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极半岛海冰减少导致秘鲁寒流减弱:2018年1月15日午报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我们在2016年11月17日开始的拉尼娜指数通报的检验结果表明,日食发生在赤道或低纬地区、地球季节性自转变化、南极半岛海冰变化、潮汐组合双周循环、寒潮强弱变化、地震火山活动和飓风台风,对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理论预测基本符合实测数据,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和依据,请相关部门检验和利用。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069.html
潮汐组合影响海温变化的理论计算得到实践证实。
潮汐组合类型转换具有13.6天周期,即双周循环,这在图1-2中都有明显的表现。除此之外,两周之内厄尔尼诺指数往往出现两个峰值和两个谷值,即次一级的7天周期。这一周期在气温变化中也有明显的表现(见图)。
潮汐不仅有13.6天周期,而且存在7.1天和9.1天周期。1921年杜德生对月亮和太阳引潮力位进行了严格的调和级数展开,在展开中约有90项长周期成分。其中振幅超过这90项长周期振幅之和的0.5%的共有20个,在这20个中就有9天项和7天项(见图1)。
https://www.tropicaltidbits.com/analysis/ocean/nino34.png
2月 南极海冰面积进入极小值,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719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771.html
2月 南极海冰面积进入极小值,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图3 2018年1月11日海温矩平异常:南极半岛海冰减少导致秘鲁寒流减弱
在北半球,由于大陆的阻隔,北太平洋与北极处于半封闭状态,海洋寒流由北极进入太平洋要通过狭窄的白令海峡,流入量受到限制。印度洋北部是欧亚大陆。因此,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北部完全在海洋暖流的控制之下。与此相反,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对南极而言是完全开放的,特别是南半球环南极大陆强烈的海洋西风漂流,在经过南美洲的德雷克海峡时严重受阻,部分寒流沿南美洲西海岸北上,加强了秘鲁寒流,其规模远大于非洲西海岸的本格拉寒流,形成太平洋北暖南冷、西暖东冷的格局。南半球西风飘流是海洋寒流,北半球西风飘流是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这个重大差别是由陆海分布差异造成的。
西澳大利亚寒流是南半球最弱的海洋寒流,因为太平洋南赤道暖流能够通过阿拉弗拉海进入印度洋,加强印度洋南赤道暖流,减弱西澳大利亚寒流,形成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高温低压区,与东南太平洋由秘鲁寒流形成的低温高压区组成一个沃克环流。
赤道附近太平洋上,东部海域海水较冷(寒流影响),使海水上空的气温偏低,气流下沉(近海面形成高压),而东部海域的海水的温度较高(暖流影响),空气受其影响气温偏高,气流上升,近海面形成低压,所以在近海面就形成从高压向低压的风,上空气流方向相反,就形成了环流,这就是沃克环流,它是纬向环流。
纬向的沃克环流和径向的哈得来环流组合,构成南太平洋的内部循环,其路径是:太平洋的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南中纬度的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事实上,印度洋和大西洋都有类似的环流和现象,由于热能相对较少,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也就不明显。
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在北半球是相互封闭的;在南半球是相互连通的,南半球西风漂流带和环南极大陆海流是三大洋热能交换的渠道,构成太平洋的外循环。太平洋有广阔的赤道海域,由此获得的热能通过外循环向外传输。
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大小控制了太平洋的内循环和外循环,控制了太平洋热能的热输出。检测德雷克海峡海冰变化可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前兆:南太平洋外循环加快内循环减慢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外循环减慢内循环加快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
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是北太平洋积累的热能向南太平洋输送的结果,潮汐南北震荡加快了南北太平洋的热能输送。
图4. 全球气候的三个海冰启动开关示意图
Fig.4 Sketch map of three sea-ices switches for global climat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9056.html
拉尼娜是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
实际上,每年4月9日-7月28日及11月18日-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1月25日-4月7日及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2月南极海冰面积最小值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2月15日日食在极区,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如果2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小值异常减少(图3中白色部分),拉尼娜形成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夭折的可能性就会增大。目前拉尼娜实力仍很强大,拉尼娜能否形成进入关键时期。
美国和加拿大元旦极寒加快拉尼娜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2629.html
2018年1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已有 1424 次阅读 2017-8-14 10:26
2018年1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8年1-2月、6-9月、12月为强潮汐时期,2018年3-5月、10-11月为弱潮汐时期。2018年1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一个月,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实际上,每年4月9日-7月28日及11月18日-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1月25日-4月7日及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46, 47]。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每年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A:1月2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0.0323度,1月2日为月亮近地潮,1月2日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潮汐组合B:1月8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3度,1月9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C:1月16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0.0257度, 1月15日为月亮远地潮,1月17日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D:1月23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1度,1月25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E: 1月29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0.0143度, 1月30日为月亮近地潮,1月31日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高潮,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1022.html
寒潮黄色预警发布 东北地区黄淮局地降温可达8℃
2018-1-10 19:19: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10日电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中央气象台1月10日18时继续发布寒潮黄色预警。
受补充冷空气影响,10日夜间至11日,中国东部地区仍有4~5级偏北风,东部和南部海区有7~8级、阵风9~10级的大风;东北地区、黄淮等地气温将下降4~6℃,局地降温可达8℃。
12日至13日,北方和南方地区气温将先后开始回升。但10日至13日,黄河以南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将比常年同期持续偏低3~5℃,局地偏低6~8℃;最低气温0℃线位于江南南部,江南中北部最低气温-2~-6℃,河南东部和南部、安徽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低气温-10~-12℃,局地低于-14℃并接近历史同期极值;14~15日,上述地区气温将逐渐回升至正常水平。
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防御指南:人员要注意添衣保暖;在生产上做好对大风降温天气的防御准备;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大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 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通知户外作业人员注意安全;留意有关媒体报道大风降温的最新信息,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交通、公安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做好道路结冰应对准备工作。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society/20180110/u7ai7332865.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