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迟到的规律(2):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发生在地震周期表中

已有 2216 次阅读 2019-3-30 13:3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潮汐组合, 地震高潮, 地震周期表, 实践检验

迟到的规律(2):2011311日本9级地震发生在地震周期表中

                               杨学祥

 

关键提示:

 

地震不能预测的铁律正在松动,美国和日本一直在做概率预报,不能准确预测的结论比较科学。全球对厄尔尼诺的预测也是概率预报。我们的研究与实践有了新进展:6级以上地震分布,受地球潮汐形变激发,具有潮汐波动周期,时间范围可以事前通过天文条件预知,但无法确定地点和震级。这对临震地区的地震预报有重要意义。

20191-3月的科学实验表明,潮汐组合抓住了强震活动的脉搏。这是潮汐激发地震的铁证和实践检验。有人否定强潮汐与地震相关的统计结果是孤立片面的,强弱潮汐都会激发地震,关键的问题是潮汐产生的地壳潮汐形变导致的地球扁率变化,周期性地引发高纬度圈和低纬度圈反向张裂和压缩,配合、增强和激发同方向地下应力,形成强震的潮汐波动特征,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潮汐变化周期就是相应的旁证(见参考文献8)。

6级以上地震基本发生在潮汐组合之内,由相同颜色的文字相对应。

329千岛群岛6级地震应约而来,再次验证潮汐预警的准确性:6级以上地震基本发生在潮汐组合之内,由相同颜色相同字形文字相对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0261.html 

潮汐具有13.6天的周期变化,20191-3月全球6级以上地震也具有13.6天的周期变化,形成不同类型的潮汐组合,持续时间约7天,也就是所谓的双周循环,天气变化也具有双周循环。地震发生的范围为潮汐组合的4天之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51741.html

 

关注地震周期表

 

20113月潮汐组合:倒春寒可能性很大

已有 5320 次阅读 2011-2-20 11:38 | 

                    20113月潮汐组合:倒春寒可能性很大

                                 杨学祥

 

20111-5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3月是第三个强潮汐月,倒春寒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严防强寒流的爆发。

 

潮汐组合A201135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同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7度,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两者最强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6日为月亮远地潮,比近地潮减弱35%

 

潮汐组合B2011313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82247度,同日为日月小潮(上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幅度变大,强度相对变弱。

 

补充观测数据:20113111346,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命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在距震中不远的沿岸地区,巨大的海浪卷走汽车并摧毁了房屋。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下午246分,随后出现多次余震。

 

潮汐组合C319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8度,20日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21日为春分,日、地、月在赤道面成一线排列,四种天文奇点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326为日月小潮(下弦),2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3.71727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弱,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大。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减少,变化幅度增大,容易激发突发事件,倒春寒和沙尘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1478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0505.html

上一篇:迟到的规律: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发生在地震周期表中
下一篇:迟到的规律(3):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发生在地震周期表中
收藏 IP: 221.9.99.*| 热度|

4 李雄 钟炳 周少祥 晏成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0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