287&ver=4524&signature=4cUPb7N9bFt4LSdBkbf5v-vGojmDPg-z63F8gOABg1ivjs8sC3UG3xEQDz*v-PTvFmzwMCRvHlSdAdj9pFPV84TAVKOQnjPRYXpLQPYlWOreQx4qksSMdMUp--2HXqOX&new=1



地震集中发生在2023年5月9-12日强潮汐组合时期

      潮汐组合B202359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7.95度,512日为日月小潮,511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52023-05-12 07:19:4540.25-120.9010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4.02023-05-12 06:07:1829.62102.0310四川甘孜州泸定县
3.02023-05-12 04:49:5729.66102.019四川甘孜州泸定县
4.22023-05-12 04:32:1029.63102.0210四川甘孜州泸定县
4.52023-05-12 02:34:0429.64102.0410四川甘孜州泸定县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92023-05-11 21:33:1124.00125.4010琉球群岛
7.52023-05-11 00:02:01-15.50-174.50200汤加群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87675.html

          在潮汐组合时期及时遥感温度监测是发现地震前兆的有效方法。

卫星与地温观测网相结合:汶川地震前兆的NCEP数据证据

学者辛宝恒9年前指出,为达到地震预报的目的,卫星热红外遥感与地温观测网相融合,再配合地磁、地电以及动物异常反应等观测项目,共同组建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地震监测网是探测地震活动的当务之急。该地震监测网很可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跨世纪伟大工程之一。其意义丝毫不比三峡大坝、南水北调、防治沙漠化等伟大工程逊色。

四川汶川地震前兆NCEP数据证据提供了相关事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144.html


相关博文

卫星与地温观测网相结合:汶川地震前兆的NCEP数据证据

已有 3098 次阅读 2014-9-27 05:26 |个人分类:防灾信息|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潮汐组合, 汶川地震, 地震监测, 卫星遥感

卫星与地温观测网相结合:汶川地震前兆的NCEP数据证据

                    杨学祥

学者辛宝恒最近指出,为达到地震预报的目的,卫星热红外遥感与地温观测网相融合,再配合地磁、地电以及动物异常反应等观测项目,共同组建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地震监测网是探测地震活动的当务之急。该地震监测网很可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跨世纪伟大工程之一。其意义丝毫不比三峡大坝、南水北调、防治沙漠化等伟大工程逊色。

四川汶川地震前兆NCEP数据证据提供了相关事例:

四川汶川地震前兆的NCEP数据证据

已有 1814 次阅读 2012-3-10 14:5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汶川地震 前兆 预测 遥感监测 强潮汐增温反应

四川汶川地震前兆的NCEP数据证据

              杨学祥,杨冬红 

马未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数据中心(NCEP)数据,获取2008512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县Ms8.0级地震过程中的增温异常图像。结果表明,震前增温非常明显,最高增温达到9摄氏度以上。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849

          5.5.3 震前12d内中国西南地区的NCEP增温异常图

Fig 5.5.3  The abnormal NCEP temperature rise in southwest China 12 d before shocking

http://www.kjdb.org/qikan/manage/wenzhang/2008-05-0211.pdf

 

分析NCEP图像,马未宇得到其时空变化的总体规律:

1.                  起始增温:200855,在汶川西南出现异常增温,位置是三板块运动形成的破碎带,较容易出现热异常(对应日月大潮——笔者加的)。

2.                  加强增温:200856,运动加剧,热异常沿“Y”字型断裂右侧断裂继续发展,最高温度达到7摄氏度以上(对应月亮近地潮)。

3.                  高峰增温:200857-8日最高温度达到9摄度以上(对应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4.                  增温衰减:59-10日温度降低(对应潮汐强度减弱),进入临震状态。

5.                  发震:北京时间2008512(对应潮汐强度最小值)凌晨200再次增温,1428发震。

6.                  发震后增温衰退,但仍然存在异常,表明其后仍有余震[1]

 

关注5255-8日强潮汐

 

52强潮汐A组合:2008 05 02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032度,赤道处于高潮区。地震和冷空气活动增强。

55-8日强潮汐B组合:200855为日月大潮**200856为月亮近地潮**2008 58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27.62531度。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C组合:200812日为日月小潮(上弦),515月亮赤纬角最小值-0.00054度,赤道处于高潮区。

20081-3月为弱潮汐时期,4-7月为强潮汐时期。在经过17级地震间歇期之后,7级地震在2月发生4次,31次,42次,5-6月将达到高潮。

我们在2008428指出,55-8日强潮汐B组合:200855为日月大潮**200856为月亮近地潮**2008 58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27.62531度。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2]

NCEP图像显示的20085-8日增温过程与强潮汐时间一一对应,增温衰减与9-10日潮汐变弱一一对应,发震时间与上弦月相以及日、地、月在同一平面时间对应[3-4]

马未宇的论文为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提供了NCEP数据证据,这表明汶川地震是有前兆的,55-8日的强潮汐组合使地壳断裂带张裂,释放出地内的地震热能;伴随潮汐强度减弱,释放的能量也减少,在潮汐强度达到最小值时,地震发生。

