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气候变暖并未加速:关注气候变化18.6年周期

已有 3964 次阅读 2021-8-21 06:09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气候变暖并未加速:关注气候变化18.6年周期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气候变暖并未加速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给出了过去不同时段全球地表气温的气候态变化。数据显示,最近50年来的温升速率都不超过0.2℃/10年。即便从最近的20年来看,2011~2020年相对于1850~1900年平均值的温度变化是1.09℃,2001~2010年相对于1850-1900年平均值的温度变化是0.9℃ ,10年的温升速率也不超过0.2℃。“因此,目前全球变暖的速率并没有超过0.2℃/10年的水平,无法得出全球变暖在加速的结论。”黄磊强调。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宋善允补充,全球升温速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历史上累积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是未来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将如何控制。

     “历史排放已经形成了,是主要、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如果未来不加控制,无限制排放,升温肯定还会存在。”宋善允认为,按照现在人类控制排放的力度,全球气温升幅加快的可能性不大。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8/463505.shtm


     关注气候变化18.6年周期


      我们在2015-8-3 10:33指出,2014年最热,2015年更热,2016年刷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209.html

      我们在2014年撰文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可能导致中国干旱和全球高温(杨冬红等,2008)。

       文章明确指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表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全球气候波动的周期为1800(潮汐长周期)、200(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55(拉马德雷周期)、18.6年(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杨冬红等,2014)

        2014-2016年连续三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2017年开始全球气候变暖进入下一个新的停滞期


       根据气温变化18.6年周期,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将带来下一轮更强的全球变暖停滞时期,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将增强气温变冷的强度。


       谁是谁非10年内见分晓:2017年变冷,2025年最冷


       尽管我们在2008年就预测了2014-2016年最热,但预测的根据不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与气象主流完全不同。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将在10年后再次得到验证。这一验证时间并不长,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到这一天。

       我们在2014年3月26日指出,2014-2016年全球最热年 2023-2025年全球最冷年:

       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2014-2015年的最热值得关注,2023-2025年的最冷年更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363.html


  刘国华等人基于青藏高原五道梁气象站1957-201256年的温度、降水和湿度数据,利用M-K检验、Morlet小波分析进行非参数检验,以诊断其变化趋势,同时利用R/S分析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过去的56年间,青藏高原五道梁地区气温、降水变化呈上升趋势,湿度变化呈下降趋势,其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逐渐增强.在长时间序列中,温度呈现30/1819/10/5年变化周期,降水呈现2030/14/89年变化周期,湿度呈现30/5/15年变化周期.未来气候变化预测显示,气温将延续过去的变化有持续升高趋势,降水变化与过去一致呈上升趋势,但趋势将有所减缓,未来湿度变化呈下降趋势(见表1).

表1  青藏高原五道梁气象站1957-201256年的气温、降水、湿度变化周期

周期/年

第1主周期

第2主周期

第3主周期

气温

30

18-19

10,5

降水

20-30

14

8-9

湿度

30

5

15



  在澳大利亚气象学家E. 布赖恩特编著的《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中,有关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75项,与潮汐周期相同的有66项,占88%,表明潮汐是影响气候现象循环的主要因素。其中,有5项的周期为18.6年,1项的周期为19年(见表2)。

表2 气候现象循环的18.6年周期

现象                              周期/年

加拿大平原干旱, 1583-             18.6

美国大平原干旱, 1805-             18.6

中国北部干旱, 1582-               18.6

巴塔哥尼亚安第斯山干旱, 1606-     18.6

尼罗河谷干旱, 622-                18.6

副热带高压的纬度范围               19



解朝娣等人采用1850—2012年期间USGS全球M≥5.0地震目录资料,构成全球地震能量-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变换和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地震能量释放的时间序列存在9年、19年和45年的3个准周期,其中,45年准周期最为突出.结合起潮力周期的物理背景,对长周期潮汐起潮力与地震能量释放准周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没有发现全球地震活动的能量释放与潮汐短周期相关的准周期(见图1).


