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俄罗斯动用一票否决权,安理会未通过气候决议:气候问题不应该被“安全化”

已有 2724 次阅读 2021-12-15 06:45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俄罗斯动用一票否决权,安理会未通过气候决议,中方解释投弃权票

2021-12-14 22:12:42 来源: 今日军事要点  

当地时间12月13号,俄罗斯否决了安理会的一项气候决议草案,它是由爱尔兰和尼日尔起草,并且获得了联合国113个成员的支持。在安理会投票中,12个理事国投了赞成票,印度和俄罗斯都反对,中国则弃权。由于俄罗斯是常任理事国,所以该草案等于被一票否决。

对于俄罗斯否决草案,西方国家都很不满,美国驻联合国特使暴跳如雷,指责俄罗斯的做法毫无道理,让世界失望。而对于在安理会投弃权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张军表示气候问题不应该被“安全化”。张军的意思很简单,气候问题不是由安理会来讨论的。


安理会成立的初衷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气候治理不在它的管辖范围之内,什么事都要讲究对号入座,在安理会讨论气候问题,西方国家难道不觉得荒谬?草案呼吁将气候变化影响纳入安理会任务中,还要求联合国预防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美国中情局曾发出过警告,称2040年将会爆发世界大战,这是一场由气候变暖引发的全球性冲突,发展中国家为了生存,将会采取极端措施。但这是在倒打一耙,发达国家才是气候变暖的元凶,他们“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让他们逃过了追责。


简单来说,如果这项法案通过,从此各国气候治理不再是自己家的事,需要接受联合国的监督。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各国都有自己的国情,如何治理气候,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联合国未免管得太宽了点。西方国家反应这么大,也说明这项法案有问题。

以前美国就经常打着人权的旗号,干涉其他国家内政,中国没少被扣帽子。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美国也可以通过这项法案进行长臂管辖,污蔑其他国家气候治理工作,只不过是把人权换成了气候变化,美国从此又有了新的借口,吃亏的是中俄等国家。


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话语权,在联合国上一呼百应,他们完全可以推卸自己的责任,把气候变暖的锅甩到发展中国家身上。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美国的老伎俩了,俄罗斯这次很果断,并没有给美国干涉的机会,中国虽然投弃权票,但是立场很明显了。

中国已经宣布了减排目标,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时停止在境外新建煤电项目。跟中国比起来,美国口号喊得挺响亮,但就是缺乏实际行动。在参加二十国集团峰会前,美国总统拜登带领一支豪华车队穿越罗马城区,而他刚刚呼吁减少使用化石原料。


所以到底是谁在治理全球气候,已经一目了然。西方国家之所以不积极,是因为气候治理会触动他们利益,就拿澳大利亚来说,畜牧业和采矿业是他的支柱产业,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的甲烷,但如果着手去进行治理,那又要增加成本,到最后得不偿失。

澳大利亚一直没有宣布减排目标,也是这个原因。西方国家不仅对治理气候不积极,还拖欠对发展中国家援助,按照约定,发达国家每年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虽然每年也有在支付,但金额往往会缩水,或者干脆不给,完全忘记了当初的承诺。


这样下去显然是不行的,在之前的气候大会上,中方代表提醒西方国家兑现气候援助,要求拿出诚意。如果因为西方国家发展得比较早,就不需要承担气候治理工作,那显然是不公平的,既然是他们惹出来的祸,那就自己来处理,中国已经做得够多了。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R78VSPI0535NL17.html?f=post2020_dy_recommends

       对于俄罗斯否决草案,西方国家都很不满,美国驻联合国特使暴跳如雷,指责俄罗斯的做法毫无道理,让世界失望。而对于在安理会投弃权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张军表示气候问题不应该被“安全化”。张军的意思很简单,气候问题不是由安理会来讨论的。以前美国就经常打着人权的旗号,干涉其他国家内政,中国没少被扣帽子。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美国也可以通过这项法案进行长臂管辖,污蔑其他国家气候治理工作,只不过是把人权换成了气候变化,美国从此又有了新的借口,吃亏的是中俄等国家。

