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三角多地低温刷新入冬纪录:2016-2020年将发生严重低温冻害
杨学祥
长三角开启“天寒地冻”模式多地低温刷新入冬纪录
2018-01-09 12: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南京1月9日电 (杨颜慈)1月9日,中国迎来“数九寒冬”中最为寒冷的“三九天”。伴随一波冷空气强势抵达长三角,多城最低气温刷新入冬以来极值,开启“天寒地冻”模式。
在江浙沪地区,因上一轮雨雪渐止,“冰雪世界”逐渐消融,也使得低温冰冻天气持续。
9日清晨,南京上空阳光高照,“晴冷模式”让不少早起的市民裹上“御寒神器”。尽管未见明显雨雪,气温陡降仍让不少市民感叹“冷过暴雪天”。
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吴海英表示,与上周的雨雪天气不同,本次因北方强冷空气强势“南入”,江苏多地气温下降不断刷新入冬纪录,大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能达到7至9℃。
吴海英称,对于长三角不少地区来说,本轮降温因冷空气叠加前期积雪,雪融化吸热,导致室外和体感温度更低。
预报称,当日起,江苏大部分地区将创下入冬后气温新低。然而,这才只是开始。
1月11日到12日,随着又一轮补充冷空气南下,低温将持续。江苏西北部低温将跌破-10到-12℃,东南部地区-3到-4℃,其他地区-6到-9℃。
同样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也因受到强冷空气影响,两日前发布了今年首个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在浙江杭州,8日主城飘起稀稀落落的雪花,尽管未成积雪,但气温将持续下降。气象部门预计,浙江将出现5天左右低温冰冻天气,日平均气温降幅可达5至7℃。
“未见冰雪琉璃,只听寒风呼啸”成为此轮长三角降温显著特点。因低温冰冻天气伴随大风而来,沿海海面还将出现8级至10级偏北风,多地气象部门已提醒渔民适时回港避风。
气象部门称,本轮低温寒冷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今年的“三九”将是切切实实的“冰冻”模式。
https://www.sohu.com/a/215528548_123753
美国极端天气提醒气候变化影响
自去年入冬以来,美国已经数次出现低温天气。2017年12月初,佛罗里达就出现了罕见低温,当地民众不得不穿上羽绒服,有网友称,这对处于“阳光地带”的佛罗里达州已经是罕见了,而这次寒潮来袭,出现结冰,其威力可见一斑。
关于这次寒潮天气的原因,气象学家称,东北部地区出现“中纬度低压”,形成一个巨大的空气涡旋,最大风速堪与飓风相比,大风将高纬度寒冷空气卷到低纬度地区,带来大雪和低温天气。
此次寒潮天气威力大、持续时间长。《华盛顿邮报》将这次寒潮描述为“冬季飓风”,大风形成“炸弹气旋”,带来北极冰寒空气的“极地涡旋”,所幸气旋和涡旋的中心地带都在大西洋上,否则美国东海岸将迎来更加寒冷的天气。
事实上,极端低温天气不仅仅出现在美国,美国的北部邻国加拿大同样出现寒潮天气,就连英国、爱尔兰等地也出现低温天气。
(原标题:美国多地遭遇罕见寒潮)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http://news.163.com/18/0104/04/D79EEHP200018AOP.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808.html
精准预测:2016-2020年将发生严重低温冻害
我们在2016年4月25日指出,2016-2017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给全球带来严重的低温冻害。
目前,太阳正处在第24活动周的高峰年,其活动理应处于最活跃的时期。然而,太阳活动强度明显不及上一个活动周,甚至出现太阳表面连黑子都没有了这种罕见现象。这个太阳活动高峰年百年来最弱。有科学家指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太阳将沉入超长的最低活动期。目前科学界仍然在探讨太阳黑子周期是如何影响全球气温的。有人认为地球将进入所谓的小冰河期,有人称会在2020年之前,有人则称会更早。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11和22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200年。近20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6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1)。
表1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 时间(年) | 坏天 时代 | 潮汐极大年时间 | 火山活跃时间 | 全球 气温 |
欧特 | 1040-1080 | 1010-1110 | 1062 | ?? | 低温 |
沃尔夫 | 1280-1350 | 1165-1360 | 1264 | 1275-1300 | 小冰期 |
史玻勒
| 1450-1550
| 1420-1525
| 1425
| 1440-1460 1470-1490 | 小冰期
|
蒙德 | 1640-1720 | 1600-1725 | 1629 | 1640-1680 | 小冰期 |
道尔顿 | 1790-1830 | 1790-1915 | 1770 | 1810-1820 | 小冰期 |
21世纪 | 2007-?? | 1997-?? | 1974 | 1980-?? | 次小冰期? |
多因素叠加是小冰期发生的根本原因。导致15-17世纪小冰期和2020年“次小冰期”出现的原因有五:
其一、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目前处于200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其二、处于全球强震频发时期
2002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范围内的Ms 8.5级和大于Ms 8.5级的海震。郭增建等人指出,9级和9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7]。
20世纪4场最强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1952年堪察加地震,1957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地震,1960年智利地震,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地震,与50-70年代低温期相对应。
其三、处于全球火山活动频繁时期
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因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火山喷发物到达平流层后,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到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漂浮1~3年,使太阳直接辐射减弱,造成大气降温[1]。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火山喷发导致了“小冰期”的到来。研究报告称,1275年到1300年之间,热带地区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喷发出来的大量硫酸盐颗粒进入大气层上空反射了太阳辐射,使地球气温降低;1430年到1450年,也发生了一轮大规模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一样,火山喷发与气候冷暖变化导致的冰盖消长有关(见表2)。
其四、地球轨道周期
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60年振动相一致。在20世纪初的低温期和60~70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1901和196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94(相当于日地距离的0.6%)和57万公里;在30-40年代和80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1940和2000年)分别缩短了76和44万公里。2000-202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2020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
韩延本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起自19世纪中期的全球及南北半球的温度异常变化资料,得到它们存在约60年的准周期性波动的初步结果。该周期是它们的中周期波动的主要周期分量之一,它对调制温度的总体变化趋势可起到重要作用。分析表明,该周期分量是时变的,周期长度在19世纪略超过60年,之后缓慢变短,到20世纪后期月在55年至60年间。所谓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似乎并未有打乱这一周其分量的存在。
其五、处于强潮汐活动时期
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54-56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50-70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我们的结论:地球的气候变化不仅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而且与潮汐强度、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2004-2012年全球已发生Ms 8.5级以上强震6次,与1998年以来变暖减缓相对应。地震火山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潮汐变化还有约200年周期和50-70年周期,对应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200年周期和拉马德雷50-70年周期。目前处于2007年以来发生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对应超前的1974年潮汐高潮和20世纪50-70年代的低温期。根据以往记录,这个过程还将持续30年以上。这次变冷过程被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迅速变暖所打断,198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是自然因素,温室效应包含人为因素。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本周期内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见表1)。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
此外,潮汐变化还有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18.6年周期,与气候变化18.6年周期对应。
早在2008年和2014年我们就指出,1998年最热年记录与1995-1997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关,此后16年气候变暖间断的原因之一是2005-2007年的最大值时期(见:杨冬红等,2008),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变暖增强,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冷到高潮。气候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变化都表明,气候变冷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
2014年和2015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3028.html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
杨冬红, 杨学祥.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杨学祥. 流感和强震爆发的预测. 百科知识. 2005, (24): 13-14.
杨学祥, 给"全球变暖说"泼点冷水。世界环境。 2007, (2):60-63.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