图1(a, b)1850-2012年全球5级以上地震能量-时间序列小波变换图及其准周期分析图;(c, d) 1850-2012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能量-时间序列小波变换图及其准周期分析图

全球地震的9年和19周期得到证实。这两个周期就是18.6年周期及其半周期。45年周期也是9年周期的倍周期。


相关报道

气候变暖并未加速,但仍在持续

作者:辛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8/20 12:15:49 

       当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200万年以来的任何时候,1900年以来的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比过去3000年中任何一个世纪都快,过去50年的全球地表气温是过去2000年来最高的……

       全球变暖带来的各种变化日益显著,气候变化已是影响人类发展前景的决定性因素之一。8月18日,中国气象局召开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媒体访谈会,就未来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全球变暖正在加速?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比较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状态,认为当前气候系统的很多状态在过去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来都是没有出现过的。“从观测和古气候重建的资料来看,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非常深刻,这一点是明确的。”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黄磊说道。

       这是否意味着全球变暖正在加速?黄磊认为,从目前的观测记录来看,还不能下此结论。

       他解释,在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中通常使用20或30年的平均变化来表征气候状态,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去除气候系统年际-年代际内部变率的影响,得到更客观、稳定的结论。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给出了过去不同时段全球地表气温的气候态变化。数据显示,最近50年来的温升速率都不超过0.2℃/10年。即便从最近的20年来看,2011~2020年相对于1850~1900年平均值的温度变化是1.09℃,2001~2010年相对于1850-1900年平均值的温度变化是0.9℃ ,10年的温升速率也不超过0.2℃。“因此,目前全球变暖的速率并没有超过0.2℃/10年的水平,无法得出全球变暖在加速的结论。”黄磊强调。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宋善允补充,全球升温速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历史上累积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是未来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将如何控制。

     “历史排放已经形成了,是主要、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如果未来不加控制,无限制排放,升温肯定还会存在。”宋善允认为,按照现在人类控制排放的力度,全球气温升幅加快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不同区域会面临什么风险


       当前全球变暖会对我国气候产生什么影响?暴雨、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会不会增多?对此,宋善允表示,中国的增温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给中国带来了显著影响,而且不同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大气变暖以后带来大气运动的规模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极端事件、极端灾害增加。”宋善允举例,河南7·20极端强降水事件很罕见,日降水量和小时降水量、持续降水都破了历史记录。

       此外,全球变暖会带来生物和化学变化,主要体现在冰川萎缩、冻土消融等各种生态系统的退化,其中青藏高原西部的反应极为敏感。

     “有一些变化短时间内来看是有好处的,但是可持续的不多。生态系统破坏到一定程度后,整个人类社会、经济社会的布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宋善允说。

       就区域而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介绍,根据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区域的脆弱性和暴露度差异,预测人口和经济聚集的中国东部(从东北到华南)是未来极端降雨的高危险区,将承受更高的气候风险。中部(从华北到华南以及西北部)是高温热浪的高危险区;华北、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东部、西北和西南地区是干旱的高危险地区;西南、华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松嫩平原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高风险区域;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西北绿洲是粮食生产的高风险区域。

       巢清尘特别提到,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持续增暖的气候会进一步相互作用,带来更加显著的影响。例如,城市化与极端高温事件复合,将加剧城市热浪的严重性,给城市用电带来巨大挑战。

       此外,城市化还会增加城市或下游地区平均和强降水以及由此产生的径流强度,造成城市内涝。“对于沿海城市来说,极端降雨、极端河流量与更频繁的极端海平面事件复合,将加大沿海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巢清尘说。


       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存在哪些不确定性


       据悉,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在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方面有很大改进。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俞永强介绍,前五次评估报告所有评估结果都是直接依赖于数据模式输出结果进行预估,这一次评估报告首次采用多种证据综合评估未来全球地表温度、海温和海平面高度的变化。

     “既包括以往评估报告都采用的多个全球气候系统或地球系统模式集合预估结果,也融入了新的评估方法,包括利用历史观测的变化趋势对未来集合预估的结果进行约束,还基于第六次评估得到的气候敏感度值进行简单能量平衡气候模式的预估模拟等。”俞永强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些新方法的使用,使得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更加可靠。

      但是,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俞永强指出,目前对气候系统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认识和理解还比较有限,所使用的气候系统模式或地球系统模式性能并不完美,例如对云-辐射过程的描述存在偏差。因此不同模式预估的增温幅度不完全相同,对降水变化预估的差别更大。其次,气候系统内部存在年际-年代际气候变率,使得近期-中期的气候变化预估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此外,模式的空间分辨率有限,还不能很好地预估区域尺度的气候变化,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