      我在2007年和2017年就提出,提防“气候恐怖主义”偷袭中国。

      图穷匕见:碳减排和碳税是欧洲的竞争策略,安理会气候决议是西方国家压制发展中国家的陷阱。


相关博文

温室气体减排方案中的生存权:气候恐怖主义正在袭击中国

已有 1787 次阅读 2017-1-29 15:0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存权, 陷阱, 气候恐怖主义, 减排方案

温室气体减排方案中的生存权:气候恐怖主义正在袭击中国

                                杨学祥


人权中的最基本权利是生存权:每个人都应该公平地享有呼吸权、衣食住行权、温室气体合理排放权。因此,中国人应该享有和西方人同样的碳排放权,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也应该享有和西方人同样的碳排放权。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争论暴露了西方国家利用减排来限制发展中国家人民生存权的阴谋,也就是我们在10年前指出的气候恐怖主义的陷阱。


气候恐怖主义袭击中国


2007313美联社报道,英国政府于313建议进行一次大胆的,长期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新环境立法。此举将促使美国、中国和印度也出台同样的立法。按照该立法的草案,英国到205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1990年减少60%。“这是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而采取的一项革命性举措。”托尼•布莱尔说:“它为全球其它国家树立了一个榜样。”近几个星期以来,英国的政治党派为了在下一届国家选举中占领一个关键的战场,纷纷进行了“绿色”表决以展示他们的环境态度。无论是布莱尔的工党还是反对党保守党都非常重视环境问题,他们把更多的媒体时间放在了臭氧层问题上而不是英国在伊拉克的驻军问题。来自伊拉克的坏消息已经让布莱尔的阵营受到打击,他们试图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它可以使布莱尔掌握主动权的问题上,比如环境问题。布莱尔计划于9月份离任,如果他能够在离任前成功促成一项全球二氧化碳协定,这将成为一个意义重大的政绩[6]

如果把竞选的宣言当成行动的纲领,那么你就一定会上了机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贼船。布莱尔在为世界人民画饼充饥!如果布莱尔能把中东和俄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由能源和资源化为负担和债务,那么,人类就可以靠热情、愿望和幻想解决一切物质的危机。布莱尔只给出发达国家可接受的极限,他没有给出发展中国家离开低价的石化燃料如何生存的方法。在将石油和天然气驱逐出国际燃料市场的表决中,美国、澳大利亚、中东和俄国决不会投赞成票。

气候恐怖主义的纲领就像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以机会主义的损人目的开始,以自由主义的害己结果告终。自然规律不是由国际决议来改变的,尊重自然规律,适应气候变化,优化自然环境,构造和谐社会。这才是人类正确的选择[8-10]

打着公平正义的科学旗号,贩卖利己主义的政治经济私货,这是西方霸权集团和经济财团的故伎重演。

由于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商业战争往往打出绿色环保的旗帜。曾庆存院士指出,一开始提出人类使用氟里昂是破坏臭氧层罪魁祸首论调的是一些与杜邦公司竞争的公司,当时杜邦公司是氟里昂这种制冷剂的主要供应商。杜邦公司还为此出了一本书,专论“臭氧空洞根本就是骗局”。后来,杜邦公司研制成功了氟里昂的代用品,它马上反咬一口,提出氟里昂是破坏大气臭氧层的罪魁祸首,以此限制别的公司使用氟里昂。可以显见,这些论调都是西方一些垄断资本家和政客玩弄的把戏。温室效应也好,对臭氧层的破坏也好,是科学家作为科学研究而提出来的一种观点,是值得肯定和无可厚非的。但这些学术探讨性的观点有时就被编造成了所谓的“科学根据”,被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用来压制别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14]。以冠冕堂皇的维护抽象人权和生态环境的红旗,代替昔日的公开侵略和掠夺的黑旗,这是霸权主义的新伎俩。

