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病毒叠加 美医疗系统难顶重压:厄尔尼诺是关键

已有 1508 次阅读 2022-10-13 19:2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病毒叠加美医疗系统难顶重压:厄尔尼诺是关键

关键提示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11日报道称,全美各地医院都在为今冬的严峻形势做准备,除新冠肺炎外,预计医护人员还将应对大规模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美国《贝克尔医院评论》杂志刊文称,越来越多迹象表明,美国冬季可能面临新冠肺炎病例的激增,加之流感季的到来,美国医疗保健系统面临巨大压力。

    最新预测:2023年发生厄尔尼诺是流感大流行的条件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在2007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

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

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

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六大条件具备5条:

       2022-2023年处于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20-2022年连续三年发生拉尼娜事件;

       三重拉尼娜导致2022-2023年冬季严寒概率最大;

       三重拉尼娜导致2022-2023年强沙尘暴概率最大;

       2023-2025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

       如果2023年发生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全球流感大流行就有爆发的最大概率。所以,强厄尔尼诺是流感大流行的条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5140.html

       2023年流感大流行首先是一件好事,它是新冠疫情结束的标志,是流感病毒战胜新冠病毒的结果,是新冠病毒竞争能力下降的表现。

       其次,流感大流行本身是一件坏事,必须积蓄力量,积极预防,尽量降低其危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5421.html

       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ECDC)3日发出警告,欧洲正在经历有记录以来最大规模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病例数量和地理分布范围都创下历史纪录。这为2023年流感大流行敲响了警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22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948.html


参考文献

1   康杜娟王会军中国北方沙尘暴气候形势的年代际变化[J] 中国科学D辑,2005, 35 (11): 1096-1102

2.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32712.html

3.     山义昌,等。流感流行期大气环境特征及流感分级预报。《气象科技》,2003316):389-396.

4.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2008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发表人:yxx119  发表时间:20081271457 来源:View SinglePost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5.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0-204

6.     杨冬红,杨学祥。潮汐变化周期及其相关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5-20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130.html


相关报道

病毒叠加 美医疗系统难顶重压:急诊室挤满病童

2022年10月13日 15:46 环球时报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11日报道称,全美各地医院都在为今冬的严峻形势做准备,除新冠肺炎外,预计医护人员还将应对大规模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美国《贝克尔医院评论》杂志刊文称,越来越多迹象表明,美国冬季可能面临新冠肺炎病例的激增,加之流感季的到来,美国医疗保健系统面临巨大压力。

  “医院快无法正常运转了”

  NBC报道称,随着气温下降,人们更多地聚集在室内,这将引起新冠病例的激增。当前,美国每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一万例。根据美国知名综合医疗机构梅奥诊所的预测,未来几周,美国每日新冠确诊病例将增加10%以上。与此同时,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称,美国部分地区的流感病例正在增多,儿科医生接诊了越来越多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肠道病毒的儿童。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11日报道称,美国各地急诊室里挤满生病的孩子,一些儿科医院无奈地表示床位紧缺。专家称,虽然呼吸道感染病例在冬季激增是常态,但今年的流行季来得更早且患病人数异常之多。波士顿公共卫生委员会执行主任奥吉库图在一份声明中称,“正逢流感季节,新冠住院人数的增加将给波士顿的医疗系统造成重大压力。”埃默里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卡洛斯称,“你到全美任意一家医院,他们都会告诉你:他们很忙。”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压力下,医院一床难求,很多儿童只能在家吸氧。杜克儿童医院儿科传染病专家卡鲁称,“随着更多儿童感染呼吸道病毒,成年群体也将出现类似情况。”卡鲁还表示,“由于资金紧张、人手短缺,医院快无法正常运转了。需要医疗救助的人越来越多,可床位越来越少。这将催生越来越多的问题。”

  医护人员严重短缺

  医疗系统面临的巨大压力让美国医护人员短缺问题持续恶化。NBC报道称,近日非营利组织彼得森医疗保健中心的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的离职率比疫情暴发时高23%。据美国劳工统计局预计,到2030年,美国护士这一职业的就业缺口将超过27.5万人。

  据美国新泽西州媒体“NJ.com”报道,该州最大的医疗保健工作者工会HPAE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该州3/4的临床护士最近考虑过离职,大多数护士认为医院的护理质量“越来越差”,75%的护士认为“医院的安全性越来越差”。疫情期间,许多护士的每班工作时间增加两到四个小时,有时他们不得不照顾双倍的病人。这种高强度、低薪酬且缺乏安全保障的工作引发护士的抗议。据美国合众社报道,明尼苏达州双子城和德卢斯16家医院超1.5万名护士9月进行了为期3天的罢工。罢工的护士认为,人手短缺对护士和病人都不安全。

  当医护人员在高压环境中工作时,CDC却放宽相关防疫规定:非高传播水平地区的医疗机构可以“选择不要求”所有医生、患者和访客戴口罩。据美国医学报刊《今日医学要闻》报道,医护人员对新规感到不满,他们在推特上抨击CDC的新规。布朗大学医学博士兰尼称,“CDC的逻辑‘让我无法理解’。”

  多国面临相似问题


  在即将到来的冬季,不只美国,多个西方国家的医疗系统也同样面临医护人员短缺的困境。据加拿大《多伦多城市新闻》报道,由于病患增多,医院人员短缺问题越发显著,病患就诊等待的时间将变得更长。

  据英国《护理时报》报道,9月27日至10月5日,英格兰已有9631人因新冠住院。英国《卫报》报道称,目前至少有八家医院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取消手术或要求人们不要来急诊室,除非病得很重。即将上任的英国皇家急诊医学院院长博伊尔称,“我们的系统资源不足,没有足够的床位,也没有劳动力来满足我们的需求。”

  《卫报》12日报道称,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敦促各国采取紧急且持续的措施应对“长新冠”(新冠长期后遗症)这一“非常严重”的危机。他警告称,“长新冠”正在摧毁数以千万计人的生活和生计,并对各国卫生系统和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世卫组织估计,约有10%—20%的新冠肺炎幸存者患有“长新冠”,存在易疲劳、呼吸困难和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王思思 环球时报记者 丁雅栀 陈子帅】

https://baby.sina.com.cn/news/2022-10-13/doc-imqqsmrp2450296.shtml?cre=tianyi&mod=pchp&loc=28&r=0&rfunc=65&tj=cxvertical_pc_hp&tr=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9308.html

上一篇:10月13日晚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下一篇:10月14日早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周少祥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2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