     “未来我们要针对这些不确定性进一步改进模式,提高预估的准确性。”俞永强表示。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8/463505.shtm


让未来10年为我们作证:2017-2026年进入下一次变暖停滞

已有 5592 次阅读 2017-3-23 15:00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变暖停滞, 月亮赤纬角, 潮汐南北震荡, 拉马德雷


               让未来10年为我们作证:2017-2026年进入下一次变暖停滞

                                           杨学祥,杨冬红

                                            (吉林大学)


      1997—2013年全球变暖停滞


      由于全球温室气体迅速增加,但1999-2008年全球平均温度增量接近零,说明自然变化如火山活动,太阳辐射、ENSO及大洋热盐环流变化可能影响全球平均温度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王绍武等,2010)。近10年(1999-2008年)全球变暖停滞客观存在,这等同于自然的降温因素也客观增大。

图1  1975-2008年全球温度矩平(相对于1961-1990年平均)(灰色),去掉ENSO影响的全球温度矩平(蓝色),以及1999-2008年温度变化趋势(包括误差范围)(红色)(Kerr, 2009; 王绍武等,2010)。

Fig 1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anomalies(relative to 1961-1990)(gray),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anomalies after theeffect of ENSO has been subtracted (blue), and temperature tread of1999-2008(red) (Kerr, 2009; 王绍武等,2010).


       2014年东京大学副教授渡部雅浩指出,这从前年开始就已经成为了讨论的话题,虽然温室气体的浓度在不断上升,但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10年间气温上升率仅为0.03℃,几乎未变化。这种现象叫作Hiatus(全球变暖停滞状态)。

      从下面这张图表可以看出,按照气候模型进行的模拟预测,从1960年到2030年,气温会持续上升。直到2000年前后,这张图还与实际观测到的气温变化基本吻合,但在最近10年左右,图中的变暖曲线大大超过了实际值。与之前的10年相比,误差增大了88%。

图2 1960-2030年全球气温变化模拟值和实测值:黑线是2012年之前的观测值,蓝线与红线表示气候模型的模拟。CMIP(耦合模型比较计划)意在比较世界各国的气候模型,还为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所采用。蓝线是IPCC第4次评价报告使用的第3次CMIP,红线是第5次报告使用的第5次CMIP的结果的平均值,各个阴影表示结果的误差。

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123/c348883-24202270.html

       气象学家杰夫·托尔夫森(Jeff Tollefson)最近指出,在一份全球大气温度表上,近 16 年来的全球变暖停滞,与之前 20 年的气温快速攀升形成鲜明对比。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2013-2014 年度评估报告的说法,此前的气候模型预估,1998-2012 年间全球大气温度应该以每 10 年平均 0.21℃的速度上升。但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EastAnglia)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ResearchUnit)的观测结果却显示,实际的数字只有 0.04℃。

      近年来,科学家对变暖停滞现象给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主要集中于 3 个方面:太阳、大气气溶胶微粒(atmospheric aerosolparticles)和海洋。海洋温度的波动,被科学家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Decadal Oscillation,PDO)。这或许是我们揭开全球变暖停滞之谜的关键所在。全球变暖停滞与气溶胶或者平流层水蒸气都没什么关系。它的真正成因,是近十几年来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变冷了。

      导致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变冷的原因是赤道信风、潮汐震荡和地震海啸。

http://daily.zhihu.com/story/393678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062.html

       近16年(1997—2013年)全球变暖的停滞已经成为当前气候学研究的热门问题。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仍在继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在不断升高,但是全球平均温度却没有显著升高。为此,提出来各种各样的解释,如太阳辐射减弱、小火山活动不断、特大地震集中发生、强潮汐降温、拉马德雷暖位相转为冷位相及热量向深层海洋传输等((Keeling,2000;Easterbrook D J,2001,2009;郭增建,2002, 2007;MichaelJet al, 2002; 杨学祥,2004;杨学祥等,2004, 2005;杨冬红等,2005, 2011, 2013a, 2013b, 2014;Knight J et al, 2009; Lean J L etal, 2008, 2009; Swansonet al,2009;Foster G et al, 2011; Gusmas V etal, 2013; Meehl G A et al, 2011,2013, 2014; Watanabe M et al, 2013; Yu Kosaka et al,2013;Jeff,2014;XianyaoChenet al,2014;Matthew et al,2014;Kerr R A, 2009; Sarah, 2011; 曲维政,2011)。

