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07月14日 10:11:08
来源:地球知识局参与0评论
过去的一个月中,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7次强降雨,特别是7月4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干流沿线持续出现暴雨到大暴雨。
持续的强降雨天气,给贵州、安徽、江西等多地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在江西,赣北和赣中部地区的降雨总量已然达到常年的 3倍以上。截至7月12日,江西鄱阳湖的4座水文站水位均突破历史极值,且水位仍在上涨,江西省正面临着1998年以来最为严峻的防汛形势。
7月10日08时-11日08时降水分布
且长江一线的强降雨预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参考:www.nmc.cn/)▼
当南昌的秋水广场淹没于江流之时,当鄱阳的莲湖乡孤独的挺立在洪峰中时,当九江的江州镇连夜组织百姓撤离时,1998年九江抗洪抢险那让人记忆犹新的历史画面,仿佛再一次出现了。
南昌建军雕塑广场亲水平台被淹
(图片@彦生)▼
江西的遭遇,究竟是纵横的河湖惹的祸患?还是异常的天气带来的灾难?今天的文章将带你了解江西为什么洪涝灾害频发。
四顾无边鸟不飞
大波惊隔楚山微
世界第三长河——长江,虽然只有152公里的主河段流经江西。但是这段长江却不怎么太平,秦设九江郡时,所取“江到浔阳九派分”之意,便泛指长江在此处分叉形成众多支流。
江西和长江干流的接触面其实很短
但对应的水量其实很大
位于关键位置的九江的压力也很大▼
今天安徽境内的龙湖、黄湖等正是这众多长江分流的洪积湖和彭蠡泽的遗迹。而目前江西九江正在组织群众撤离的江洲、乌龟洲等,也正处于这块江流分合之地。
如果水量足够大
南北两面就会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大湖
历史上的彭蠡泽便是如此
(底图:tianditu.gov.cn)▼
江西境内还有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主要河流。他们都在周围山地、丘陵等地的影响下,拥有类似的走势,从东、南、西三面汇流注入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而鄱阳湖经调蓄后,汹涌的江流则由湖口注入长江,形成一个完整的鄱阳湖水系。
江西河流地图
(图片:deposit / 图虫创意)▼
整个鄱阳湖水系流域的面积达江西面积的97%,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而经鄱阳湖调蓄注入长江的多年平均水量高达1457亿立方米,占长江总水量的15.5%,甚至超过黄河、淮河和海河三河每年水量的总和。
在这样的河口位置,积累大量的防汛压力确在情理之中。而作为调蓄缓冲池的鄱阳湖,在大流量冲击下的调蓄作用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鄱阳湖又将给长江带来总水量的15.5%的径流
(图片:tianditu.gov.cn)▼
鄱阳湖洪、枯水的湖体面积、湖体容积相差极大,最高水位时,湖体面积约4550平方公里,最低水位时湖体面积仅239平方公里,出现“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巨大差异。
冬天的鄱阳湖湖滩草原
作者拍摄于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如今这片区域早已沉没于湖中了
(图片@冷夜寒星)▼
湖体面积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鄱阳湖的储水能力和周边地区的防汛撤离工作安排。若是五大河流在短时间内全部下灌,再加上长江洪峰的倒灌,很可能就让鄱阳湖难以承接。
在湖与河之间的小块土地
一旦洪水来临,怕是大部分要一片泽国
(图片:tianditu.gov.cn)▼
而作为江西五大河的“毛细血管”,其中上游众多的中小河流,其水土保持、防汛抗洪等情况也影响着下游的安危。
不幸的是,这大部分中小河流河堤都修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很多中小河流堤岸现早已“千疮百孔”。虽然,近些年江西省不断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但是迫于资金有限、任务繁重,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全部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
鄱阳湖和江西五大河上游
由众多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管理着
(图片:google map)▼
这些中小河流的问题,又一进步加重了五大河乃至鄱阳湖的防汛负担。
风驱急雨洒高城
云压轻雷殷地声
密布的河网是江西早已形成的客观地理条件,而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的元凶,还是使地表径流不断增加的大量降水。
包括江西在内的广大华南地区,每年有两个降水相对集中的多雨时段,即继华南前汛期和华南后汛期。
一般来说,华南前汛期为4到6月,这是华南地区第1个多雨季节,这一期间的降水大多由冷暖空气作用或季风的爆发所导致。
7到9月为第2个多雨季节,又称华南后汛期,这一时期的降水主要受台风、副热带高气压等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
从江西省多年月平均降雨量数据来看
全年降水量趋势在4月开始上升,6月一般达到最高
7月开始下降,但强度较大
但也出现特殊情况
不过整个汛期基本稳定在4到9月▼
一般来讲,华南前汛期的降雨总量虽然多于后汛期,但是后汛期的降水强度往往更强,其造成的局部灾害,也更加严重。目前包括江西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处于后汛期。
每年6月底是华南前汛期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段又恰逢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所以人们往往将这一时期的降水称为“龙舟水”。
前汛期的降水主要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北侧的西风带中,因冷暖气流的交汇,往往会出现锋面降水的特征。而在今年6月的前汛期中,广大华南地区先后经历了5次强降水。6月底时,从西南到江浙我国南方地区已经拉起一道大范围的强降雨带,而当6月雨幕尚未收拢,7月的暴雨却迅疾而来。
7月10日08时-11日08时降水分布
(参考:www.nmc.cn/)▼
