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2021年全球第七暖,中国迎70年最热一年:2021年变冷(修改稿)

已有 2602 次阅读 2022-3-7 13:49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21年全球第七暖,中国迎70年最热一年:2021年变冷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从2015年以来全球已经连续创下了多个最热年份,其中2016年、2019年以及2020年的年均气温位居前三甲。2021年的升温相对来说不那么明显,但威力同样不容小觑,多个极端高温事件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

      从全球范围内看,2021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七个年份之一,这一年全球的气温比1850~1900年高出了约1.1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1JVDDJQ0552CT1E.html?f=post2020_dy_recommends

       3月1日,在中国气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2021年度《中国气候公报》也正式发布。这份公报分析了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的各种天气和气候数据,在这当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2021年我国全国平均气温为10.5摄氏度,较常年偏高1摄氏度,为1951年以来最高,且四季气温均偏高。

https://www.sohu.com/a/526423062_121117079

      尽管我们在2008年就预测了2014-2016年最热,但预测的根据不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与气象主流完全不同。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将在9年后得到验证。这一验证时间并不长,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到这一天。

      我们在2014年3月26日指出,2014-2016年全球最热年 2023-2025年全球最冷年:

      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53570.html

       变冷的自然周期不能忽视,2019-2020年最暖预测将会变为全球变暖的最后一次赌博。

https://t.qianzhan.com/caijing/detail/181225-8a36877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53570.html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临时评估,可追溯到1850年的全球记录中最热的六年现在都发生在2015年以来。大都会办公室预计2021年将在2018年排在第六位。

https://new.qq.com/rain/a/20201220A0A1D700

      2019-2020年最暖预测落空,表明变冷的自然周期不能忽视。

      事实上,国家气候中心终于公布了: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先暖后冷,总体偏冷,这个冬季是个冷冬。

      2021-2022年冬季是冷冬,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将带来更冷的冬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28245.html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实践正在证实这一结论。


相关报道 


最新证实!2021年全球极暖,中国迎70年最热一年:10.5℃还偏热?

2022-03-04 10:09:37 来源: 牧海  

据国家气象局消息,2021~2022年的冬季又是一个冷冬!

从2021年12月到2022年2月,全国的气温和常年相比是先偏高、后偏低,冷空气在2月上旬开始发威,0℃等温线一度下探至广西、福建一带,四川、贵州等地更是雨雪不断,长江流域雨雪交替出现,和冬季前2个月形成了巨大反差。

最后的结果就是,全国冬季的平均气温只有-3.2℃,比常年同期偏低了0.2℃。在最冷的2月,平均气温则偏低了1.9℃,整体拉低了冬季的平均气温。


那么,冷冬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从农业角度来看,一般是好事,但前提是不出现极端的低温过程,否则北方就容易出现冻伤灾害。

例如,对于越冬期的冬小麦而言,如果遇上-15~-17℃的低温,就可能有一半甚至过半的麦苗被冻死,严重影响第二年的产量。所以长江以北、新疆北部一般都不种植冬小麦,而种植产量更低的春小麦。如果极端低温出现,黄淮海麦区就可能会受到威胁,不利于小麦的高产稳产。

根据以往的观测数据,暖冬、冷冬的温度差距不会太大,异常值只有0.5~1℃左右。而只要极端低温不出现,冷冬相对暖冬就更有利,一是能减轻病虫害,二是积雪覆盖时可以保温,融化后也能滋养麦苗,改善土壤墒情。

2021年冬季偏冷,全年却是偏热?

全国冬季虽然偏冷,但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综合来看,整体上还是处于偏热状态。

在3月1日发布的《中国气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的平均气温达到了10.5℃,比1981~2010年的平均水平偏高了1℃——这是我国70年来最暖的一年

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国家气候中心

从上图可以看出,东部、西南部以及北部的气温偏高了1~2℃,其他大部分地区偏高0~0.5℃。据统计,2021年我国共出现了9次区域性的高温,比常年多了5次,达到了1961年以来的最高记录。

尤其是去年的9月到10月,南方出现了异常猛烈的高温,江南华南江汉江淮的气温普遍高达34~37℃,部分地区甚至达到39℃。以广东为例,9月以来广东省平均气温和高温日数都打破了历史纪录,60个县市遭遇了罕见的高温,背后原因是副热带高压的偏北偏西运动!

公报还显示,自1951年以来全国年平均气温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从8℃左右一路上升到10℃。值得注意的是,全年四个季节的平均气温全都偏高了,春季偏高1.1℃,夏季偏高0.8℃,秋季偏高0.7℃,冬季偏高0.8℃。这似乎再次印证了全球气温升高的说法。

2021年:最热的七个年份之一

从全球范围内看,2021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七个年份之一,这一年全球的气温比1850~1900年高出了约1.11℃。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从2015年以来全球已经连续创下了多个最热年份,其中2016年、2019年以及2020年的年均气温位居前三甲。2021年的升温相对来说不那么明显,但威力同样不容小觑,多个极端高温事件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

2021年6月29日,加拿大利顿出现了接近50℃的破纪录高温(实际为49.6℃),该国上一次出现40℃以上的高温还是在上世纪30年代,且最高温度为45℃;


美国华盛顿的基拉尤特在6月29日也出现了43.3℃的高温,中暑人数急剧增多;7月9日,加利福尼亚的死亡谷国家公园内气温达到了54.4℃。这一次发生作用的是笼罩在北美大陆上空的“热穹顶”,高温空气在内部反复加热,仿佛一个巨大的蒸笼,热量长期难以交换外逸。


数据显示,2021年7月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个月,没有之一。要知道,去年赤道附近东太平洋还发生了拉尼娜现象,这通常会导致全球气温降低0.1℃——但即便如此,7月份40~50℃的极端高温依然让人招架不住!