尽管二氧化碳增加被认为是产生恶劣气候的原因,但目前它还仅仅是科学上的争论,不会成为发动战争的借口。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对安全构成威胁,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曾预言,最近的一场战争(中东战争)是为了石油而战,将来的战争是为水而战。如果气候变化导致各国丧失本来就稀缺的淡水供应或者生计手段,那么冲突的威胁将会大大增加。在采取合适的行动战胜威胁的过程中,通过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来消除或减轻威胁,而不是通过诉诸武力或其他方式直接处理安全问题,这样可能在总体上更加有效,并且经济、合算[15]。现在,气候问题已演变为政治问题,政治问题又转化为经济问题,导致冲突和战争的危险正在增加。

我们在201082日指出,气候恐怖主义正在袭击中国,掉入气候恐怖主义的陷阱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危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49345.html


相关报道


搜狐博客 > 大风起兮云飞扬 > 日志

2007-04-29 | 提防“气候恐怖主义”偷袭中国

标签:公司  中国 氟利昂  温室效应  气候

提防“气候恐怖主义”偷袭中国


作者:杨学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5    更新时间:2007-4-29

提防“气候恐怖主义”偷袭中国

杨学祥


“气候恐怖主义”,矛头指向中国


  “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在由广州市科协和英国领馆联合举办的论坛上,一位来自英国的资深环保记者曾语出惊人。他认为,在2050年后,如果广州的气温再上升3摄氏度,没有空调将难以生活。他还为中国描绘出一幅可怕的远景:中国经济上最发达的两个地区都将首先受到全球变暖的威胁,这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是致命一击。其实,不只是这位记者,电影、文学作品、媒体的报道等也热衷于描绘由于温室效应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的场景,以及由此引发的世界灾难。“全球变暖说”、“气候威胁论”似乎已经笼罩了整个世界。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种“气候恐怖主义”炒作的背后,很多西方媒体甚至把矛头指向中国。有西方科学家预测,中国即将提前成为温室气体最大排放国,“中国环境威胁论”以及批评中国从海外获取资源的声音也时常出现在各国媒体的报道中。

最近,英国外交大臣贝克特在一次讲话中说,气候变化已成为安全问题和国防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尽可能广泛的国际政治联盟,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来解决。尽管英国强调目前不寻求安理会对不履行环保义务的国家采取制裁行动,但她曾表示,英国将在联合国、八国集团和欧盟等各种层面推动建立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机制。这些动态都是危险的先兆,像美国这样的强国都不能承受“减排二氧化碳”之重,西方竟有人要通过减排来打压中国。


世界不会因为气候危机走向末日


  对于气候冷暖变迁这一全球重大问题的预测,科学界从未达成共识。20世纪70年代,“气候变冷说”还曾是学术界的主流。一批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他们举出实例证明地球气温已经在开始下降,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20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迅速上升,温室效应也随之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

全球气温有自然的波动周期,这是科学家的共识,关于地球温度是否会持续上升,以及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温室效应,科学界一直在争论不休。近140年全球平均温度变化和我国近120年的平均温度变化表明,1890-1924年是低温期,1925-1946年是高温期,1947-1976(在中国为1986年)年是低温期,1977-2000年为高温期。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温室效应无法解释其中的两个低温期的产生原因,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历史上,海平面曾有过100-200的大幅波动,气温变化幅度在10摄氏度以上,冰期和间冰期的转变已经历了数次。即使人类将地球积蓄数亿年的石化燃料消耗殆尽,地球的温度也不会超过历史的水平,世界也不会因气候危机而走向末日。


新环境立法是争夺资源的烟幕弹?