近期凶猛暴雨的降临,离不开一个重大的气候现象,即厄尔尼诺现象。据统计资料来看,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次年江西等长江中下游省区的降水往往偏多,局部地区甚至偏多2到5成。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地球的大气环流会出现异常。今年总体来看,东亚地区的夏季风偏弱,暖湿气流北上势力不强,在内陆南下的西北风的影响下,冷暖空气在南方地区不断交汇。受这样的环流形势影响,6月底至今包括江西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便出现了这样的连续强降雨过程。
6-7月同期与往年的比较
(参考:中国气象局)▼
今年以来,江西降雨量较常年偏多2成,6月以来更是偏多6成,特别是7月以来致灾暴雨维持在赣北地区达数日。而今年以来江西的31次降雨过程中,10次强降雨过程仅6月便占去了一半。
在如此剧烈的降水之下,7月11日开始,江西省饶河鄱阳站、鄱阳湖康山站、鄱阳湖星子站和鄱阳湖棠阴站站水位陆续超过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水位,江西防汛救灾形势异常严峻。
7月14日20时-15日20时降水分布(预报)
(参考:www.nmc.cn/)▼
赣江西畔从今日
明月清风忆使君
除了天上降水变多,地上水容减少则是目前各地洪涝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外洪内涝”是近期强降水过程中,赣北地区洪涝灾害的一个突出特征。当降水带来的河流洪峰过境时,南昌、九江和鹰潭等地的市镇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内涝。这正暴露了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湖泊湿地缩减、排水设施不足和城区地表下渗能力局限等问题。
不止江西城市
内涝普遍存在于那些基建较为混乱粗糙的各大城市
(图片:荞子 / 图虫创意)▼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大气和地表的水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少处在城市或郊区的大型湖泊正在消失,与其伴生的湿地也往往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竞拍的热门。
以江西省会南昌为例,这座“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南方城市,有众多湖泊和湿地位于城区或城郊。今天南昌市部分市辖区的名字便源自于湖泊,例如东湖区、西湖区和青山湖区,还有出自于江滩湿地的红谷滩区。
赣江沿岸的南昌市
(图片:tianditu.gov.cn)▼
然而近40年来,曾在80年代南昌地图上出现的铁线湖、朱家湖、华标湖等却陆续消失。现存的南昌市湖泊也过半萎缩,例如位于南昌孺子亭的西湖仅剩30亩左右,在小比例尺的地图上都难以看到。南昌中央商务区和行政中心的所在的红谷滩区,在20多年前,曾是赣江的江滩湿地,也是水鸟栖息之地。
1992年和2019年的对比
(图片:google map)▼
而且经济要发展,城市还要继续扩张
其实可以做到发展与生态兼顾
但是对能力和技术的要求很高
(图片:google map)▼
湖泊的减少和萎缩使得区域内水体的循环和调蓄能力减弱。而湿地的减少,则可导致河水补充减少,河流水分不稳定,容易出现旱涝灾害。
在全球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道路的硬化也成了不可避免的选择。随着道路逐渐硬化和城市建筑拔地而起,城市中原始的自然植被越来越少。如果没有科学先进的排水设施,面对短时间的大范围降水,不少城市经常会出现严重的内涝。
而且城市建设往往不同部门分管不同的建设
要拿出一张完整的地下世界的总图,也是不太容易
(图片:南局南段 / 图虫创意)▼
而城市内涝的积水在持续降雨的过程中无法通过蒸发减少时,只能顺着地势流向最近的地表径流,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周边河流的防汛形势。
始建于宋代的福寿沟,是江西赣州老城区中著名的排水系统,至今,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仍承载着赣州近10万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
赣州的福寿沟体现的是古人对天灾因势利导的处理手段,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给人们以启发。
赣州福寿沟(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博物馆
(图片:巫啸铁blackcat / 图虫创意)▼
海绵城市的建设,便是江西自2015年开启重要一步。2017年,地处湘赣分水岭的江西省萍乡市完成了首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在当年的6月的暴雨中,各易涝点均未发生内涝积水问题,其海绵城市工程基本实现了下雨时的吸水、蓄水、渗水等功能。
两年前,南昌等城市也陆续拉开了渗水砖、渗水沟渠等建设为主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程。
南昌红谷滩区长江路的海绵城市渗水材料路面
作者亲测雨天不易积水
(图片@冷夜寒星)▼
而近年来,南昌马兰峪、鱼尾洲等湿地公园的建设也让这些曾“沦陷”于开放商各种楼盘名的传统地名得以重现,随之重现的还有宝贵的湿地生态系统。
祈祷,每一个蒙受灾难、颠沛流离的家庭,平安无恙!
致敬,每一个乘风破浪、在所不惜的身影,载誉归来!
https://travel.ifeng.com/c/7y5xZ6oRJGC
超级灾害链及其预测:疫情之后武汉可能还有长江巨洪威胁?
杨冬红,杨学祥 人人都是经济学家 3月15日
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及其预测方法
摘 要: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自然灾害周期与经济危机周期有高度的一致性。2004、2005、2007、2012年印尼4次8.5级以上地震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2016-2020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
引言
我们在2007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8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2016-2020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