      研究表明,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信风大幅加速,使得温暖的表层海水被推入海洋深处,从而减少了流到大气中的热量。反过来,太平洋海面温度的降低促使其他地区气温进一步降低,现在还不清楚是什么导致太平洋信风加强(Trenberth et al,2014;England, M.H. et al,2014)。


      准确的预测来自正确的理论:气温变化18.6年周期


      我们在2008年撰文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年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年6月至2000年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次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事实上,2013-2016年全球没有发生8.5级以上特大地震)。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我在2012年5月22日指出,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1459.html

       我在2014年7月21日指出,研究表明,厄尔尼诺是热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拉尼娜是冷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温度降低。科学界忽视了影响全球气温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海洋及其边缘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其集中爆发期的周期为5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在18.6度-28.6度之间变化,其周期为18.6年。

       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快速南北运动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当月亮在南(北)纬18.6度(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18.6度向北(南)纬18.6度震荡一次,震荡幅度减少了三分之一,导致变冷作用减弱。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

      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它不仅与1997-1998年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有关,也与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关。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4年正在发展的厄尔尼诺有可能使其成为最热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333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2014年8月史上最热,都是2014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惹的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99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6865.html

      我们在2015-8-3 10:33指出,2014年最热,2015年更热,2016年刷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209.html

      我们在2014年撰文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可能导致中国干旱和全球高温(杨冬红等,2008)。

       文章明确指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表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全球气候波动的周期为1800(潮汐长周期)、200(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55(拉马德雷周期)、18.6年(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杨冬红等,2014)

        2014-2016年连续三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2017年开始全球气候变暖进入下一个新的停滞期


       根据气温变化18.6年周期,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将带来下一轮更强的全球变暖停滞时期,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将增强气温变冷的强度。


       谁是谁非10年内见分晓:2017年变冷,2025年最冷


       尽管我们在2008年就预测了2014-2016年最热,但预测的根据不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与气象主流完全不同。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将在10年后再次得到验证。这一验证时间并不长,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到这一天。

       我们在2014年3月26日指出,2014-2016年全球最热年 2023-2025年全球最冷年:

       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2014-2015年的最热值得关注,2023-2025年的最冷年更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363.html


      最新结论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将导致气候变冷,下一次变暖停滞将发生在2017-2030年。届时中国雾霾将进入一个谷值时期,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将增强制冷作用。

      下一次气候变暖高峰在2033-2035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届时中国雾霾又进入新的高峰时期,2030-2060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将增强变暖和雾霾的强度。

      全球气温变化的18.6年(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和55年(拉马德雷周期)周期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Easterbrook D J. The next 25years: global warming or global cooling? Geologic and oceanographic evidencefor cyclical climatic oscillations. Ge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Abstracts with Program, 2001, 33:253

2.       Easterbrook D J. Glacierfluctuations,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ocean temperature chang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 NY,2009.

3.       Eland, M. H. et al. 2014. owdownof surface greenhouse warming due to recent Pacific trade wind acceleration.Nature Clim. Change 4, 222–227.

4.       Foster G,Rahmstorf S. Global Temperature Evolution 1979-2010[J]. 2011.Environment Research Letters, 044022.

5.       Gusmas V,Doblas-Reyes F J,Andreu-Burillo I. 2013. Petrospective Prediction ofthe Global Warming Slowdown in the Past Decade[J].Nature Climate Change,649-653.

6.       Jeff Tollefson. 2014. Climatechange: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heat. Nature,505(7483):276–278.

7.       J. Houghton. 1998. 变暖[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30, 53, 83

J. Houghton. 1998.Global warming.Beijing: Meteorological Press,30, 53, 83,.).

8.       Karl Stein, AxelTimmermann, Niklas Schneider, Fei-Fei Jin, and Malte F. Stuecker, 2014: ENSOSeasonal Synchronization Theory. J.Climate, 27,5285–5310.

doi: http://dx.doi.org/10.1175/JCLI-D-13-00525.1

9.       Keeling C D, Whorf T P. 2000. The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PNAS, 97(8): 3814~3819

10.   Kerr R A. What Happened to GlobalWarming.Scientists Say just Wait a Bit[J].{H}SCIENCE,2009.28-29.

11.   Knight J,Kenneby J J,Folland C. DoGlobal Temperature Trends over the Last Decade Falsify Climate Predictions.In State of the Climate in2008[J].BAMS,2009,(08):S22-S23.Lean J L,Rind D H. How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Influences Alter Global and Regional Surface Temperatures:1889 to2006[J].{H}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2008.L18701.