  尽管缺乏科学依据,但出于经济和政治利益,一些人和国家却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气候恐怖主义”。这些气候恐怖主义者的恐怖袭击手法远远高于一般的恐怖主义,以预言50年内的世界末日来胁迫世界进入其布下的经济陷阱。

  由于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商业战争往往打出绿色环保的旗帜。一开始提出人类使用氟利昂是破坏臭氧层罪魁祸首论调的是一些与杜邦公司竞争的公司,当时杜邦公司是氟利昂这种制冷剂的主要供应商。杜邦公司还为此出了一本书,专论“臭氧空洞根本就是骗局”。后来,杜邦公司研制成功了氟利昂的代用品,它马上反咬一口,提出氟利昂是破坏大气臭氧层的罪魁祸首,以此限制别的公司使用氟利昂。

  不仅是在商业战场上,随着全球资源和能源的危机加剧,“气候恐怖主义”甚至可能变为压制、限制、打击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种种借口。我们看到,尽管科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全球变暖说”却在一些国家、政治家的推动下成为了主流观点。一些欧洲发达国家开发较早,资源和能源不足是其软肋。与其高价购买石油和天然气,受中东和俄罗斯的制约和限制,不如发展可再生能源,兼得改善环境的目的。减排温室气体这一议题,使一些在再生能源方面具有优势的发达国家获得了政治、经济和科技居高临下的完全支配权。

  实际上,欧盟早在10年前就以自愿实施为原则,提出要在2010年将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到12%。不过,由于目标缺乏强制性,有专家认为,从现在情况看,到时恐怕连10%都达不到。这也说明,靠可再生能源生存,这在资金和技术条件优越的欧洲都不能实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目标更加遥远。

没有尾巴的狐狸提倡大家都割去尾巴,可惜石油和天然气并没有因为欧洲的说教而丧失其经济价值。一些发达国家在气候与资源战略上实际在实施两面手法:减排和资源争夺并举。就以英国为例,英国政府于313建议进行一次大胆的,长期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新环境立法。有分析认为,此举的目的是促使美国、中国和印度出台同样的立法。但就在321,英国国防部发表声明说,英国皇家海军一艘“不懈”号核动力潜艇当天在北极附近的冰层下面与美军进行联合军事演习时发生事故。国际观察家分析认为,此次军演的目的之一就是争夺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据美国能源专家估计,北极地区蕴藏的油气资源可能占地球未探明油气储量的25%。这么一片“黄金宝地”自然是人人想抢。新环境立法似乎已经成为争夺资源的烟幕弹。


应对全球变暖,中国应有自己的议程


  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重视程度绝不亚于一些发达国家。中国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成就减排计划的合理要求达成协议。同时,中国也必须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防止因噎废食,防止少数国家以减排为名压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200612月,中国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12个部委联合组织实施,共有17个部门88位专家参与编写工作,全面反映了我国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新成果,这类报告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曾经发布,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拥有发言权。

还有一点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自然界是在不断变化的,全球气候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让适于人类生活的气候永驻,这仅仅是人类的幻想,不符合自然规律,也违背人类的科学实践。我们只能认识全球气候的变化规律,让人类活动最大限度地适应全球的气候变化,而不是盲目相信一些政治家改变气候的宣言。

在面对全球变暖的时候,减排并不应该成为中国的唯一议程,适应气候变化的努力更值得关注。比如,今后2050年间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超长期的粮食安全。如果采取适合的应对措施,比如改换生育期长、产量高的晚熟品种,在黑龙江种植适宜的吉林品种,吉林种植适宜的辽宁品种等,加上其他栽培、植保等农业科技手段的实施,可以大大抵消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甚至还可以增产。这种适应措施的计划和实施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设计水库、建筑节能,到疾病的防控、珍稀动植物保护,甚至文物古迹的保护等都包括在其中。▲(作者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http://ali128.blog.sohu.com/44030697.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0429/11/23620_473310.shtml

http://www.wyzxwk.com/Article/shidai/2009/09/1550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83426-103030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0414.html

图穷匕见:碳减排和碳税是欧洲的竞争策略

已有 2311 次阅读 2011-12-25 03:3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欧洲, 竞争策略, 欧美争霸, 碳税

图穷匕见:碳减排和碳税是欧洲的竞争策略
                         杨学祥

      伴随生态环境的恶化,打着环保的旗号,抢占国际市场的先机,这已成为国际资本财团最流行的竞争策略。根据欧盟指令,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几乎所有起飞或降落在欧盟境内的国际空运活动都需要纳入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不论该运营商是否属于欧盟成员国。