一、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7级或8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2006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并预测拉马德雷冷位相为8.5级以上地震活跃期。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表1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表1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 PDO时间位相 | 气候冷暖 | 地震 | |
全球 | 中国 | |||||
1890-1924 | 6(4) | 1 | 0 | 1890-1924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1925-1945 | 1(1) | 0 | 0 | 1925-1946暖 | 温暖期 | |
1946-1977 | 11(7) | 1 | 4 | 1957-1976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1978-1999 | 0(0) | 0 | 0 | 1977-1999暖 | 温暖期 | |
2000-2012 | 6(6) | 0 | 2 | 2000-2030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注: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注: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我们在2006年确定的地震活跃期判定标准正在被学术界接受,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这一数据在2016-2018年还将继续增加。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有7次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我们推测: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为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二、中国7级地震的统计特征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12次,平均每年0.55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3倍以上。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10年发生20次(包括两次8级以上地震),后10年发生20次,中间10年发生10次,前后10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10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10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发生,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邢台地震由两个大地震组成:1966年3月8日5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北纬37度21分,东经114度55分)发生震级为6.8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9度强;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专区宁晋县(北纬37度32分,东经115度03分)发生震级为7.2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10度。两次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经济损失10亿元。这是一次久旱之后的大震。1966年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中间十年,邢台地震是中国东部地震高发的前兆。2016年进入相同的地震周期。
三、2016-2020年将发生严重低温冻害
2016-2017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给全球带来严重的低温冻害。目前,太阳正处在第24活动周的高峰年,其活动理应处于最活跃的时期。然而,太阳活动强度明显不及上一个活动周,甚至出现太阳表面连黑子都没有了这种罕见现象。这个太阳活动高峰年百年来最弱。有科学家指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太阳将沉入超长的最低活动期。目前科学界仍然在探讨太阳黑子周期是如何影响全球气温的。有人认为地球将进入所谓的小冰河期,有人称会在2020年之前,有人则称会更早。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11和22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200年。近20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6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2)。
表2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表2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 时间(年) | 坏天 时代 | 潮汐极大年时间 | 火山活跃时间 | 全球 气温 |
欧特 | 1040-1080 | 1010-1110 | 1062 | ?? | 低温 |
沃尔夫 | 1280-1350 | 1165-1360 | 1264 | 1275-1300 | 小冰期 |
史玻勒
| 1450-1550
| 1420-1525
| 1425
| 1440-1460 1470-1490 | 小冰期
|
蒙德 | 1640-1720 | 1600-1725 | 1629 | 1640-1680 | 小冰期 |
道尔顿 | 1790-1830 | 1790-1915 | 1770 | 1810-1820 | 小冰期 |
21世纪 | 2007-?? | 1997-?? | 1974 | 1980-?? | 低温? |
多因素叠加是小冰期发生的根本原因。导致15-17世纪小冰期和2020年“次小冰期”出现的原因有五:
