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卫专家李有:警惕新冠、RSV、流感三重病毒共流行风险
2023年01月12日 07:30 澎湃新闻
入冬以来,在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之外,另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同样处于流行期,并且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放开,多重病毒共同流行的风险增加。
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发言人在上个月底对媒体表示,近期实验室监测发现呼吸道样本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呈阳性的个案有所增加,呼吁市民应提高警觉,预防呼吸道疾病。根据卫生署公共卫生化验服务处的化验结果,在2022年12月11日至17日的一周内,有66个样本验出带有呼吸道合胞病毒(上两星期则有33及46个样本检出)。
RSV即呼吸道合胞病毒。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在2022年11月发文介绍,今冬大洋彼岸的欧美国家感染RSV的儿童患者激增。美国CDC监测显示,多个地区RSV检测和RSV相关急诊科就诊和住院人数有所增加,一些地区接近季节性高峰水平。
RSV导致的呼吸道疾病问题引发了许多国家关注。1月9日,全球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也在线上发表了三篇关于RSV的文章。包括新冠病毒流行前和流行期间RSV患儿的就医需求及预防用单抗nirsevimab对部分RSV患儿的治疗效果研究等。
在中国针对RSV的研究也取得诸多进展。去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世界卫生组织RSV疫苗价值概况工作组成员李有联合国内外多位学者也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称,他们在系统性分析了全球481份涉及5岁以下儿童RSV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研究后发现,6月龄内婴儿是RSV下呼吸道感染疾病负担最重的群体,占5岁以下儿童感染数的20%、住院数的39%、死亡数的46%。所谓疾病负担,指的是RSV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住院率、死亡率。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了上述文章的第一作者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有。他对澎湃新闻表示,随着新冠病毒防疫措施的调整,新冠、流感、RSV病毒共流行的情况不可避免会发生。RSV的疾病负担仍然高,而到现在为止,国内没有治疗RSV的特效药,注射预防用单抗可达到较高免疫保护效果。
6月龄内婴儿RSV感染疾病负担最重
李有所在团队发表的上述论文题为“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disease burden estimates of acute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 due to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5 years in 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该研究通过基于风险因素的模型估计了国家级RSV 相关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研究通过基于风险因素的模型估计了国家级 RSV相关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该研究估计,RSV对全球0-60个月儿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负担有很大贡献,特别是在生命的前6个月和中低收入国家。
此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有6400万儿童感染RSV,其中约有20万儿童死于RSV病毒感染,是导致儿童死亡的重要因素。此外,RSV还造成全球每年36万成人入院,超2.4万成人死亡。
李有团队的研究强调了全球范围内RSV疾病的总体死亡率负担,即每50名0至60个月的儿童死亡中就有1人死于RSV,而28天至6个月的儿童每28人中就有1人死于RSV。以生命最初6个月保护为目标的RSV被动免疫计划可能对减少 RSV疾病负担产生重大影响。
RSV并不是一种新病毒。“从疾病负担的角度来讲,RSV的疾病负担一直都是很高,并没有随着年代的改变而改变。”李有介绍,随着检测技术手段的进步以及在疫苗等产品研发方面的进展,世界各国加强关注,使得RSV在近几年受到的关注逐年增加。
与流感相似,RSV会带来咳嗽、发烧、流涕等症状,并且感染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群,但RSV从自然感染获得免疫的时效很低。“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感染之后,过半年,甚至不到半年就有可能再次感染。”
其中,婴幼儿、有基础病患者、抵抗力较低的老人是其易感人群。李有进一步解释,婴儿的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导致感染RSV之后的严重程度最重的。同样,老年人也是因为免疫系统包括呼吸系统的退化,加上慢性肺病等其他基础病,使得他们感染RSV后的严重程度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李有提到,婴儿感染RSV后症状并不一定很典型,可能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很多RSV感染的小孩是不出现发热症状的。世界卫生组织在做RSV监测的时候,也把发热从病例定义当中去掉,也就是说,感染RSV之后发热并不常见,所以很多时候容易被家长忽略。”
新冠、流感、RSV病毒共流行不可避免
李有表示,从呼吸道的病毒流行来讲,RSV、流感、新冠等都是呼吸道病毒。随着疫情的防控措施的调整,RSV,流感,和其他的呼吸道病毒共同流行的状态不可避免将会出现。
合并感染会产生哪些新风险和挑战?李有认为,从共同感染的风险来讲,目前的证据并不能支持合并感染后患者病情会更重。“但也有一些报告显示,流感和新冠共同感染,是会使例如进入ICU甚至死亡的风险有所增加。合并感染风险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和流感这种呼吸道传染病类似,RSV也有流行季。在我国,RSV的季节性流行主要集中在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接下来RSV是否会出现大规模流行,我认为是有可能的。RSV的流行也有大小年之分。也就是说,比如今年没有看到RSV的流行高峰,很有可能高峰会出现在次年。”李有表示,对于我国来讲,何时遇到流行高峰,并不是一件很容易预测的事情。但是能够确定如果今年不出现高峰,明年出现较大范围流行高峰或提前进入高峰的概率是很大的。
值得注意的是,李有提到,两岁之前的婴儿如果有较重的RSV感染,会对他们的呼吸系统有一定程度的长期影响。中长期的风险主要包括肺功能、哮喘等等,有研究表明患病风险高于在生命早期没有严重RSV感染史的孩子,会影响长期呼吸系统的健康。
单抗注射可以达到较高免疫保护
和流感相比,我国现在对RSV并没有国家层面的监测系统和治疗方案,仍是非常值得重视的病毒。“即便检测出来,也并没有临床上针对性的特效的治疗药物,患者只能对症治疗,例如吸氧、高渗盐水雾化吸入、机械通气等。”李有表示,RSV的疾病负担仍然处于高的状态。