观察活动地震带在强潮汐组合时期的热能释放,是发现地震前兆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判断地震最可靠方法。以前也有人用过这种方法,但不在强潮汐时期,效果不显著。

尽快利用卫星遥感图像监测可疑地震带的强潮汐增温反应。 

参考文献 

1.   马未宇。汶川地震前的NCEP异常现象。科学导报,20082510):37-39

2.   杨学祥关注5255-8日强潮汐发表于2008-4-28 4:54:40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212

3.   杨学祥,杨冬红日月同纬与自然灾害:可能是四川地震和余震的激发因素发表于2008-5-25 19:32:41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612

4.   杨学祥,杨冬红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的NCEP数据证据. 2008-6-5 5:09:43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849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6209.html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7655158.aspx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620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5383.html

四川汶川地震前兆的NCEP数据证据

  马未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数据中心(NCEP)数据,获取2008512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县Ms8.0级地震过程中的增温异常图像。结果表明,震前增温非常明显,最高增温达到9摄氏度以上。马未宇的论文为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提供了NCEP数据证据,这表明汶川地震是有前兆的,55-8日的强潮汐组合使地壳断裂带张裂,释放出地内的地震热能:伴随潮汐强度减弱,释放的能量也减少,在潮汐强度达到最小值时,地震发生。观察活动地震带在强潮汐组合时期的热能释放,是发现地震前兆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判断地震最可靠方法。以前也有人用过这种方法,但不在强潮汐时期,效果不显著。尽快利用卫星遥感图像监测可疑地震带的强潮汐增温反应。

作者:     杨学祥  杨冬红

母体文献:     2012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

会议名称:     2012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  

会议时间:     201241

会议地点:     北京

主办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种:   chi

关键词:        增温异常现象知识脉络    潮汐强度知识脉络    能量释放知识脉络    地震前兆知识脉络

在线出版日期:     2012710

h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7655158.aspx

 

探测地震活动新思路卫星与地温观测网相结合

2014-09-26 14:38:26来源:综合作者:辛宝恒期刊:太空探索 

  众所周知,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十分复杂的。天气预报之所以获得成功,是由于牢牢抓住了大气能量锋带的踪迹,摒弃了其它一些细节的纠缠。地震预报也必须牢牢抓住地震能量锋带的踪迹,摒弃一些细枝末节,才可以能达到预报目的。

  天气预报员每天都要关注着高空槽线和地面冷锋的动态,来做出每天的天气预报。由于高空槽线和地面冷锋是处于冷、暖湿气团的交界面上,沿交界面过渡带内具有较大水平温差。在气象学上,称之为“大气能量锋带”,而大气能量锋带正是天气变化的制造者和触发机制。冷、暖气团的差异越明显,大气的能量锋带就越强,而所造成的天气变化就越剧烈。当今天气预报技术,就是在运用一切可能的措施、手段,来监测大气能量锋带的踪迹,天气预报获得成功是在人们预料之中的事。当然,如果天气预报员每天不去跟踪大气能量锋带的踪迹,而把主要精力死盯在大气物理凝结核等枝节上,同样会陷入不能自拔的地步。

  地震预报与地震能量锋带

  由于万有引力导致的地心引力(重力)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因而,地壳板块运动是永恒的。依据板块构造理论,板块运动必然导致板块之间呈现出相互拉伸、挤压和错动等复杂的运动形态,在某一区域,当板块之间挤压和错动达到一定的猛烈程度时,沿交界面之间,同时会产生出大量的热量(地热),挤压、错位越大,产生的热量也就越多,并有可能使得岩石介质达到熔融程度。地壳板块之间,所形成的炽热交界面,与两旁的地壳板块温度相比较,构成了巨大的温差。在此,与冷、暖气团交界面处的大气能量锋带相比较,笔者将地壳板块交界面间的巨大温差称之为“地震能量锋带”。

  根据物质热胀冷缩的性质,处于炽热状态交界面处岩石介质与两旁岩石介质之间巨大的水平温度梯度,必然导致交接面内的岩石介质与两旁的岩石介质膨胀系数的巨大差异。从而,会产生出巨大的膨胀力。在巨大的挤压、错位和膨胀力的共同作用下,沿交界面水平膨胀系数对比最大处,就有可能触发地震的发生。可以推论,该膨胀系数对比最大处,也正是震源深度所处的位置。沿交界面其它膨胀系数对比较大处,很可能为后来的余震发生埋下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地震能量锋带也必然是地震活动的触发机制和制造者。