      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均对欧盟上述措施表示反对。早在2009年,美国航空运输协会与美国三大航空公司就在欧洲提出诉讼,认为欧盟碳管制违反《芝加哥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欧美“开放天空”双边协定,并强烈反对并取消欧盟单方收取碳排放费的计划。

      美国起诉欧盟征收航空“碳税”案,于北京时间21日晚间定案。欧洲法院作出裁定:欧盟做法既不违反相关国际关税法,也不违反有关领空开放的协议。由于此案事关全球航空业,这就意味着,从明年起,欧盟可以对所有进出欧洲国家机场的航班征收碳排放税。

      早在2009年1月13日我就指出,布莱尔的两手策略压垮了美国经济巨人: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信奉这一教条的美国没有被敌人打垮,却被朋友压垮。这个朋友就是对美国政策言听计从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当金融风暴在美国华尔街骤然兴起,席卷全球,美国金融权威格林斯潘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布莱尔的两手策略:支持伊拉克战争消耗美国经济实力,倡导温室气体减排计划提高企业经济成本,最终导致世界油价上涨,美国现金短缺,信贷危机,银行倒闭,企业破产。

      政治庸人害怕历史,因为那是耻辱的纪录;科学研究来源于历史,因为那是正确与错误的客观证据。碳减排已成为欧洲号令全球的杀手锏,图穷匕见,不得不防。

相关新闻:

美国败诉欧盟征收航空碳税案 专家建议贸易反制

2011年12月22日 00:32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梁嘉琳 闫磊 王珏 
 
http://finance.ifeng.com/news/hqcj/20111222/5310941.shtml

外媒:欧盟征航空碳税恐引发全球贸易战
2011-12-23 10:28:38 来源: 新华网 
欧洲法院开绿灯 美国败诉表不满 欧盟征航空碳税恐引发全球贸易战

http://money.163.com/11/1223/10/7LV0CJNG00253B0H_all.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09-1-13 8:14:11
 
布莱尔的两手策略压垮了美国经济巨人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信奉这一教条的美国没有被敌人打垮,却被朋友压垮。这个朋友就是对美国政策言听计从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

      当金融风暴在美国华尔街骤然兴起,席卷全球,美国金融权威格林斯潘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布莱尔的两手策略:支持伊拉克战争消耗美国经济实力,倡导温室气体减排计划提高企业经济成本,最终导致世界油价上涨,美国现金短缺,信贷危机,银行倒闭,企业破产。

1、  托尼·布莱尔简介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1953年5月6日(金牛座)生于英国北部的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法律系,1984年成为大律师,1994年被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封为枢密院的一名官员。1983年进入下议院,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先后任财政、贸工、能源和就业事务副发言人,1992年起任内政事务发言人。1994年当选工党领袖。1997年5月任首相,后兼任首席财政大臣和文官部大臣。2001年6月在大选中再次获胜,连任首相。2007年5月10日布莱尔宣布将于6月27日向英女王递交辞呈,结束长达10年的首相岁月。

2、  伊拉克战争的坚定支持者

      表面上看,布莱尔是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有关进攻伊拉克计划的坚定支持者。布莱尔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经常与持坚定反战立场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发生摩擦。布莱尔在战争爆发前发表了多篇演说,强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必要性。

      由于布莱尔在对外政策上对美国的政策一步一趋,而且和布什关系密切,所以英国民众以及媒体经常嘲笑布莱尔是布什的哈巴狗。2003年7月17日,美国决定授予“美国反恐战争中最坚定的盟友”布莱尔国会金质奖章。然而时至今日布莱尔仍没有领取该奖章。据称,布莱尔主要是出于害怕承担被人指责其是布什哈巴狗的骂名的考虑。还有分析人士称,美国授予布莱尔的国会金质奖章已经成为一个不幸的象征,成为套在布莱尔脖子上的沉重枷锁。后来的事实同样证明,“美国反恐战争中最坚定的盟友”布莱尔国会金质奖章也是套在美国经济上的沉重枷锁。

