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转载]防寒保暖你准备好了吗?气温再刷新低!南方将迎大范围雨雪

已有 1348 次阅读 2020-12-13 18:49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防寒保暖你准备好了吗?气温再刷新低!南方将迎大范围雨雪

2020年12月13日 17:04 央视

缩小字体放大字体收藏微博微信

  

强冷空气从昨天(12日)开始影响我国,给北方多地带来了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今天,随着它快速南下,降温范围向南扩展,南方还将迎来大范围雨雪,中央气象台上午10点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气象监测显示,受到强冷空气影响,甘肃、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小到中雪,甘肃中部、内蒙古中部等地部分地区气温下降了10~17℃。这股冷空气移速较快,今明两天继续南下,我国大部地区气温都将刷新下半年以来的新低。 

  12日夜间开始,这股冷空气全面进入东部平原地区,向东移、南下,在13日早上的时候在湖北、湖南这一界就已经越过长江了。13日整个白天的降温就发生在我们国家整个中东部大部的平原地区,那么14日整个的降温主要就是在江南南部到华南这一线。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预计今明两天,从东北、西北、华北、黄淮到江淮、江汉、江南、西南地区东部、华南等地的大部地区都将降温6~8℃,其中,湖南西南部、贵州东南部、广西大部、广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温可达10℃。北方有4~6级偏北风、阵风7~8级,南方有4~5级偏北风,江河湖面阵风可达6~7级。 

  目前虽然处于“大雪“节气,但在这股冷空气影响下,不少地方寒冷程度将堪比“小寒”、“大寒”。像是东北地区,今明两天最高气温会普遍降至-10℃左右、最低气温将一路跌到-20℃以下;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的最高气温也会降到0℃上下。明后两天,南方气温将大范围创新低,江淮、江汉、江南的很多地方白天最高气温只有5℃左右,冬意尽显。 

  北方雨雪总体较少,而南方大范围雨雪将会逐渐铺展开来。预计今明两天,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有雨转雪或雨夹雪,安徽皖南山区、浙江西部山区等地有中到大雪;贵州、湖南西部等地有冻雨。冷空气强势来袭,气象部门提醒大家及时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同时防范雨雪天气对交通出行的不利影响。 

  山西降温超8℃ 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今天(13日),寒潮天气继续影响山西。山西省气象台发布了寒潮蓝色预警,最低气温下降8℃以上。

  此外,山西多地今天还发布了道路结冰黄色预警和大风蓝色预警,预计未来1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请有关单位和人员作好防范。

    山东多地降雪 气温大幅下降 

  在山东,受强冷空气影响,从今天(13日)早上开始,多地出现降雪,气温也大幅下降。

  今天一早,山东北部和东部多个城市出现降雪,其中烟台的降雪量最大,路面出现明显的积雪,当地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开展清雪工作,烟台市莱山区的清雪队伍分成了六个小组,在各主要路段清雪。

  烟台市莱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 初从晓:首先用大型的U型板推雪板先作业一遍,U型板在前,然后清雪滚刷在后,滚刷作业完毕之后,如果积雪还很厚,我们就采取大型推雪板再补充作业一遍。

  东营、淄博、潍坊等地也出现明显降雪,在淄博,园林绿化部门迅速行动,为公园和绿化带里不耐寒的植物披上了毛毡,以免低温冻伤。 


  目前降雪还在持续。据山东省气象台预报,伴随降雪,山东各地的气温会大幅下降,降温幅度在8℃左右,未来几天,山东最低气温将降至-10℃,山东省气象台在今天早上6点继续发布了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气象部门表示,大幅降温会对农业尤其是蔬菜大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提醒种植户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防寒、防冻工作。

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

https://news.sina.com.cn/s/2020-12-13/doc-iiznctke6287585.shtml?cre=tianyi&mod=pchp&loc=27&r=0&rfunc=61&tj=none&tr=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62307.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0年12月13日晚报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0年12月14日早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杨文祥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0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