其一、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目前处于200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其二、处于全球强震频发时期2002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 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范围内的Ms 8.5级和大于Ms 8.5级的海震。郭增建等人指出,9级和9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20世纪4场最强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1952年堪察加地震,1957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地震,1960年智利地震,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地震,与50-70年代低温期相对应。
其三、处于全球火山活动频繁时期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因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火山喷发物到达平流层后,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到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漂浮1~3年,使太阳直接辐射减弱,造成大气降温[1]。
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火山喷发导致了“小冰期”的到来。研究报告称,1275年到1300年之间,热带地区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喷发出来的大量硫酸盐颗粒进入大气层上空反射了太阳辐射,使地球气温降低;1430年到1450年,也发生了一轮大规模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一样,火山喷发与气候冷暖变化导致的冰盖消长有关(见表2)。
其四、地球轨道周期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60年振动相一致。在20世纪初的低温期和60~70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1901和196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94(相当于日地距离的0.6%)和57万公里;在30-40年代和80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1940和2000年)分别缩短了76和44万公里。2000-202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2020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
韩延本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起自19世纪中期的全球及南北半球的温度异常变化资料,得到它们存在约60年的准周期性波动的初步结果。该周期是它们的中周期波动的主要周期分量之一,它对调制温度的总体变化趋势可起到重要作用。
分析表明,该周期分量是时变的,周期长度在19世纪略超过60年,之后缓慢变短,到20世纪后期月在55年至60年间。所谓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似乎并未有打乱这一周其分量的存在。
其五、处于强潮汐活动时期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54-56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50-70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我们的结论:地球的气候变化不仅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而且与潮汐强度、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2004-2012年全球已发生Ms 8.5级以上强震6次,与1998年以来变暖减缓相对应。地震火山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潮汐变化还有约200年周期和50-70年周期,对应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200年周期和拉马德雷50-70年周期。目前处于2007年以来发生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对应超前的1974年潮汐高潮和20世纪50-70年代的低温期。
根据以往记录,这个过程还将持续30年以上。这次变冷过程被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迅速变暖所打断,198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是自然因素,温室效应包含人为因素。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本周期内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见表2)。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此外,潮汐变化还有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18.6年周期,与气候变化18.6年周期对应。
早在2008年和2014年我们就指出,1998年最热年记录与1995-1997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关,此后16年气候变暖间断的原因之一是2005-2007年的最大值时期(见:杨冬红等,2008),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变暖增强,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冷到高潮。气候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变化都表明,气候变冷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2014年和2015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