      不管英国民众如何议论,布莱尔预擒故纵借刀杀人的政策直接效果是伊拉克战争严重消耗美国经济实力,导致共和党政府威信扫地,在2008年总统竞选中以失败告终。

      美国为其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迄今已有超过三千美军士兵丧生。此外,美国在伊拉克的财政支出也达到天文数字。有人甚至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一万亿美元。国会预算办公室去年说,在四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总共投入了2500亿美元的费用。但一直批评布什伊拉克政策的诺贝尔经济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如果算上对伤病员的护理费用、由战争而引起的油价上涨以及许多其它因素,这笔资金的总数应当是两万亿美元。斯蒂格利茨说,仅用这个数字的四分之一,就可以使未来七十年的美国社会福利系统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尽管这种估算存在争议,但它起码说明,美国在进入伊拉克战争之前,对于自己将会为此付出怎样的财政代价毫无所知[1]。

      美国金融风暴爆发后,2008年10月2日,美国参议院74票对25票通过了布什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新版救市方案,美参议院投票表决的救市方案总额从原来的7000亿美元提高到了8500亿美元,增加了延长减税计划和将银行存款保险上限由目前的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的条款,目的是安抚紧张的美国公众及支持经济增长。所使用的费用还不到伊拉卡战争费用的二分之一。伊拉克战争对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不容忽视。

3、  温室气体减排计划的倡导者

      2005年7月8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格伦伊格尔斯宣布,为推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更加有效地控制全球气候变暖,英国决定今年11月在伦敦召开一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控制气候变化方面的国际对话会议。

      八国集团峰会7日至8日在这里举行。会议的两大主要议题是非洲发展和气候变化。峰会期间,八国集团专门邀请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墨西哥5个发展中国家参加对话会议。5个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在对话会议上表示积极参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并一致要求八国集团等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新技术,通过推广和使用高新技术共同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

      八国首脑在此次会议上通过了一项关于控制气候变化的宣言和一个行动计划,承认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严重影响气候变化,承诺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决定通过加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对话,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布莱尔表示,发展中国家加入减排行动将使控制气候变化的努力更加有效,也将促使美国重新参加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谈判[2]。

      如果说布莱尔对美国的战争政策一步一趋,那么,布莱尔对美国的气候政策却采取背道而驰的相反路线。在美国总统布什以经济原因拒绝在京都协议上签字之后,布莱尔和欧盟决定在气候问题上掌控世界问题的话语权,重温大国引领世界潮流的昔日旧梦。布莱尔开创了气候问题政治化的先例,直接为美国的金融危机搭桥铺路。

      2007年3月13日,英国首相宣布了气候变化法案的草案。英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碳排放立法的国家。根据该草案,英国要在2050年削减60%的二氧化碳排放,2020年的中期目标至少要减排26%。若没有完成计划,英国政府可能会被起诉。托尼·布莱尔说,这一计划可能会帮助英国说服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与英国携手应对全球变暖。英国环境部长戴维·米利班德(David Miliband)说:“这是革命性的一步,英国此举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建立了榜样。这一法案是国际性的里程碑。这是未来的环保方向。”环保主义者称该法案是“向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大步”[3]。

