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多国现疫情,中国附近已沦陷,世卫发出提醒:关注流感爆发六大统计特征
杨学祥
关键提示
自去年以来,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已经陆续解除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但是新冠疫情大流行还没有真正终结。关键之际,世界卫生组织突然向全球各国发出紧急提醒,指出大约有10多个国家已经发现禽流感疫情,局势相当紧急。
最新预测:2023年发生厄尔尼诺是流感大流行的条件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在2007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
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
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
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我们在2022年9月15日指出,2023年六大条件具备5条:
2022-2023年处于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20-2022年连续三年发生拉尼娜事件;
三重拉尼娜导致2022-2023年冬季严寒概率最大;
三重拉尼娜导致2022-2023年强沙尘暴概率最大;
2023-2025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
如果2023年发生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全球流感大流行就有爆发的最大概率。所以,强厄尔尼诺是流感大流行的条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514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190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5371.html
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有影响的因素有南极半岛海冰、强潮汐南北震荡、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强潮汐组合。
每年2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小,9月最大,控制秘鲁寒流的强弱。
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频发导致深海冷水上翻。
我们在2023年3月2日指出,强潮汐组合控制强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是赤道太平洋海温的重要控制因素。根据潮汐组合预报,2023年1-2月、6-8月、12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3-5月、9-11月有利于拉尼娜形成。所以,厄尔尼诺发生在2023年6-8月的可能性最大。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在近几年拉尼娜现象影响世界不同地区的温度和降雨模式后,未来几个月可能会出现变暖的厄尔尼诺现象。根据模型预测与专家评估,ENSO中性条件持续到5月以后的可能性略有下降,但仍然很高(4月至6月概率为80%,5月至7月概率为60%)。该机构预测,厄尔尼诺现象发展的可能性虽然在上半年较低(4月至6月概率为15%),但在5月至7月逐渐增加到35%。
https://www.sohu.com/a/648123294_222256
另有气候模型的平均值显示,在2023年6月至2023年8月的三个月里,ENSO“尼诺”阶段发生的概率为63%。而在2023年的7月至9月期间,该概率上升至65%。一个月前,这些预测分别为54%和57%。
总之,厄尔尼诺发生在2023年6-8月的可能性最大,甲型流感暴发在下半年的概率最大。
相关报道
关注
自去年以来,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已经陆续解除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但是新冠疫情大流行还没有真正终结。关键之际,世界卫生组织突然向全球各国发出紧急提醒,指出大约有10多个国家已经发现禽流感疫情,局势相当紧急。
中国周边突然沦陷
近日,厄多瓜尔发布消息称,为了阻止禽流感疫情不断扩大,该国将维持警戒状态自5月27日。据悉,自去年11月起,该国陆续发现禽流感疫情,累计有上百万只家禽受到影响。除此之外,该国还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例。
为了能够有效管控禽流感疫情,该国已经迅速采取行动,通过发放禽流感疫苗等各种方式帮助养殖户应对疫情。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该国之外,柬埔寨等多个国家也陆续发现禽流感疫情,可以说中国附近各国已经逐渐沦陷,可见本波禽流感疫情来势汹汹。
阿根廷等国考虑到国内的疫情形势已经宣布停止部分禽类产品出口,这将会对本国经济和全球供应链产生一定影响。对此,世卫发出提醒称,如今一些国家已经陆续发现禽流感疫情,还有部分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因此各国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密切关注疫情的扩散情况,同时还应该及时公布和共享相关信息。
各国应保持团结
如今令人感到担忧的是,一些非禽类的动物和人体也陆续发现禽流感病毒,这说明此类病毒的致病力有所增强,正在提升进入新宿主体内的能力。除此之外,以北美地区为例,本轮禽流感规模较大,扩散速度也远超过去记录,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有专家认为,考虑到许多动物因禽流感病毒死亡,这使得这种病毒更容易通过粪便离开宿主的身体,或更容易入侵人体。
不过有分析认为,禽流感病毒在人类之间的传播的可能性较小,禽流感疫情基本上不太可能会发展成为下一次大流行。
事实上,人类已经与禽流感病毒斗争多年,但是对于比较容易感染此类病毒的动物来讲,几乎没有特别多有效的预防措施。一些有条件的养殖场会选择为禽类接种禽流感疫苗,但是禽流感病毒不仅在家禽之间传播,还会在鸟类之间传播。
除此之外,禽流感病毒有不同的分株,每个地方现有疫苗成分或无法和流行的毒株完全匹配,这使得疫情更加容易扩散,因此世界各国应该保持团结和警惕。
部分信息来源:光明网
https://c.m.163.com/news/a/HV13PFSB0534NABM.html
||
流感高危人群的疾病负担及预防紧迫性:流感大流行的条件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6月份以来,南方多地相继发布流感相关提醒,2022年8月19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7月监测到648465例流行性感冒阳性病例,其中4人死亡。事实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南方省份在多数年份也会出现夏季流感高发季,一般出现在6-7月。国家流感中心2022年第34周(2022年8月22日-2022年8月28日)流感监测数据显示,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持续下降,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有所升高。
