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超级寒潮袭击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几乎为冰雪覆盖:2020-2021年极寒爆发

已有 22186 次阅读 2021-2-19 09:59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超级寒潮袭击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几乎为冰雪覆盖,全球变暖是肇因 

2021-02-18 17:44

这个冬天我国经历了两次明显的寒潮,去年12月下旬的寒潮被称为“霸王级寒潮”,给我国带来了大范围,大幅度的降温,冷空气影响直达南海之滨,甚至有专家称寒潮的降温影响可越过南海到达赤道,然而今年1月上旬的一场寒潮更甚,被称为“帝王级寒潮”,因为它是北极涡旋的“御驾亲征”,涡旋中心居然位于我国内蒙古东部和吉林、辽宁北部,导致这一带出现了零下52摄氏度的极端低温记录,其他也有不少地方创下了最低气温的纪录,可以说这个冬天,国人大都感受到了超级寒冷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

那么全世界就只有我国这么寒冷吗?当然不是,比如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也是在超级寒潮中瑟瑟发抖,特别是2月初到中旬以来,一场超级大寒潮席卷了几乎整个北美洲,加拿大和美国出现了百年一遇的超级降温,很多地方还出现了罕见的暴风雪。

这周以来,美国多地出现的停电、停水、断网、道路不通等现象,一如美国科幻电影《后天》中的场景,其实就是由这场大寒潮造成的,据美媒报道已经有数十人在这场寒潮中冻死。

因冰雪抛锚在路上的汽车。

有美媒称美国堪萨斯州的劳伦斯市已降到零下30摄氏度以下,打破了历史纪录,这个地方的纬度和我国的江苏省徐州市、陕西省西安市、河南省许昌市基本在一个纬度上,您能想象我国这些城市出现零下30℃以下的低温吗?在1月上旬出现在的“帝王级寒潮”中,我国这些地方的最低气温也不过才达到零下8~14℃。

这是寒潮的凶猛程度,就连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州气温都低的让人受不了,得克萨斯州在美国的位置,在我国就相当于广东省的位置,此地的气候平时就是一副热带景象,连植被都是棕榈树、椰子树等热带植物为主,然而目前在长满棕榈树和椰子树的沙滩上却是一片白雪皑皑。

上图为美国休斯顿2月16日情景

克萨斯州的休斯顿市,紧靠以炎热著称的墨西哥湾,2月16日气温却降到了零下10.9度,该城市与我国浙江省宁波市在同一个纬度上,而德克萨斯州北部的达拉斯市,最低气温却达零下18.9℃,距离120多年前的历史低温纪录只差0.1℃。

从气象卫星拍摄的北美洲地表情况来看,加拿大和美国几乎全部为冰雪覆盖,各主要城市几乎都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之中,难怪不少网友称美国现在的情况是科幻电影《后天》的场景在现实中上演呀。

上图为电影《后天》中的场景

上图为美国居民家中水管冻裂,厨房中出现冰柱。

而实际上在电影《后天》中,美国南部的德克萨斯州和新奥尔良州,并没有被冰雪覆盖,所以电影中还有很多人不惜徒步前往美国南部,但是在这次寒潮中,这两个之后大部分都覆盖在冰雪之中,因此可以说这次寒潮波及的范围比科幻电影《后天》中还要大。

上图为卫星拍摄的北美洲地表为白雪覆盖的情景。

上图为电影《后天》中人们结伴迁徙的场景。

大风降温和暴风雪天气,导致美国发电设施和输电线路出现了很多故障,因此美国出现大范围停电事故,空调无法供暖,很多家庭还无法做饭,输水管线也被冰冻,天然气和石油的生产和供应也受到很大影响,道路又为冰雪所阻,很多工厂被迫关闭,人们只能待在家中,其情景和《后天》电影中如出一辙。仅在得克萨斯州就有350万户停电,能用到电的地方则是电价飙升,北方各州的情况则更严重。