12.   Kosaka, Y. & Xie, S-P. Recentglobal-warming hiatus tied to equatorial Pacific surface cooling. Nature 501,403–407 (2013).

13.   Lean J L,Rind D H. 2008. How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Alter Global and Regional Surface Temperatures:1889 to 2006[J].{H}GeophysicalResearch Letter, L18701.

14.   Lean J L, Rind D H., 2009. Howwill Earth's 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 in Future Decades [J].Geophysical ResearchLetersL15708.

15.   Matthew H. England,      Shayne McGregor,   Paul Spence, et al. Recentintensification of wind-driven circulation in the Pacific and the ongoingwarming hiatus. Nature Climate Change 4, 222–227 (2014)doi:10.1038/nclimate2106

16.   Meehl G A,Arblaster J M,Fasullo JT. 2011, Model-based Evidence of Deep-Ocean Heat Uptake DuringSurface-temperature Hiatus Periods[J].Nature Climate Change, (01):360-364.

17.   Meehl, G. A.,Hu, A., Arblaster, J. M., Fasullo, J. & Trenberth, K. E. 2013. Externally forced and internallygenerated decadal climate variability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decadal PacificOcillation. J. Clim. 26, 7298–7310 .

18.   Meehl, G A. 2014. Haiyan Teng,Julie M. Arblaster. Climate model simulations of the observed early-2000shiatus of global warming. Nature Climate Change doi:10.1038/nclimate2357

19.   Michael J. McPhaden and DongxiaoZhang. 2002, Slowdown of the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in the upper Pacific Ocean. Nature, 415: 603-608.

20.   Sarah I,Adam A. S, Jeff R. K,etal. 2011, Solar forcing of winter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he NorthernHemisphere.Nature Geoscience, 4: 753–757.

21.   Swanson K L, Tsonis A A. 2009, Hasthe climate recently shifted? Geophys.Res. Lett., 36: 6~11

22.   Trenberth K E,  John T. Fasullo, Grant Branstator        & Adam S. Phillips. Seasonal aspectsof the recent pause in surface warming.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4)doi:10.1038/nclimate2341

23.   Watanabe M,Kamae Y,Yoshimori M.2013.Strengthening of Ocean Heat Uptake Efficiency Associated With the RecentClimate Hiatus[J].{H}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 3175-3179.

24.   Xianyao Chen, Ka-Kit Tung. 2014, Varyingplanetary heat sink led to global-warming slowdown and acceleration. Science, 345(6199): 897-903. DOI: 10.1126/science.1254937

25.   Yu Kosaka,Shang-Ping Xie. 2013. Recentglobal-warming hiatus tied to equatorial Pacific surface cooling. Nature. 501:403–407.

26.   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3): 287

Guo Z J. The great earthquake inocean and its margin is one of thermostats for adjusting climate. 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 (inChinese), 2002, 24(3): 287

27.   郭增建, 郭安宁,周可兴. 2007. 地球物理灾害链. 西安地图出版社, 111~114, 146~158   Guo Z J, GuoA N, Zhou K X. 2007. Geophysical Disaster Cain (in Chinese). Xian Map Press, 111~114,146~158

28.   吕俊梅, 琚建华,张庆云等.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冷、暖背景下ENSO循环的特征.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2): 238~249

LV J M, JU J H,ZHANG Q Y, et al. TheCharacteristics of ENSO Cycle in Different Phases of Pacific DecadalOscillation.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Research (in Chinese), 2005, 10(2):238~249

29.   马宗晋, 杜品仁.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5. 10: 99~102

Ma Z J, Du P R. The problems on recent crustalmovement (in Chinese). 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5. 10,99~102

30.   曲维政,黄菲,杜凌,等。火山活动的周期性及其在若干气候要素中的反映。地球物理学报。2011, 54(3):643-655.(Qu W Z, Huang F, Du L, et al. The periodicityof volcano activity and its reflection in some climate factor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1, 54(3):643-655.)

