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若日本海沟及千岛海沟发生强震或致近30万人死亡:日本大震进行时

已有 1963 次阅读 2022-3-23 09:2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若日本海沟及千岛海沟发生强震,或致近30万人死亡:日本大震进行时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海外网3月22日电 日本政府中央防灾会议工作部门22日发布报告指出,若日本海沟及千岛海沟两处地点发生巨大地震,最坏情况将分别有19.9万人及10万人死亡。该报告表示,一旦上述地区发生了里氏7级以上强震,国家必须呼吁民众为后续更大的强震来袭而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对于日本频繁发生的地震,有日本专家曾做过预测,日本今年或许将爆发两次大地震,其中一处地震点位于太平洋的日本海沟附近,或许会发生9.1级大地震;另一处位于日本北海道东部的千岛海沟,或许会发生9.3级大地震;另外,这些地震很可能会引发北海道地区的海啸,海啸高度或许将达到30米。


     下一次8.5级以上地震在哪里?


      如果地震路线图规律正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美国和日本,日本将有连续大震发生的可能。俄罗斯为第三位。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16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4688.html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1133692.html?mobile=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9067.html

       最近的统计分析表明,特大地震活跃期是拉马德雷冷位相和月亮赤纬角周期叠加的结果,一般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19年,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开始,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结束,历时18.6年,约为19年(见表1)。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发生9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9553.html



相关报道

日政府预测:若日本海沟及千岛海沟发生强震,或致近30万人死亡

2022年03月22日 14:00 新浪科技综合



  海外网3月22日电 日本政府中央防灾会议工作部门22日发布报告指出,若日本海沟及千岛海沟两处地点发生巨大地震,最坏情况将分别有19.9万人及10万人死亡。该报告表示,一旦上述地区发生了里氏7级以上强震,国家必须呼吁民众为后续更大的强震来袭而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日本政府发布的报告提出了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降至最小限度的方案。报告提到,冬天时因积雪及路面结冰等造成避难时间延长,国家需提前准备避难路径及避难地点,并安排充足的防寒用具及食物、饮用水储备,并确保家具稳固。

  日媒指出,3月16日刚发生的7.4级强震由于震源位于福岛县海域,不属于报告提到的两处巨大地震假定震源区域,但福岛县和宫城县仍受灾严重,当地轨道列车停运和居民家庭停水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完全解决。(海外网-王珊宁)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2-03-22/doc-imcwiwss7449664.shtml?cre=tianyi&mod=pchp&loc=22&r=0&rfunc=23&tj=cxvertical_pc_hp&tr=12


日本拉响地震警报,9.3级特大地震随时爆发:2023-2025年可能性更大

已有 7824 次阅读 2021-3-31 18:5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日本拉响地震警报,9.3级特大地震随时爆发:2023-2025年可能性更大

       对于日本频繁发生的地震,有日本专家曾做过预测,日本今年或许将爆发两次大地震,其中一处地震点位于太平洋的日本海沟附近,或许会发生9.1级大地震;另一处位于日本北海道东部的千岛海沟,或许会发生9.3级大地震;另外,这些地震很可能会引发北海道地区的海啸,海啸高度或许将达到30米。

  下一次8.5级以上地震在哪里?

      如果地震路线图规律正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美国和日本,日本将有连续大震发生的可能。俄罗斯为第三位。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16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4688.html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1133692.html?mobile=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9067.html 

       最近的统计分析表明,特大地震活跃期是拉马德雷冷位相和月亮赤纬角周期叠加的结果,一般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19年,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开始,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结束,历时18.6年,约为19年(见表1)。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发生9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6754.html

日本拉响地震警报,9.3级特大地震随时爆发,美军早已准备跑路 

2021-03-31 10:17

https://www.sohu.com/a/458202235_120965981


  在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我的一项研究表明,2000-2030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震爆发时期,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我在200861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见网址)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此后发生的8.5级以上地震有:

        2010214智利8.8级地震;

        2011311日本9级地震;

        2012411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

        南美太平洋沿海(智利)、日本、印尼苏门答腊的大震都应验发生了,只有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和美国的西海岸还在蠢蠢欲动: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05-24 13:44 在鄂霍次克海(在堪察加半岛西部沿海)(北纬54.9,东经153.3)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600.0公里。

        中新社旧金山830电当地时间830上午,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发生7级地震,之后再发生数次4.7级至5.4级余震,美国地质勘查局称未引起海啸。

        下一次8.5级以上地震在哪里?

        如果本规律正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美国和日本,日本将有连续大震发生的可能。俄罗斯为第三位。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16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4688.html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1133692.html?mobile=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9067.html 

       最近的统计分析表明,特大地震活跃期是拉马德雷冷位相和月亮赤纬角周期叠加的结果,一般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19年,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开始,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结束,历时18.6年,约为19年(见表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6754.html


表1 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月亮赤纬角


1895-1897

发生1次


冷位相

最大值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1904-1906

发生1次


冷位相

最小值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1913-1915

未发生

冷位相

最大值


1922-1924

发生2次


冷位相

最小值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1931-1932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大值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1940-1942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1950-1952

发生2次


冷位相

最大值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最大值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最大值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1959-1960

发生1次


冷位相

最小值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最小值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968-1970

未发生


冷位相

最大值


1977-1979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1986-1988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大值


1995-1997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2005-2007

发生3次


冷位相

最大值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最大值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最大值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最大值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2014-2016

2023-2025

2032-2034

2041-2043

未发生

概率最大

概率大

概率最小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表2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0-1924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1

0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117

1

4

1957-1976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12

66

0

2

2000-2030

低温期?

 活跃期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67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617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9553.html 

日本一市水渠罕见布满鱼群 市民:可能受地震影响

2022年03月22日 14:36 海外网


图源:日媒图源:日媒


  海外网3月22日电 据日本《千叶日报》网站22日报道,日本市原市的水渠内近期出现了大量鱼群,几乎将水面填满,一时间引发热议。

  涉事水渠宽度约为3米,通往相距2公里左右的东京湾。自20日起,就有大量鱼群密集出现在水面上,从东京湾方向向内陆地区游去。当地居民纷纷表示,这一现象十分罕见。

  附近的一位66岁的女性居民称,“鱼群在大约一周前就出现了。虽然我在这住了15年,但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鱼逆流而上,很可能是受到16日发生的强震影响,也许是某种预兆。”(海外网 吴倩)

https://news.sina.com.cn/w/2022-03-22/doc-imcwiwss7459881.shtml?cre=tianyi&mod=pchp&loc=32&r=0&rfunc=23&tj=cxvertical_pc_hp&tr=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0644.html

上一篇:2022年3月以来台湾地震逐渐增强:中国7级以上地震数据的特征分析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停滞区间:2022年3月23日午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杨文祥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5 0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