      2008年6月5日,布莱尔撰文指出,新的环保技术已经推动着数十亿美元的产业。2007年,约有148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到清洁能源技术上。从2006年开始,对清洁能源技术的投资增幅已达到60%。与此同时,对能源安全的担忧也是引发气候争论的原因。随着油价每桶涨到130美元以上,那些拒绝减排者就有更多的借口来回避对气候变化的关心。而减少对碳的依赖也是未来基本安全需求的核心。我一直认为,从对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战略重要性而言,能源政策远不及防止气候变暖来得重要。如果没有美国的承诺,全球性协议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美国承诺本世纪中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减少50%碳排放量,并以立法的形式付诸实践,将可以有效改变减排的前景[4]。此时离2008年10月2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布什政府提出7000亿美元新版救市方案的事件不到四个月。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施瓦辛格日前决定,绕开布什政府,同英国政府合作建立共同温室气体市场,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变暖。施瓦辛格目前已经和到访的英国首相布莱尔达成共识,并在洛杉矶当地时间7月31日下午共同宣布,加州和英国计划建立共同的温室气体贸易市场。据了解,布什政府一直反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于2001年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却跟布什意见相左,他已经呼吁加州到2010年把温室气体排放水平降到2000年的水平[5]。布莱尔大挖布什墙角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英国文化不愧是美国文化的最初源泉。

4、  美国共和党的新策略和温室减排计划对美国经济的伤害

       近日《华尔街日报》刊载文章称现在共和党已经调整了他们的反对策略,将攻击重点放在了碳排放立法可能导致的最坏结果,即将碳排放税的收益用于补助前景不妙的可再生能源研发。

毫无疑问,美国新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及其民主党控制的美国国会将采取某些税收手段对碳排放加以限制,但是对立党派共和党人却指责全球变暖是一个谎言,声称不管是碳排放税还是碳限额与贸易体系,都会将难以接受的负担强加给美国经济。

  也许未来五十年里我们都无从得知全球变暖是否会成为现实,但是确实出现了一些这样的迹象,例如北冰洋冰盖的融化、阿拉斯加日益温暖、全球气候发生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变化。但是全球变暖的怀疑论者强调,从1998年以来,全球温度就再没有升高了,而且,近来的天气也变得不合时宜的冷了。当然,这也并非意味着我们仍然能够无节制地向空气中继续释放数十亿吨的二氧化碳。

  对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征收50美元的税额将使得每加仑汽油的价格上涨25美分,这将使我们加速转向电力混合驱动汽车,放弃进口石油。同样的税负还将使电力支出费用提高10个百分点,这一方面会促使我们少用化石燃料,另一方面也会鼓励我们保持节约。

  但是,共和党称,碳排放税不会将收益返还给消费者,民主党操纵的国会将会把税收补助给狂热的特殊能源开发,特别是风能和生物燃料。他们称,奥巴马政府在决定优先发展哪种新能源时,风能开发是最可能让人们走上歧途的一种,那种认为风力发电可以取代煤炭或天然气发电的想法就是白日做梦。

  共和党称,风力发电只能将25%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而且其输出电量随时都在改变。现在的电力系统是一个高度协调的装置,其电压不能改变哪怕很少的百分点,否则就会导致电力设备无法运转或者损坏。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风还只是一种麻烦,而远非一种能量来源。

  然而,风能却是现在发展最快的一种电力生产方式,因为从美国联邦到各州都在资助这种再生能源的开发,政府要求公用事业部门建设风力发电设施。过不了几年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自己像丹麦一样,遍地风力发电站,却没有关闭一家化石燃料发电企业。

  生物燃料也已经被证明是一场更大的灾难,它吞噬掉了我们30%的粮食作物产量,夷平了大片热带雨林,却仅仅取代了3%的石油需求。

  除此之外,太阳能则具有不需额外补助就能达到降低碳排放量的好处。但是除了零碳排放的好处之外,太阳能发电在最大程度上依赖于炎热的夏季阳光,所以在用电高峰,通常还是要靠昂贵的燃气电机来提供能源。

  碳减排体系下的最大受益者恐怕还是核能,共和党称。核电企业已经向美国核能管理委员会递交了18份申请请求新建28座核反应堆,核电复兴之日可期。虽然看来奥巴马支持阵营中的许多环保主义者会躺在推土机面前阻止新核反应堆的建设和核能复兴,但是奥巴马自己的态度却比较微妙,毕竟他来自伊利诺伊州,那里45%的发电量都来自核反应堆。

