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全球变暖是亚洲象为何在云南一路向北的原因

已有 4260 次阅读 2021-6-12 04:14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全球变暖是亚洲象为何在云南一路向北的原因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历史上,因为气候变化等原因,象类曾多次南北来回“流动”。王世骐告诉记者,云南不仅是历史上象类北迁的重要“通道”,包括云南在内的我国南方,还是大象的“避难所”。他介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南方气候温和湿润,森林繁茂,而北方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气候日渐干旱,不再适宜一些象类生存。因此,,象类往往退缩至云南等地。

我国近5000年来,就有四次温暖期和四次寒冷期交替出现。气候变化使亚洲象向南北迁移。气候变暖使亚洲象向北迁移,气候变冷使亚洲象向南迁移。

目前是中国第五温暖期,气候变暖使亚洲象在云南一路向北迁移,这是主要原因。


相关报道   

一路“象”北!

 

作者:金地 董瑞丰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1/6/11 19:53:50 

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记者金地、董瑞丰)此次云南野象北迁,一路“逛吃”,引来众多关注。如将时间以百万年计,会惊奇地发现,在地质历史上,象类曾频繁、大规模地在我国南北方“来回”。这些“长鼻子”为何如此?云南地区在其中又起了什么作用?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王世骐团队根据对现有化石的研究,勾勒了象类上千万年的南北“迁移地图”。相关研究成果此前已发表在国际期刊《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上。


王世骐研究员介绍,大象在中国出现,有确切记录已有约1900万年,而研究发现,距今约24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象类就可能曾经由尚未隆升的青藏地区,到达我国北方,包括嵌齿象、轭齿象等。此后,随着青藏高原抬升,这条迁移路线受阻,象类转而“改道”云南,经我国中部和东部向北迁移。


“在约1800万年前,我国东部出现的脊棱齿象,就可能是从我国云南或东南亚等地向北迁徙的,最后甚至到达了日本。”王世骐说。


历史上,因为气候变化等原因,象类曾多次南北来回“流动”。王世骐告诉记者,云南不仅是历史上象类北迁的重要“通道”,包括云南在内的我国南方,还是大象的“避难所”。他介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南方气候温和湿润,森林繁茂,而北方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气候日渐干旱,不再适宜一些象类生存。因此,每遇气候变化,象类往往退缩至云南等地。


“在约600万年前,全球进入暖湿时期,剑齿象和中华乳齿象在云南地区出现。此后,它们曾一同进入北方,留下了包括黄河象在内的许多化石。”王世骐说,但好景不长,随着约300万年前气候再次急剧变冷,猛犸象在北方出现,剑齿象和中华乳齿象退回到云南等地蛰伏。


此次备受关注的亚洲象,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王世骐告诉记者,亚洲象属在约150万年前出现在中国。随着约1万年前地球进入全新世温暖期,猛犸象、剑齿象等悉数灭绝,只留下亚洲象一种生活在中国的版图上。


“除了更适应温暖的环境,和同样生活在南方的剑齿象相比,亚洲象的食物范围更广,因此得以幸存。在殷商时期,亚洲象曾在黄河流域分布,此后,由于人类对中原地区的开发,亚洲象一路南下,最终退至云南。”王世骐说。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6/459495.shtm


第五温暖期正在到来:亚洲象为何在云南一路向北?

已有 814 次阅读 2021-6-1 17:25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第五温暖期正在到来:亚洲象为何在云南一路向北?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近日,云南省西双版纳断鼻家族”15头亚洲象北上远足逼近昆明城的消息引发人们关注。除了北上的亚洲象,近期还有一批南下的亚洲象。此前有专家称,象群北上是因为原有栖息地遭到破坏,食物匮乏,北上是为了找食物;也有人说,是象群的首领迷路了,才一路向北。

https://news.sina.com.cn/c/2021-06-01/doc-ikmxzfmm5847057.shtml

历史上,在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前左右中国第一温暖期,这个时期我国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由于气候温暖,此时,在今天的河南一带,生活着很多大象。从公元12001300年,即宋末元初,是中国第四个温暖期,但这次不如隋唐时那样温暖,表现在大象生存的北方限,逐渐由淮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退到广东、云南等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680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9488.html

目前是中国第五温暖期,2020年全国年平均气温10.25,比常年(1981-2010年)平均偏高0.7,为1951年以来第8个最暖年。其中,江西省、浙江省、广东省、福建省年平均气温创1961年以来新高。51-9日,我国中东部出现1961年以来最早高温过程,较常年偏早49天。