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 韩国医疗专家12日提醒,流感和新冠疫情可能在今年秋冬时节同时暴发,医疗系统需要做好应对准备。韩国疾病管理厅统计显示,8月28日至9月3日期间,韩国平均每1000名门诊病人中有4.7人呈现疑似流感症状,比一个月前统计的3.3人有所增加。
最新预测:2023年发生厄尔尼诺是流感大流行的条件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在2007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
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
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
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六大条件具备5条:
2022-2023年处于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20-2022年连续三年发生拉尼娜事件;
三重拉尼娜导致2022-2023年冬季严寒概率最大;
三重拉尼娜导致2022-2023年强沙尘暴概率最大;
2023-2025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
如果2023年发生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全球流感大流行就有爆发的最大概率。所以,强厄尔尼诺是流感大流行的条件。
结论
如果2023年爆发强厄尔尼诺,全球流感大流行就具有爆发的蕞大概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514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190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5371.html
||
甲型流感在上半年爆发的可能性很小:关注流感爆发的六大特征
杨学祥
关键提示
今年的甲流要比常年来得“猛”一些吗?
今年情况较为特殊。既往3年流感流行强度较低,人群感染率低的同时,人群的免疫水平也较低。伴随着全市大中小学生开学,人群流动性增加,聚集活动频繁,流感疫情活动强度出现了明显的上升。
https://www.sohu.com/a/647830377_16252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郭威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流感多发生于冬春季,目前看来没有达到暴发的程度,无需过度紧张。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
分类上看,流感分为甲型、乙型、丙型和丁型四类,人流感主要是甲流病毒和乙流病毒引起。甲流和乙流每年呈季节性流行。中国疾控中心2019年曾发文指出,甲流理论上可进一步分为198个亚型,一旦发生重大变异或重组可能引发流感大流行。
前述感染科主任医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往年部分人群感染流感后,会在人群中建起一定的免疫屏障,对流感流行有延缓作用。但过去三年,为应对新冠疫情而采取的相关防控措施,使流感一直处于低流行状态。因此,一旦放开此前严格的防控措施,在频繁的人员流动下,甲流也会迅速在人群中传播起来。
“感染新冠对感染流感存在一种压制作用,当新冠感染减少时,感染流感的比例就会高起来。学校容易出现聚集,也是往年流感流行的重点场所。”该感染科主任医师说。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78487
关注流感爆发的六大统计特征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在2006-2007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统计特征:
第一、 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
第二、 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第三、 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
第四、 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第五、 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第六、 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见表1)。
表1 太平洋十年涛动(PDO)、低温、飓风、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杨冬红等,2006)
时 期 | 1890-1924年 | 1925-1946年 | 1947-1976年 | 1977-1999年 | 2000-2030? | |
拉马德雷PDO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
全球气温 | 低温 | 增暖 | 低温 | 增暖 | 低温? | |
流感爆发的相关年 | 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 1886-1887 1898-1899 1916-1917 | 1954-1956 1967-1968 1975-1976 | 2007 2010-2013 2016-2017? | ||
中国沙尘暴高峰期 | 1954-1956 1964-1968 1975-1976 | 2007 2010-2013 2016-2017? | ||||
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和流感年 | (1888)-1889 1899-1900 1918-1919 | 1957-1958 1968-1969 (1976)-1977 | 2009 2016? 2018? | |||
太阳黑子 | 1889谷年 1901谷年 1917峰年 | 1957峰年 1968峰年 1976谷年 | 2008谷年 2014峰年 2019谷年? | |||
东北冷夏年o和低温冷害年* | 1888o 1902o 1918o | 1957o* 1969o* 1976o* | 2008 2016 2018? | |||
时 期 | 1890-1913年 | 1914-1944年 | 1945-1973年 | 1974-1995年 | 1996-2020年 | |
世界经济长波 | 第三上升期 | 第三下降期 | 第四上升期 | 第四下降期 | 第五上升期 | |
时 期 | 1956-1970年 | 1985~1999年 | 2000-2006 | |||
中国沙尘暴 | 频繁年代 | 稀少年代 | 增多 | |||
时 期 | 1889-1924年 | 1925-1945年 | 1946-1977年 | 1978-2003年 | 2004-2015年 | |
8.5级以上地震 | 6(2)次 | 1(1)次 | 11(7)次 | 0(0)次 | 6(6)次 |
注:2018-2019年美国流感爆发。