四、流感世界大流行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我们早在2006年就发现拉尼娜/厄尔尼诺与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对应关系。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统计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1900年的流感爆发,因为偏离标准较远,因而也较弱(见表2)。
我们在2007年预测,2007-2008、2011、2015、2018-2019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5-2007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如果2007年是太阳黑子谷年m,2006-200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08年则是m+1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2000-2030年内)和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低温冷害。这样,2008年就具有较高的概率发生流感爆发。2006-2008年是否是强拉尼娜与强厄尔尼诺相互转换是禽流感是否爆发的关键。2007年的拉尼娜现象及其伴随的强沙尘暴,为2007-2008年的禽流感孕育和爆发增大了发生几率。
事实上,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7年发生了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和强沙尘暴,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比原来预测晚一年)和中国严重低温冷害年,2009年发生厄尔尼诺和世界流感爆发(比原来预测晚一年),这表明世界流感爆发的6大统计特征具有可重复性。
表3 太平洋十年涛动(PDO)、低温、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
表3 太平洋十年涛动(PDO)、低温、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
时 期 | 1890-1924年 | 太阳黑子数 (对应左边年份) | 1947-1976年 | 太阳黑子数 (对应左边年份) | 2000-2030? | |
拉马德雷PDO | 冷位相 | 冷位相 | 冷位相 | |||
全球气温 | 低温 | 低温 | 低温? | |||
流感爆发的相关年 | 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 1886-1887 1898-1899 1916-1917 | 25.4, 13.1 26.7, 12.1 57.1, 103.9 | 1954-1956 1967-1968 1975-1976 | 4.4,38,141.7 93.8, 105.9 15.5, 12.6 | 2007 2016-2017? |
中国沙尘暴高峰期 | 1954-1956 1964-1966 1975-1976 | 4.4,38,141.7 10.2,15.1,47 15.5,12.6 | 2007 2016-2017? | |||
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 (1888)-1889 1899-1900 1918-1919 | 6.8, 6.3 12.1, 9.5 80.6, 63.6 | 1957-1958 1968-1969 (1976)-1977 | 190.2,184.8 105.9,105.5 12.6,27.5 | 2009 2015 2018? | |
太阳黑子 | 1889谷年 1901谷年 1917峰年 | 6.3 2.7 103.9 | 1957峰年 1968峰年 1976谷年 | 190.2 105.9 12.6 | 2008谷年 2013峰年 2020谷年? | |
东北冷夏年o和低温冷害年* | 1888o 1902o 1918o | 6.8 5.0 80.6 | 1957o* 1969o* 1976o* | 190.2 105.5 12.6 | 2008 2016? 2018? | |
世界流感爆发年
| 1890 1900 1918-1919 | 7.1 9.5 80.6, 63.6 | 1957-1958 1968-1969 1977 | 190.2,184.8 105.9,105.5 27.5 | 2009 2016? 2019? |
根据预测,2016-2017年将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和低温冻害,2018-2019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2020年为太阳黑子谷年,2018-2020年具备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基本条件。
五、2016年和2020年可能发生长江巨洪
冯利华和陈立人在2001年指出,形成长江3次巨大洪水有4个遥相关因子:(1)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1913,1933,1954,1976,1996,2020年);(2)厄尔尼诺事件,(3)青藏高原南部7级以上大震;(4)青藏高原大雪。
1931、1954和1998年具备了三个以上条件,因此出现了20世纪长江的三次巨洪。1976年也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尽管1976年是厄尔尼诺年,但在1976年青藏高原南部未发生大震,故长江1977年未出现巨洪。根据以上认识可以推断,在2020年(太阳黑子活动的下一个磁周期转变年)前后,如果3个因子的出现时间互相重叠,那么长江有可能发生21世纪第一次巨洪。 2015年发生了厄尔尼诺,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8.1级地震,但是,2015年不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按照长江巨洪的3因子标准,2015年不会发生类似1998年的长江巨洪。