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10209/39277185.html

2016年、2017年和2020年是全球有记录以来三个最暖的年份之一。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水平约高1.2摄氏度。自2015年以来的六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2011年至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

http://www.mtxh.cn/a/guojixinwen/2021/0528/377922.html

我国近5000年来,就有四次温暖期和四次寒冷期交替出现。气候变化使亚洲象向南北迁移。气候变暖使亚洲象向北迁移,气候变冷使亚洲象向南迁移。

目前是中国第五温暖期,气候变暖使亚洲象在云南一路向北迁移,这是主要原因。 

五千年来中国经历了四次冷暖交替 

距离现在最近的小冰期发生在什么时候,关于这一点,专家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从16世纪开始,例如1550年;有人认为,从13世纪开始,例如1250年。而结束时间则几乎所有作者都同意在1850年前后。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通过不同高分辨记录研究,专家认为小冰期并非持续几个世纪的连续冷期,其内部还明显存在次级的冷暖波动,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而实际上,就地球的历史而言,已经历了无数个小冰期。早在20世纪70年代,竺可桢就曾经对我国5000年来的气候做过研究,发现我国近5000年来,就有四次温暖期和四次寒冷期交替出现。 

明清小冰期到来之前,大象从河南撤退 

早在20世纪70年代,竺可桢就曾经对我国5000年来的气候做过研究,发现我国近5000年来,就有四次温暖期和四次寒冷期交替出现。 

第一温暖期

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前左右,这个时期我国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由于气候温暖,此时,在今天的河南一带,生活着很多大象。

第一寒冷期

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第二温暖期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又进入一个新的温暖时期。

第二寒冷期

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又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在当时的南京,冬天温度比现在要低,结冰是很常见的。

第三温暖期

从公元6001000年,即隋唐五代时期,是第三个温暖期,当时在中国的首都长安,广泛种植着喜热喜雨的竹子。

第三寒冷期

从公元10001200年,即宋朝是第三个寒冷期,温度比现在要低1℃左右。

第四温暖期

从公元12001300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个温暖期,但这次不如隋唐时那样温暖,表现在大象生存的北方限,逐渐由淮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退到广东、云南等地。

第四寒冷期

公元1300年以后,即明清时代,是第四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低1-2℃。

 第五温暖期

自从1850年上一个小冰期结束以来,人类已经度过了相对温暖的1个多世纪。

美国科学家相信,即使没有温室效应, 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查尔斯. 季林说,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

杰拉尔德. 邦德通过分析大西洋底的沉积层,发现地球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出现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1500~1800年。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与邦德提出的“气候周期”是一致的。潮汐大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潮汐小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680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9488.html

当地时间2021419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

  《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记录了气候系统指标,包括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的陆地和海洋温度、海平面上升、融冰和冰川后退以及极端天气。报告还强调了对社会经济发展、迁移和流离失所、粮食安全以及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报告指出,尽管出现了具有降温作用的拉尼娜事件,但2020年仍是有记录以来三个最暖的年份之一。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水平约高1.2摄氏度。自2015年以来的六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2011年至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

http://www.mtxh.cn/a/guojixinwen/2021/0528/377922.html

因此,1850年至24世纪是 中国第五温暖期,

https://news.sina.com.cn/c/2021-06-01/doc-ikmxzfmm5847057.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89217.html 

1800年的小冰期长周期:强潮汐降温效应

 

1997年邦德通过分析大西洋底的沉积层,发现地球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出现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1500~1800年。

2000年美国科学家Keeling 提出了1800年的“潮汐降温效应”:

2000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查尔斯季林说,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是地球的恒温器。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与邦德提出的“气候周期”是一致的。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2000年季林指出,这一周期与潮汐变化周期相一致,15-17世纪小冰期是潮汐的高峰期,现在潮汐低谷对应变暖高峰,还将持续400年,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相一致。再现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需要在3107年附近。

 


   潮汐强度变化和气温变化的1800年周期

 

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54-56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50-70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200年冷暖周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与小冰期对应

 

过去5000年间,太阳活动较弱或没有的时期与历史记录中的寒冷期相对应。太阳活动减弱的主要时期有:奥特极小期,沃尔夫极小期,史玻勒尔极小期和蒙德极小期和道尔顿极小期。最近发现,潮汐与太阳活动有相同的200a的周期,与200a气候周期相对应。

美国科研人员预测,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些科研人员在美国天文学会太阳物理学分会年会上发表3份研究报告说,人们熟悉的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目前处于200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54-56年周期(“太平洋十年涛动”周期,英文缩写为PDO),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21世纪

2007-??

1997-??

1974

1980-??

低温?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和潮汐作用的叠加导致气候变化,单一因素很难形成气候巨变。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Northern 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in Chinese), 2011, 54(4): 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0831.html

上一篇:2021年6月2-11日太阳黑子和疫情监测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1年6月12日早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张士宏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