      也许对于共和党人来说,比较谨慎的立场是:“碳限排,没问题;补助新能源?没门。” 他们认为,启动碳排放税或者拍卖碳限额与贸易许可之后的收益如果用以削减其他方面的税收,那么就不会损害经济发展;需要避免的是野蛮的、国会操纵下的投机式的替代能源繁荣。正如洛克菲勒大学人类环境课题组主任杰斯·阿苏贝尔(Jesse Ausubel)所说:“可再生能源将会是下一个垮台的次级抵押贷款。”[6]

      从美国共和党的最新策略,可以看到英国倡导的温室减排计划对美国经济的伤害。

5、  结论及2009年欧盟(EU)轮值主席国捷克政府的宣言

      2009年欧盟(EU)轮值主席国捷克政府的宣言可以给本文一个精彩的结尾:

      有一种普遍看法,认为捷克共和国是在一个相当复杂的时刻接任欧盟(EU)轮值主席国的,尽管几乎所有“时刻”最终都可以被称为“复杂”。我们不应该恐慌,而且必须对那些只想借此摆布我们的人(布莱尔?作者加注)——他们将当前这个阶段描述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时刻——说不。

  当然,有一些被大肆宣传(如果不是过度渲染的话)的问题确实存在。全世界正处于严重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之中。欧盟的问题也愈加严重:“民主赤字”日益显著,并且在自身的制度安排方面存在严重分歧。全球气候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那些散布全球变暖危言的人成功地让政治家们(还有一些普通人)相信,世界末日即将到来。凭借这一虚假的断言,他们试图束缚我们的自由、限制我们的繁荣。而长期存在,给数百万民众带来深重苦难的核心武装冲突——例如在阿富汗、伊拉克、巴以和一些非洲地区——也无望得到迅速解决。

  经济危机应被视作是不可避免的结果,是狂妄自大的政客们玩弄市场的结果,因此是我们必须付出的“合理”代价。这些政治家们试图将一切归咎于市场,而毫不自责,这是不可接受的行为,必须予以坚决抵制。捷克政府将——满怀希望地——不会把全世界和欧洲推向更加严厉的监管、国有化、去自由化和保护主义。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历史经验提供了强有力的前车之鉴。

  我们的历史经验提供了一条清楚无疑的教训:我们所需要的总是更多的市场、更少的政府干预。我们还认识到,政府失灵比市场失灵的代价更大。

  捷克政府不至于成为全球变暖危言的支持者,这一点也是我们可以指望的。捷克人认为,自由与繁荣遭受的危害要远甚于气候。有关当前全球变暖程度的唯一性并没有得到证实。对于那些引发全球变暖因素的解释既不清晰,也不能让人信服。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来缓解气候变化的举措是无效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人类已经证明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气候的渐进变化。我们应该将注意力转向其它真正令人畏惧的问题[7]。


参考文献

1.  布什又要增兵 伊拉克战争巨额军费在美国引发争议。时间:2007-01-11星岛环球网。http://www.stnn.cc/america/t20070111_441847.html

2.  卢苏燕,曹丽君。布莱尔宣布今年在伦敦召开全球气候变化会议。2005年07月09日02:07 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w/2005-07-09/02076388372s.shtml

3.  王淏。英国可能第一个为碳排放立法。2007年03月16日13:17人民网。http://env.people.com.cn/GB/5480189.html

4.  Tony Blair。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全球化。2008年06月05日08:39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http://star.news.sohu.com/20080605/n257293523.shtml

5.  绕开布什 施瓦辛格与布莱尔合作减排温室气体。2006-08-01 GMT星岛环球网。http://www.stnn.cc/america/t20060801_290748.html

6.  常旭旻。“碳限排,没问题;补助新能源?没门!”2009年01月04日11:34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http://env.people.com.cn/GB/8617813.html

7.  胡娟。我们应该给市场松绑。2009年1月9日 8点32分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中国金融网。http://active.zgjrw.com/News/200919/index/476947677110.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985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6185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2175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6623.html

上一篇:韩国济州岛附近海域发生5.0级地震:关注12月11-12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1年12月15日早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周少祥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1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