31.   王绍武, 罗勇,唐国利等.2010, 近10年全球变暖停滞了吗?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2): Wang Shaowu, LuoYong, Tang Guoli et al. Does the Global Warming Pause in the Last Decade:1999-2008?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arch. 6(2): 95-99. doi:10.3969/j.issn.1673-1719.2010.02.004

32.   杨冬红,杨学祥.2005,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西北地震学报. 27(1): 96

Yang D H, Yang XX. 2015. Testing thetheory that great earthquake in ocean and it’s margin is thermostats foradjusting climate. 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 (in Chinese), 27(1): 96.

33.   杨冬红, 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21(3):1023~1027

Yang D H, Yang X X, Liu C. Global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 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2006, 21(3): 1023~1072

34.   杨冬红, 杨学祥.2007a,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地球物理学进展, 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a Australia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5): 1680~1685

35.   杨冬红,杨学祥。2007b.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J]。沙漠与绿洲气象。1(3):1-8。

YANG Dong-hong,YANG Xue-xiang. 2007b.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pandemic influenza. Desert and OasisMeteorology. 1(3): 1-8

36.   杨冬红, 杨学祥.2008.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地球物理学进展, 23(6): 1813~1818.

YANG D H, YANG X X. 2008. The hypothesis of the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in Chinese), 23(6): 1813~1818

37.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38.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 Yang DB, Yang X X. 2011. The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s[J]. Chinese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54(4):926~934

39.   杨冬红, 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40.   杨冬红,杨学祥. 201b.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8(4): 1666-1677.

Yang D H, Yang XX. 2013b.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8(4): 1666-1677.

41.   杨冬红, 杨学祥.2014,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9(2): 610-615.    

YANG Dong-hong,YANG Xue-xiang. 2014,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9(2): 610-615. DOI: 10.6038/pg20140218

42.   杨学祥, 陈殿友.1996, 地核的动力作用. 地球物理学进展. 11(1):68-74.

Yang X X, Chen D Y. 1996. Actionof the earth core (in Chines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11(1): 68~74

43.   杨学祥, 陈殿友.1998,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 99~104, 196~198

Yang X X, Chen D Y. 1998,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2, 99~104,196~198

44.   杨学祥, 陈殿友. 1999,  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 45(增刊):33~42

Yang X X, Chen D Y. 1999. The Volcanoesand the Astronomical Cycles. Geological Review (in Chinese), 45(supper): 33-42.

45.   杨学祥. 2002,厄尔尼诺现象的构造基础与激发因素. 西北地震学报, 24(4):367-370

Yang X X. 2002. Tectonic Basis andExcitation Condition of El Nino. 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 (inChinese), 24(4): 367-370.

46.   杨学祥. 2003, 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 世界地质, 22(4): 380-384.

Yang Xuexiang. 2003. The reason for the velocity in Pacific circumfluence becoming slower. Global Geology[J], 22(4): 380-384.

47.   杨学祥. 2004, 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 世界地质, 23(1): 28-34

Yang Xuexiang. 2004, Energy exchange among atmosphere, ocean and lithosphere[J]. GlobalGeology(in Chinese). 2004, 23(1): 28-34

48.   杨学祥, 韩延本,陈震等.2004,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地球物理学报, 47(4):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2004.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47(4):616~621

49.   杨学祥, 杨冬红,安刚等.2005, 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35(增刊): 137~140

Yang X X, Yang D H, AN G, et al.2005, Why the "Warm Winter" for 18 years is over. Journal of J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 (in Chinese), 35(supper):137~140

50.   周秀骥, 陆龙骅主编. 1996, 南极与全球气候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2, 12, 380, 381~392.

  Zhou Xiuji, Lu Longhua, et al. 1996.Research in function and influencing between South Pole and global climate [M].Beijing:Meteorological Press, 2, 12, 44, 133, 380, 381~392 (in Chinese).

51.   杨学祥,杨冬红。2014年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4,224-237,万方数据库。

52.   杨学祥,杨冬红。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2013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万方数据库。

53.   杨学祥,杨冬红。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 (3): 90-91.YANG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 of ReasonsCausingChina'sFrequent SmogWeatherin 2013. Technology andlife. 2014, (3): 90-9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118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0682.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2021年8月20日晚报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2021年8月21日早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2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