上图中直升机在清除风力发电机上的冰雪

上图为美国居民的清除房顶上的积雪

上图为五大湖区附近被冰雪覆盖的小屋。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美国这次的超级寒潮呢?其实原因和上面提到的出现在我国的霸王和帝王级寒潮一样,就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地球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气环流发生了变化,以前可以像栅栏一样圈住北极涡旋的西风环流带已经变弱,无法很好地圈住北极涡旋这只“猛兽”,使得它可以将来自极地的极端低温向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随意驱逐,当它来到我国时,大部分地方会变得十分寒冷,当它奔向美国时,类似《后天》的情景就会上演了。

参考资料:

《界面新闻》2月16日文章《美国寒潮重创德州油井和电网,暴露可再生能源一大缺陷?》

https://www.sohu.com/a/451284861_381442


2020-2021年极寒爆发: 准200年冷暖周期

已有 23675 次阅读 2014-5-19 06:2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球自转, 太阳黑子, 极寒, 潮汐, 200年准周期

                2020-2021年极寒爆发:200年冷暖周期

                              杨学祥,杨冬红

 

   最近网友的评论和我的回复:

[1113]zecrio  2014-5-18 12:54

2019-2020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太阳黑子极低值,还有G2629所说的天文条件。还有推测2020-2021年冬季冬三月可能至少2个月强潮汐。PDO冷位相,5个条件叠加,加上月亮赤纬角处于持续加大状态。导致2020-2021极寒爆发。

博主回复(2014-5-1905:33):日地距离也最远。

[1112]G2629 2014-5-18 11:12

2020-2021年冬季同样与1675-1676年冬季的天文条件也一样。1676年灾害处在竺可桢先生所称的近一千年来的第三次物候低温期内,冰雪灾害比20081月要严重得多。唐朝每年供进贡的江西桔园在1654年和1676年两次完全毁灭,是由于严重的冰雪凝冻灾害所致。

博主回复(2014-5-1905:47):存在178年潮汐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

[1111]G2629 2014-5-18 11:08

2020-2021年冬季与1841-1842年冬季的天文条件一样。道光年间,两波数十年罕见的特大寒潮灾害席卷全国,长江中下游和岭南地区受害尤重。第一波大寒潮约发生于18311833尤以1832年为巅峰。第二波特大寒潮发生在1841年冬南方江苏等多省情况最甚。

博主回复(2014-5-1905:48):存在准200年冷暖周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wall

 

存在准200年冷暖周期: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的变化与地球冷暖变化也具有相关性。汤懋苍等人指出,依据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资料,将过去2500年分为"好天时代"(SCL11)"坏天时代"(SCL11),发现在"坏天时代"中国旱灾频率显著高于"好天时代""()天世纪"与气候暖()期有好的对应;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冷气候和SCL (即坏天时代)的对应关系见表2。这表明,SCL长,太阳活动弱,全球气温降低,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SCL长(坏天时代)一一对应。从公元850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5次之多,它们与潮汐最大值对应,与低温和小冰期对应。值得注意的是,1890-1924年和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谷值相对应,1925-1946年和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峰值相对应。除潮汐变化外,太阳活动可能是拉马德雷现象的形成原因之一。潮汐增强、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变长、拉马德雷冷位相和冷气候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过去5000年间,太阳活动较弱或没有的时期与历史记录中的冷期相对应。太阳活动减弱的主要时期有:奥特极小期,沃尔夫极小期,史玻勒尔极小期和蒙德极小期。最近发现,潮汐、火山活动与太阳活动有相同的200a的周期,与200a气候周期相对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2120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2050.html

        我们在2014年5月19日指出, 2020-2021年极寒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5668.html

        2020年冬天可能会比2019年的气温更加寒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6025.html

       2020-2021年地球将进入“极寒时代”“:理论与实践

已有 12941 次阅读 2020-12-31 09:2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65001.html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1):58-70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566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2848.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2021年2月19日早报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2021年2月19日午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3 周少祥 杨文祥 王从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