RSV预防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被WHO列为全球优先级最高的产品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RSV被发现以来,至今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等特异性治疗手段,国内外科研人员对RSV疫苗进行了大量试验探索,到现在仍然没有被批准使用的RSV疫苗,疫苗研发过程挑战较大。
开发长效全人源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单抗一直是全球各国研发的一个热点。WHO推荐RSV预防的理想产品特性为:高质量、安全、可负担和有效的单克隆抗体,预防全球婴幼儿严重RSV疾病和与RSV相关死亡。
此前,首个可广泛应用于婴儿人群预防RSV的预防手段Beyfortus(nirsevimab)曾引起广泛关注。Beyfortus于2022年11月已在欧盟获得上市批准,并于2021年1月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授予的“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有望加速中国首个呼吸道合胞病毒预防用药物的获批上市,进而降低中国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相关的疾病负担。
在李有看来,注射单抗能够达到70%-80%的防护功效。至少在6月龄以下的群体里,RSV的单抗可以达到较高的免疫保护。
目前RSV的预防产品线从服务的对象或者是保护的对象来讲,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针对婴幼儿,类似Beyfortus(nirsevimab)的长效的单克隆抗体。通过把抗体注射给婴儿,使其获得免疫。另外一种是通过给怀孕的妇女去注射RSV的疫苗,使得孕妇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并通过胎盘转运的方式,把抗体传输给胎儿。
“这两种方式都是被动免疫。从保护婴儿群体来讲,一种是直接去打单克隆抗体,另外一个是通过给母亲打RSV疫苗,激发抗体之后把抗体转给胎儿的路线。”李有介绍,nirsevimab是最有望最早应用的单克隆抗体,在下一个RSV的流行季节,即今年冬天之前就有望在部分欧洲国家应用。
对于RSV的预防,李有表示,如果未来能够引入单抗和疫苗,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要进行免疫接种,特别是婴儿。
对于全人群的预防措施,主要关注如何切断传播途径。防护措施与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类似,如戴口罩,注意手部卫生,进行物体表面消毒,等等避免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戴口罩可以阻断飞沫的传播;物品的表面消毒,包括手部卫生,避免经过物品的传播。婴儿能够接触的环境和活动范围比较有限,基本上取决于家长。所以从防控的角度来讲,家长在这里面起到的作用比较大。比如带着婴儿出去,推婴儿车,去户外等等,必要的防护是仍是需要的。”李有说。
https://news.sina.com.cn/c/2023-01-12/doc-imxzwrws2079470.shtml
||
钟南山、高福等最新判断:流感和新冠叠加流行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全球仍然面临着新冠疫情和流感疫情叠加流行的风险,特别是今年冬季。”11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2022年“世界流感日”科普宣传与学术会议上表示,新冠疫情期间在流感防控的科学问题上,仍需加强攻关。
中国科学院院士董晨也表示,目前全球仍面临较高的流感和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风险,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任重而道远。
“今年6月以来,欧洲出现新一轮禽间流感疫情,同时美国也出现前所未有的禽类感染H5N1疫情,存在极高的溢出并感染人风险。所以流感和新冠叠加,是我们今冬明春面临的非常大的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指出,当前新冠疫苗接种水平逐步提高,但流感疫苗接种率却普遍偏低。
多位专家在会上提醒,应格外关注今年冬天的呼吸道传染病疫情。
近来,欧洲多个国家报告的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数急剧上升。卫生专家警告,欧洲地区已迎来新一轮秋冬季新冠疫情高峰,各国应采取必要措施遏制新冠疫情蔓延,而且需警惕新冠与流感“双流行”致使医疗系统承压。
据我们的研究,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2020-2022年为三重拉尼娜年,2022-2023年可能为厄尔尼诺年,2023-2025年可能为太阳黑子峰年。所以,2022-2023年有很大的概率发生全球流感大流行。
如果2023年爆发强厄尔尼诺,全球流感大流行就具有爆发的最大概率。2020-2022年三重拉尼娜发生后,2023年厄尔尼诺就一定发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514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5371.html
2023年流感大流行首先是一件好事,它是新冠疫情结束的标志,是流感病毒战胜新冠病毒的结果,是新冠病毒竞争能力下降的表现。
其次,流感大流行本身是一件坏事,必须积蓄力量,积极预防,尽量降低其危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025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142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1420.html
流感集中爆发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在2006-2007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统计特征:
第一、 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
第二、 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第三、 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
第四、 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第五、 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第六、 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见表1)。
表1 太平洋十年涛动(PDO)、低温、飓风、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杨冬红等,2006)
时 期 | 1890-1924年 | 1925-1946年 | 1947-1976年 | 1977-1999年 | 2000-2030? | |
拉马德雷PDO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
全球气温 | 低温 | 增暖 | 低温 | 增暖 | 低温? | |