用以上认识去验证19世纪的长江巨洪就不能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如19世纪排在第一位的长江巨洪出现在1870年,尽管1868-1869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并且1869年1月10日缅甸发生了7-8级以上的大震,但该年不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谷年),而是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 不过,如果把第一个因子的限定条件放宽为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前后(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前后,长江容易出现洪水),那么该年还是具备了长江发生巨洪的3个因子。这一判定标准可称之为长江巨洪新3因子。
我们在2015年10月28日指出,2015年发生了强厄尔尼诺,2015年4月25日青藏高原南部的尼泊尔发生了8.1级以上大震,2015年10月26日阿富汗东北部发生7.8级强烈地震,2014年为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这完全符合长江巨洪新3因子的标准,2016年有可能发生类似1870年的长江巨洪。
六、自然灾害周期与经济危机周期的一致性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1.基钦循环(KitchinCycle,短期循环)3至4年周期(与地球自转3-4年周期对应);2.朱格拉循环(JuglarCycle,中期循环,主循环)10至11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11年周期对应);3.库茨涅兹循环(KuznetsCycle,长期循环)20至22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22年周期对应);4.康德拉切夫循环(KondratieffCycle,长期波动)50至60年周期和吉村循环55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50-70年周期对应)。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KitchinCycle,短期循环)3至4年周期(与地球自转3-4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6-8年,形成一个约7年的整数周期。
2006年,Obridko等人根据太阳磁场的数据分析得到过一个约7年的周期。2010年,李爱云对黑子长、短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长周期存在7.1年、14.2年、21.3年、28.4年、42.6年的系列,短周期的时变性比长周期的更明显。对黑子周期的外部触发机制做了讨论,发现黑子周期与行星周期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拉马德雷(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PDO)的“冷位相”为1890-1924年、1947-1976年,“暖位相”为1925-1946年、1977-1999年。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1890至1913年,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1945至1973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应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也就是说21世纪头20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比可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由于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表4 PDO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表4 PDO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3,6]
时 期 | 1890-1924 | 1935-1946 | 1947-1976 | 1977-1999 | 2000-2030 |
拉马德雷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时 期 | 1890-1913 | 1914-1944 | 1945-1973 | 1974-1995 | 1996-2020? |
世界经济长波 | 第三上升期 | 第三下降期 | 第四上升期 | 第四下降期 | 第五上升期 |
自1890年以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即变冷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经济上升,变暖时期对应经济下降(见表4)。2020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结束,与当前的经融危机风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七、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及其预测方法
最新资料表明,2004年12月26日印尼9.1级地震和海啸之后,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1947-1976年和2000-2013年分别发生了7次和6次,而在拉马德雷暖位相的1977-1999年没有发生;流感世界大流行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1890-1924年、1947-1976年和2000-2013年分别发生了3次、3次和1次,而暖位相没有发生。自然灾害是经济危机的晴雨表,经济危机是自然灾害在社会生活中的应激反应,它们有共同的发生规律,可以称为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根据这一周期,我们成功地预测了2009年世界甲型流感爆发,2004-2018年全球8.5级以上特大地震活跃期,2000-2030年的严重低温冻害,2014-2015年最热年新纪录。
本次的经济危机正在形成之中。
狗已为您找到约49,284条相关结果
相关推荐:
人人都是经济... - weixin.qq.com - 2020-03-1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0003.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