最糟糕的情况在于,高温还给两极的冰盖和冰川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格林兰岛和南极的思韦茨冰川都传来了令人不安的消息。

格陵兰冰盖融化,南极冰川出现裂缝

2021年的7~8月,格林兰冰盖发生了两次接近创新录的融化事件,当地气温较往年高出了1℃,冰盖的融化速度明显高于1981~2010年的平均水平。

要知道,格林兰冰盖是目前全球海平面升高的最大单一贡献体,夏季每天可产生8200万m3水体,相当于把5~6个西湖注入了大西洋。研究人员估计:在高峰期,融水落差所产生的电力和世界最大的三峡水电站相当(注: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量为393亿m3,每年能发电1000多亿度,平均每天2.7~3亿度)!

研究表明,夏季格陵兰冰盖的融化面积接近100万平方公里,而这还只是冰盖表面的情况。《美国科学院院刊》近期公布的一篇报道显示:格陵兰冰盖的底部也存在融化现象,研究人员测得冰盖底部的海水温度高达0.8℃,而对于冰川来说,只要超过零下0.4℃就会逐渐融化。

而在南极大陆,类似的情况也在发生。2021年12月,科学家发现南极的思韦茨冰川上出现了多条巨大的裂缝,并预测这一冰架可能在未来5年时间内破裂,从而加速南极冰川的融化。

什么是思韦茨冰川?它的存在到底有多重要?

思韦茨冰川是南京西南部冰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宽度约120公里,厚度有800~1200米左右,是一片异常广阔的南极冰川。思韦茨冰川的存在对南极西部的冰层起到了支撑作用,如今这一冰川的厚度正在变薄,出现的裂缝则会加速冰架瓦解,这显然是一个不祥的信号。


红色方框内为思韦茨冰川所在地

事实上,思韦茨冰川早在本世纪初就出现过一次冰川坍塌、脱落事件。在2002年,一座名为B-22的附属冰川脱落,总面积5490平方公里;到2003年时,这块冰川再次一分为五,破碎部分在洋流的搬运下永久离开了南极大陆。

同样,南极大陆的冰川底部也存在温水,比冰点高出了2℃,这一发现由国际思韦茨冰川合作组织在2020年发布,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果思韦茨冰川完全融化,海平面将上升65公分以上,沿海城市将是第一批受灾地区,产生的后果难以想象。

总结

2021年是历史上最热的年份之一,6~7月份的极端高温让人记忆犹新。加拿大、美国等多个国家追平或打破了当地的最高气温纪录,107个国家或地区打破了月度最高气温纪录。

当然,我国夏季的气温表现也很突出。2021年是1951年以来最热的一年,全国有62个国家站的日最高气温突破了历史极值。预计在2022年3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接近往年同期或者偏高1~2℃,温度波动不大,具体的升温形势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关注。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1JVDDJQ0552CT1E.html?f=post2020_dy_recommends

非常罕见!拉尼娜不敌全球变暖,权威公报:2021已成最热一年 

2022-03-01 21:49


非常罕见!拉尼娜不敌全球变暖,权威公报:2021已成最热一年

虽然在刚刚过去的2月里,这个潮湿寒冷的2月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不少地方气温严重偏低。但在更长时间尺度上,我国多地并不都是偏冷——比如2021年12月-2022年2月的这三个月冬季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气温距平监测数据显示,冬季三个月我国青藏高原大部、黑龙江和长江以南部分地区达到“冷冬”标准(距平≤ -0.5摄氏度),新疆北部等地部分地区达到“暖冬”标准,但在很多地方,其实偏冷偏暖的程度不大,而且在全国范围内的占比也接近五五开,因此从全国角度上说,这个冬季的平均气温基本是“正常”冬季。

当然,这冬季三个月的表现和2021年11月中国气象局的预测相近,在这个冬季里,我国多地先暖后冷,符合当时后期冷空气转强的预测。而3月1日,在中国气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2021年度《中国气候公报》也正式发布。这份公报分析了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的各种天气和气候数据,在这当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2021年我国全国平均气温为10.5摄氏度,较常年偏高1摄氏度,为1951年以来最高,且四季气温均偏高。

从分析数据上看,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大部气温都相较于常年同期偏高,而2月和9月的气温更是历史同期偏高——比如2021年2月过分偏高的气温直接将2020年12月和2021年1月多地一度偏低的气温逆转,最终迎来了一个偏暖的冬季。而2021年的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达到12天,较常年偏多4.3天,区域性高温过程为1961年以来最多。

那有的网友就要问了:不是说什么“双拉尼娜”出现了,难道一点都不起作用?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太平洋已经连续经历了两次拉尼娜事件,组成一次“双峰拉尼娜”,换句话说,2021年全年基本都在拉尼娜背景环流之中,要么是拉尼娜到来后要么拉尼娜来临前。

但拉尼娜对于气候的影响非常复杂,和我国的影响也只能说是“遥相关”,大气中还有多种气候因子“操控”着我国的天气和气候。但很显然,这个1951年以来最热一年,极端天气事件也相当频繁,比如发生了令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河南暴雨事件,2021年的气候异常之多,程度之甚,必然在气候观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https://www.sohu.com/a/526423062_12111707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28404.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2022年3月7日午报
下一篇:2022年3月4-6日太阳黑子和疫情监测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苏德辰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5 1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