流感爆发的相关年 | 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 1886-1887 1898-1899 1916-1917 | 1954-1956 1967-1968 1975-1976 | 2007 2010-2013 2016-2017? | ||
中国沙尘暴高峰期 | 1954-1956 1964-1968 1975-1976 | 2007 2010-2013 2016-2017? | ||||
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和流感年 | (1888)-1889 1899-1900 1918-1919 | 1957-1958 1968-1969 (1976)-1977 | 2009 2016? 2018? | |||
太阳黑子 | 1889谷年 1901谷年 1917峰年 | 1957峰年 1968峰年 1976谷年 | 2008谷年 2014峰年 2019谷年? | |||
东北冷夏年o和低温冷害年* | 1888o 1902o 1918o | 1957o* 1969o* 1976o* | 2008 2016 2018? | |||
时 期 | 1890-1913年 | 1914-1944年 | 1945-1973年 | 1974-1995年 | 1996-2020年 | |
世界经济长波 | 第三上升期 | 第三下降期 | 第四上升期 | 第四下降期 | 第五上升期 | |
时 期 | 1956-1970年 | 1985~1999年 | 2000-2006 | |||
中国沙尘暴 | 频繁年代 | 稀少年代 | 增多 | |||
时 期 | 1889-1924年 | 1925-1945年 | 1946-1977年 | 1978-2003年 | 2004-2015年 | |
8.5级以上地震 | 6(2)次 | 1(1)次 | 11(7)次 | 0(0)次 | 6(6)次 |
我们的预测得到证实: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和沙尘暴,2008年中国发生严重雨雪冰冻事件,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年,2009年发生了强厄尔尼诺事件和甲型流感暴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889.html
2009年流感爆发预测
根据当时的预报,2007年可能是太阳黑子谷年和拉尼娜年,2008年可能为厄尔尼诺年,根据流感爆发的6大气候特征,我们在2006-2008年多次预测2008年可能发生流感爆发。
事实上,2007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2008年发生中国南方罕见冰冻雪灾,2009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和流感爆发,比我们的预测推迟一年。关键的问题是相关条件具有有一年的误差。
附件: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possible pandemic next 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2008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
发表人:yxx119 发表时间:2008年1月27日14点57分 来源:View Single Post
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2023年流感大流行的条件
根据1890-2009年流感大流行的6大统计特征,2023年有极高的概率发生流感大流行:
第一、 2023年处于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第二、 2023年前三年为三重拉尼娜年;
第三、 2023年前三年为中国强沙尘暴年;
第四、 2023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第五、 2023年可能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第六、 2023 年为太阳黑子峰年M,或M-1年。
参考文献
1. 杨海, 范来福, 刘继锋. 禽流感和流感的关系、起源、变异和对策[J]. 职业与健康. 2004, 20(10): 87-89
2. 于恩庶,徐秉锟,主编。中国人兽共患病学[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88。233。
3. Terrence M. Tumpey,Christopher F. Basler, Patricia V.Aguilar,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Reconstructed 1918 Spanish InfluenzaPandemic Virus [J], Science. 2005, 310: 77– 80
4.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5.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6.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7. 杨学祥,杨冬红。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的变化趋势。生命与灾害,2009,(11):4-7.
8.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中的流感爆发。《世界地质:英文版》 2010年第13卷第2期104-107页。
9. 杨冬红,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8,2(5): 1-10
10.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2008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发表人:yxx119 发表时间:2008年1月27日14点57分 来源:View SinglePost。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11.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0-204。
12. 杨冬红,杨学祥。潮汐变化周期及其相关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5-20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535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056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684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190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208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5890.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136654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1594.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