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发出预警,将发生两场9级以上大地震,专家:想活命只能撤离
就在安倍政府全力抗击新疫情的当下,日本内阁府又传来了将发生超级大地震预警。据《日本经济新闻》21日报道,日本官方预测位于太平洋沿岸的日本海沟附近将会发生9.1级大震,位于千岛群岛以及日本北海道东侧的千岛海沟也可能发生9.3级大地震。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教授佐竹健治表示,这种级别的地震和海啸根本无法用沿岸堤坝防御,日本政府要想挽救人命,唯一办法就是撤离。
据悉,日本政府预测的这两场大震都属于海沟地震。日本东侧有两个海洋板块俯冲到了大陆板之下,并且以每年数厘米的速度移动,由地球板块抗压形成的海沟发生的地震被称为“海沟型地震”或者是“海槽型地震”。在这种地震发生时,被挤压的板块会上翘,将会形成非常可怕的海啸。日本在2011年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就属于海沟型地震,巨大海啸对东北部几个县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致死逾1.5万人,并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了泄漏。
日本内阁府当天发布的预警报告称,岩手县和北海道地区将会遭到29.7米和27.9米海啸的袭击,青森县和福岛附近也会出现26.1米和19米海啸。目前福岛第一核电站所在的地区建有11米防波墙,而面临的将是超过20米的海啸。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在22日表示,正在评估福岛第一核电站可能再次遭到海啸袭击的预警报告。
日本内阁专家组分析几千年海啸沉积物后预测,特大地震将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的三陆、日高、十胜和根室等附近海域。内阁府表示,这类地震每隔三四百年就会爆发一次,上次出现在17世纪。虽然难以推测地震发生的概率,但是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到了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时候了。
此前,日本政府曾对本州南海槽地区发生8-9级大地震做出过预测,认为发生的几率在2020年将接近85%。为了增加预测的精确性,日本在南海槽区域设置了很多观测点,其中有的观测点每年移动距离达到6-8厘米,意味着发生大地震的概率非常高。另外,日本发生的这种海沟地震还可能是“长周期震动”地震,这种晃动时间较长的地震还会导致高层建筑大范围晃动,室内居民也会遭到严重生命危险。
在太平洋一测发生超过9级大震会遭成多大的损失呢?日本曾以发生6-7级大地震为例模拟结果认为:会有238万6000栋房室倒塌,是东日本大地震的17倍;死伤人数高达323000人,是东日本大地震的18倍;经济损失将达到215兆日元,是东日本大地震的10倍以上。也就是说,如果真的发生超过9级的大地震,日本面临着损失难以预估的可怕灾难,对于太平洋沿岸的日本人来说除了提前逃离没有更好的应对办法。
日本是一个“地震大国”,全球20%的地震都发生在日本周围,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就发生了1539次,每天都会发生4次地震,越来越多的小规模地震很可能预示着将会出现一次超级大地震。另外,日本民众近期还在太平洋沿海地区不断发现“地震鱼”,同样被认为是大地震来临的征兆。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09828&s=fwzwyzzwzbt
特大地震的发生背景
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17年;
一般与厄尔尼诺或拉尼娜共生;
一般与月亮赤纬角极值共生;
一般与干旱或洪水共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0500.html
我们在2006年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623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0977.html
早在2010年9月我就指出,30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继2004年年12月26日那场发生在印度洋海域夺去了近30万条生命的海啸及其地震事件之后,2005年8月30日横扫美国南部的卡特里娜飓风又造成了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异常惨重的人员伤亡。日本可能是下一个遭受自然灾害重创的国家。
最新研究结果和最近的一系列地震均表明,富士山在休眠300年之后即将再度进入活跃期。富士山从1907年喷火以后一直平静。2001年5月日本气象厅宣布,已有减少火山地震活动倾向的富士山在2001年的4月份再度发生了123次低频率地震,虽然没有喷火,但已表现出地壳变动的“异常火山”现象。现在,日本全国上下都在防东海大地震,东海大地震震级在8级以上,震中多在富士山坐落的静冈县,周期为150年,现在已进入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2]。在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一项最新研究表明,2000-2030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震爆发时期[3-5],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日本遇到百年来最严重的强震威胁,其应对措施不仅仅在于防灾技术,而且在于友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亚洲近邻的关系。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9级地震和海啸使无数城镇和村庄被夷为平地。15391人被夺去了生命,8171人失踪,成千上万人被迫离开家园。灾情发生后,联合国系统各机构立即采取行动,为灾区人民,特别是妇女与儿童提供紧急救援。两年过去了,联合国依然坚守灾区,为重建提供帮助。日本灾害预测得到证实,并存在继续发生的危险。
我在2012年8月30日指出,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表明印度大陆向北挤压亚洲大陆进入高潮,欧亚地震带处于活跃期。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表明太平洋地壳挤压亚洲东部增强,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是北半球强震开始的信号。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除了8.5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年的连续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3次8.5级以上地震(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2004年以来共发生4次8.5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1957、1964、1965年也发生了3次强震(见表1)。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82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738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日本须全力应对下一场地震灾害:13年前日本灾难预测得到响应
已有 1021 次阅读 2018-6-15 21:04
日本学者呼吁日本须全力应对下一场地震灾害:13年前日本灾难预测得到响应
杨学祥
关键提示:在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我的一项研究表明,2000-2030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震爆发时期,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518.htm
我在2008年6月1日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见网址)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此后发生的8.5级以上地震有:
2010年2月14日智利8.8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
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
南美太平洋沿海(智利)、日本、印尼苏门答腊的大震都应验发生了,只有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和美国的西海岸还在蠢蠢欲动: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05-24 13:44 在鄂霍次克海(在堪察加半岛西部沿海)(北纬54.9,东经153.3)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600.0公里。
中新社旧金山8月30日电当地时间8月30日上午,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发生7级地震,之后再发生数次4.7级至5.4级余震,美国地质勘查局称未引起海啸。
下一次8.5级以上地震在哪里?
如果本规律正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美国和日本,日本将有连续大震发生的可能。俄罗斯为第三位。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16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4688.html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1133692.html?mobile=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9067.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7: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