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球新冠疫情进入稳定期?卫组织27日再次发出警告
新浪财经APP
2020年04月29日 04:15 环球时报
全球新冠疫情进入稳定期?
本报特约记者 魏云峰 本报记者 李司坤 邢晓婧
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实时统计数据,截至28日24时,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超过306万。从4月3日全球确诊患者首次超过100万,到4月15日超过200万,再到4月27日超过300万,疫情传播势头不减,都仅用了12天。即便如此,部分发达国家仍坚持认为已拉平增长曲线,疫情进入平稳阶段,因此准备部分“解封”。世卫组织27日对此再次发出警告。
新冠肺炎大流行远未结束
近日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等疫情严重的部分欧洲国家每日新增病例数呈现相对稳定减少趋势。西班牙政府表示,本国疫情峰值已过,疫情蔓延正处于曲线下降阶段,从26日开始,14岁以下儿童可以在成年人陪同下到户外散步,这是西班牙首次放宽有关措施。瑞士从27日起允许理发店、花店、建材市场等营业,医院开始接诊。奥地利总理库尔茨27日也表示将力争恢复更多“常态”,同时将感染人数控制在低位。
当前疫情最严重的美国,每日新增确诊人数也从24日的3.6万稳定下降到27日的2.2万。受此鼓舞,美国多州相继宣布经济活动重启,超过10个州已经宣布各自的“有限制”商业重启计划。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27日对此表示,尽管某些富裕国家的新增病例数或死亡人数持平或下降,但“新冠肺炎大流行远未结束”。世卫组织对非洲、东欧、拉丁美洲等地区表示担心,许多国家检测能力不够,数据被低估。
事实上,“检测数据不足可能导致对抗疫局势出现误判”的担忧并非仅限于发展中国家。日本医疗管理研究所理事长上昌广27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称,包括他在内的许多专家都不掌握日本疫情的真实情况,考虑到日本核酸检测总量有所减少,难以判断东京确诊患者的数量是“真的少了”还是“看起来少了”。美国《华盛顿邮报》27日称,通过对“超额死亡数”的分析,耶鲁大学的专家认为全美新冠病死实际数字或远高于此前报告的数字,原因仍是“美国病毒检测不足”。
拉平的疫情曲线该怎么看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西方常用的一句话是“拉平疫情曲线”。欧美国家纷纷准备“解封”的理由也是本国“疫情曲线已经拉平”,发展进入平稳阶段。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培玉2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各国情况不同,不能简单地根据“疫情曲线已经拉平”就仓促复工。他表示,中国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把疫情尽量控制在武汉一个城市,而很多国家没有这么严格的控制,疫情扩散到全国。因此虽然看起来中国和这些国家都已控制住疫情,但区别在于控制速度的“快”与“慢”,病例数下降的“迅速”和“缓慢”。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欧美国家是在高位上拉平的疫情曲线。对这些国家来说,拉平曲线更类似出现“拐点”,但“拐点”只意味着增速不继续往上涨,每天仍有大量新增感染者,距离抗疫胜利的黎明还有很长的距离。
因此王培玉建议,这些国家要复工,还是应该学习中国进行比较严格的核酸检测。此外,每天的症状监测、体温监测也应该持续,以防止第二波疫情再度暴发。因为还有零散的、没有发现的患者以及无症状感染者,只要一个人没防住,就会传染一大片。
他同时提醒说,我们现在主要看到的是北半球的富裕国家,但还不能说全球进入疫情平稳期。包括印度、非洲以及南美的部分国家疫情才刚开始,今后会不会也是稳中下降还不好说。
俄罗斯卫星网28日称,西班牙流行病学家、米格尔∙埃尔南德斯大学教授伊尔德丰索∙埃尔南德斯-阿瓜多表示,下一次新冠疫情暴发的时间和强度现在很难预测,但应做好最坏的打算。他认为,一旦新一轮新冠病毒疫情与流感病毒疫情同时发生,将是对各国卫生系统的严峻考验。
气温对疫情影响有多大?
随着北半球接近夏季,气温对疫情发展的影响也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的重点。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副教授汤姆·科特辛博斯认为,新冠疫情很快蔓延至世界各地,包括北半球和南半球。这表明要么新冠病毒传播不依赖于温度,要么这种依赖性并不重要。王培玉表示,通常温度上升后,病毒在环境中生存的时间缩短,被破坏的速度也会加快,相对来说对控制疫情是有好处的。但不一定每种病毒都符合这个一般规律,尤其是现在我们看到新加坡和部分南美热带国家的疫情照样非常严重,所以现在还不能下结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28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全球疫情拐点要看国外疫情发展的形势,关键是要看美国的情况。他预测,今年5月底或许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气温上升对病毒传播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新冠病毒还没有发生重大变异。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27日表示,世卫组织正在查看病毒的变化,确定病毒是否已变异,以及其传染性或感染人的能力或引起严重疾病的能力是否有变化。到目前为止,新冠病毒仍相对稳定,有一些预期中RNA病毒会有的变化,但都在预期范围内。“不同国家发现的病毒,在传播能力或引起严重疾病的能力方面并没有差异”。▲
责任编辑:李昂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