应着重指出,有人只谈地壳板块沿交界面的挤压、错位,而很少谈到有热量的参与,这是不可想象的。该不符合能量转换定律,也很可能是地震预报难关迟迟不能突破的症结所在。

  由于在地震能量锋带的形成过程中,同时也会在交接面内产生大量热量,在孕震过程中,应有部分热量上窜并逃逸到地表以外。仅就笔者一些研究表明,除了唐山地震在临震前4天有地温突升现象外,已知邢台地震、渤海地震和海城地震等临震前数天都有地温、气温明显增高现象。笔者还曾对国内外一些地震信息的搜集,发现大多数地震的临震前都有地温、水温的突升现象的存在。该现象的存在,很可能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显然,积极倡导组建地温观测网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的放矢。

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为组建地温观测网与卫星热红外遥感相融合的观测系统,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从而为寻找打开地震预报大门的钥匙,提供了无限的希望。

  中国应组建地温观测网

  已知中国大陆内部的地震活动断层,纵横交错有数百条,随着地震不断发生,活动断层还在增加。因此,要想挑选出未来要发震的那条断层,也决非是易事。

  显然,地温观测点的布防,在活动断层附近需要予以重点考虑,不能设想用少数几个地温观测的观测,与所有的发震过程去一一对应。

  笔者曾反复强调,组建地温观测网来跟踪、监测地震能量锋带的踪迹是最为有效的理想模式。地温观测相对其它地球物理参量来说,不仅较易获取,而且它可暴露地震能量锋带的踪迹,对预报具有现实意义。组建地温观测网,就是把当前我国2800多个气象台站和1400多个地震台站,还可把散布在我国内陆各地的数万个无人气象站和无数个地震群测点,统一增设80厘米以下深地温观测项目,同时都要纳入到地震监测网来。而且,很容易做到地温观测、资料传输和资料处理的自动化完善地步。

当然,只有建立起足够密集的地温观测网,才有可能确定出未来要发震的那条断层。该项目勿需太大的投资,而且都是目前我国现有的潜在资源优势,只要政府主管部门,有人出来组织协调就行了。

  卫星遥感与地温观测相结合

  卫星热红外遥感探测地震活动,显示出其视野广、时效快的特点,但须与地温观测网相融合,才能显示出自身的优势,这主要是由于天气变化和地震活动不是来自同一个能源。近地表到处都可能充斥着一些虚假的热红外异常信息,这一切都需要地温观测网提供观测证据。组建天地一体化地温观测网,做到相互印证和优势互补。这可大大的降低地震预报的空报、漏报率,有可能突破目前地震无法预报的局面,为地震预报早日实现投入业务应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该地震预报观测系统具有两大特点。一是80厘米及以下深地温突升异常现象,基本上摆脱了地表以上的自然变化影响,通常情况下,80厘米深地温日变化率多在0.4以内上下摆动,很易辨别出其异常变化。二是卫星热红外遥感探测地震活动,转移到有地温突升的上空来,从而为卫星热红外遥感探测地震活动提供了重点监测范围和目标。卫星热红外遥感与地温观测网相融合的优点,是无法比拟的。

  可以预料,对于临震预报来说,在地温观测网和卫星热红外探测都已具备的条件下,如果所监测到的地温突升异常是真实的话,可以推断在3天~5天内,在热红外异常的分布范围内将会有大地震发生。所预报的发震时间和发震地点将是相当精确的。

虽然天气预报和地震预报有着截然的不同,但笔者认为,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人类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所创建的定理、定律和推理,毫无例外都是要遵循的。

  地震成因、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科学难题。根据多年来跟自然打交道的经验和知识的累积,笔者认为:虽然,地震孕震过程和地质构造是十分的复杂和具有不可知性,但从预报的角度仔细考虑,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地震,最后地震发生都要通过地震能量锋带的形成、发展这一不可逾越的过程。因而,地震预报只要通过紧紧抓住地震能量锋带的踪迹,地震预报像天气预报一样获得成功都是有可能的。为达到地震预报的目的,卫星热红外遥感与地温观测网相融合,再配合地磁、地电以及动物异常反应等观测项目,共同组建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地震监测网是探测地震活动的当务之急。该地震监测网很可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跨世纪伟大工程之一。其意义丝毫不比三峡大坝、南水北调、防治沙漠化等伟大工程逊色。

(责任编辑:UN651) 原标题:探测地震活动新思路卫星与地温观测网相结合

http://news.sohu.com/20140926/n404679286.shtml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jdzdt200812003.aspx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144.html

评论 (1 个评论)

  • IP: 117.14.8.*   删除 回复 |赞[1]辛宝恒   2014-12-14 10:21


  • 从地震预报的角度考虑,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地震,在地震前孕震过程中,必然伴有地震能量锋带的生长、发育   
    和形成这一不可逾越的关口。在孕震过程中,在交界面内同时会产生出大量的热量,必然也会有部分热量上窜并泄漏到地表以外。因此,牢牢跟踪、监测地震能量锋带的踪迹(地热变化,地热释放),就成为能否突破地震预报难关的关键。NCEP的再分析刚好提供了地震能量锋带踪迹观测上的证据,必将开辟出地震预报的新纪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14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87797.html

上一篇:2023年5月12日晚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下一篇:2023年5月13日早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6 许培扬 尤明庆 宁利中 张学文 范振英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