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雾袭长春 整座城仿佛置于云端:关注3月6-7日潮汐组合

已有 1538 次阅读 2021-3-12 09:33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雾袭长春 整座城仿佛置于云端

支持  键翻阅图片列表查看

全屏观看

2021.03.11 11:22:12


1 / 7

3月11日上午,吉林长春城区大雾弥漫。在雾气的笼罩下,建筑物、树木“消失”不见,整座城市仿佛置于云端,路上车辆纷纷放缓行驶速度。吉林省气象台当天7时27分发布大雾橙色预警信号,当时长春南部能见度小于200米。吉林省应急管理厅、吉林省气象局联合提醒注意做好预防工作。 刘栋 摄

http://slide.news.sina.com.cn/slide_1_86058_510214.html#p=1


2021年3月潮汐组合预报:强潮汐时期

已有 1143 次阅读 2020-9-9 09:16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潮汐组合, 潮汐预警, 日月大潮, 近地潮, 月亮赤纬角

                          2021年3月潮汐组合预报:强潮汐时期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韩延本,马利华

  

      2021年3-6月、11-12月为强潮汐时期,1-2月、7-10月(异常多的4个月,有利于洪涝发生,值得关注)为弱潮汐时期。

      潮汐组合A:3月1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23度,2月27日为日月大潮,3月2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B: 3月7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5.18度,3月6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C:3月14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13度,3月13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D:3月22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5.33度,3月21日为日月小潮,3月18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C:3月28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17度,3月28日为日月大潮,3月30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最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活跃期。

      计算表明,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相遇(日、月、地在赤道面成一线)使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减慢,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扩张,径向收缩,有利于南北挤压东西张裂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遇使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收缩,径向扩张,有利于东西挤压南北扩张的地震和火山喷发。这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在不同的潮汐组合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76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4983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6286.html

上一篇:大地震无法预测?日本:9级地震后,地壳有变动,海沟周边地震频繁
下一篇:斐济群岛以南海域发生5.8级地震:关注3月13-14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3 尤明庆 周少祥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