我们的预测得到证实: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和沙尘暴,2008年中国发生严重雨雪冰冻事件,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年,2009年发生了强厄尔尼诺事件和甲型流感暴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2023年流感大流行的条件
根据1890-2009年流感大流行的6大统计特征,2023年有极高的概率发生流感大流行:
第一、 2023年处于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第二、 2023年前三年为三重拉尼娜年;
第三、 2023年前三年为中国强沙尘暴年;
第四、 2023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第五、 2023年可能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第六、 2023 年为太阳黑子峰年M,或M-1年。
所以,2023年厄尔尼诺的发生是流感爆发的关键。
流感爆发在厄尔尼诺年:
表2 世界历次流行亚型和首发地统计表(杨海等,2004)
年 限 | 亚 型 | 名 称 | 首发地区 | 厄尔尼诺年 |
1890- | H2N2 | EI | 英格兰 | 1888-1889 |
1900- | H3N8 | EI | 英国 | 1899-1900 |
1918- | H1N1 | SI西班牙流感 | 美国 | 1918-1919 |
1957- | H2N2 | 亚洲流感 | 贵州 | 1957-1958 |
1968- | H3N2 | 香港流感 | 香港 | 1968-1969 |
1977- | 新H1N1 | EII | 俄罗斯 | 1976-1977 |
1997- | H5N1 | Al | 香港 | 1997-1998 |
1999- | H9N2 | Al | 中国 | |
2004 | H5N1 | Al | 越南 | |
2009 | H5N1 | Al | 墨西哥美国 | 2009 |
注:最后一项是作者加的。
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有影响的因素有南极半岛海冰、强潮汐南北震荡、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强潮汐组合。
每年2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小,9月最大,控制秘鲁寒流的强弱。
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频发导致深海冷水上翻。
强潮汐组合控制强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是赤道太平洋海温的重要控制因素。根据潮汐组合预报,2023年1-2月、6-8月、12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3-5月、9-11月有利于拉尼娜形成。所以,厄尔尼诺发生在2023年6-8月的可能性最大。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在近几年拉尼娜现象影响世界不同地区的温度和降雨模式后,未来几个月可能会出现变暖的厄尔尼诺现象。根据模型预测与专家评估,ENSO中性条件持续到5月以后的可能性略有下降,但仍然很高(4月至6月概率为80%,5月至7月概率为60%)。该机构预测,厄尔尼诺现象发展的可能性虽然在上半年较低(4月至6月概率为15%),但在5月至7月逐渐增加到35%。
另有气候模型的平均值显示,在2023年6月至2023年8月的三个月里,ENSO“尼诺”阶段发生的概率为63%。而在2023年的7月至9月期间,该概率上升至65%。一个月前,这些预测分别为54%和57%。
总之,厄尔尼诺发生在2023年6-8月的可能性最大,甲型流感暴发在下半年的概率最大。
参考文献
1. 杨海, 范来福, 刘继锋. 禽流感和流感的关系、起源、变异和对策[J]. 职业与健康. 2004, 20(10): 87-89
2. 于恩庶,徐秉锟,主编。中国人兽共患病学[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88。233。
3. Terrence M. Tumpey,Christopher F. Basler, Patricia V.Aguilar,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Reconstructed 1918 Spanish InfluenzaPandemic Virus [J], Science. 2005, 310: 77– 80
4.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5.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6.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7. 杨学祥,杨冬红。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的变化趋势。生命与灾害,2009,(11):4-7.
8.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中的流感爆发。《世界地质:英文版》 2010年第13卷第2期104-107页。
9. 杨冬红,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8,2(5): 1-10
10.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2008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发表人:yxx119 发表时间:2008年1月27日14点57分 来源:View SinglePost。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11.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0-204。
12. 杨冬红,杨学祥。潮汐变化周期及其相关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5-20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535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056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684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190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208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5890.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136597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8647.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6-3 18: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