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消费刺激生产”造成了今日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元凶过度消费

已有 3157 次阅读 2017-12-17 18:4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经济危机, 过度消费, 过度生产, 消费刺激生产


 关键提示: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人为拉动无法改变其发展方向。过度拉动如拔苗助长,其效果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加剧经济危机的程度和危害。过度消费刺激过度生产,是更大危机的元凶,是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动力。


南怀瑾老师:“消费刺激生产”造成了今日全世界的经济危机


南师说:

【怀师箴言】自从“消费刺激生产”理论出来以后,产生了今天工商业的过分行为;金融的各种现象,对于物质的浪费、环境的污染都是不可控制的……各行各业都在千方百计引诱别人消费,将生存生活的理念彻底引到奢侈消费的方向,使大众感到生活代价很高,活得很累,烦恼很重,全世界都被催眠了。

“富”不限于财物的富有,道德学问的修养是无形、无价的财富。所以“诚不以富,亦祗以异。”等于说,虽不是有形的富有,其实是真正的富有。因为你拥有崇高的人格修养和自己内心的安详,这正是极富有的大业。不过,不同于财物的富有而已。……

儒家思想,始终教人过俭朴的生活,走其实无华的路子。大家如此,社会就安定,盗窃也少了。……今日全世界经济危机,就是受凯因斯“消费刺激生产”理论所害的,前面也提到过这点,大家不肯节俭,尽量消费所致。昨天还对一个美国学生谈起,现在美国一般人几乎永远是穷的,因为什么都是分期付款,而生活永远也在分期付款中渡过。这就想起孔子的话,“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现在全世界的“欲望”,风气都趋向这方面,所以大家就都想尽方法来占有,来获取。得不到了,只好去窃。

——《论语别裁》

图为 南怀瑾先生手札

告诉你一个重大的问题,你们现在做的工作,这是现在的东西方文化特点,都在讲经济发展。我都在笑。这个里头,从十六世纪以后,东西方文化有两个重大不同。中国文化思想认为,解决贫富差距,安定社会,要用好的文化政治来解决经济问题。西方文化,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直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到凯恩斯的消费刺激生产,都是认为要用经济来解决政治、文化问题。这两个不是矛盾哦,是两个方法。

现在东西方文化的结合,造成今天全世界的人类(不止中国人),只向钱看。而且都在凯恩斯的思想之下,消费刺激生产。……

现在全世界的金融、经济的观念都受凯恩斯“消费刺激生产”理论的影响。过去的西方包括欧美与中国的文化,是以勤劳节省理念为主。自从“消费刺激生产”理论出来以后,产生了今天工商业的过分行为;金融的各种现象,对于物质的浪费、环境的污染都是不可控制的,没有办法阻止的。当然,最好的消费刺激生产就是世界大战,战争的消费是最厉害的!现在全世界都是商业战争。为什么说是商业战争?好听一点是争取市场,不好听讲是争取工商业的战场。而且在这个理论影响下,各行各业都在千方百计引诱别人消费,将生存生活的理念彻底引到奢侈消费的方向,使大众感到生活代价很高,活得很累,烦恼很重,全世界都被催眠了。……

所有西方的固有文化推翻了,宗教、哲学等等都站不住了。东方国家的固有文化也推翻了。这个世界的演变,要如何重新再把文化建立起来?这就是我们大家知识分子的责任,这个不是金钱能买得来的。所以我们现在活着的生命价值、意义是要向这一方面去努力。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经济、财经,包括金融、银行,自己要研究研究,建立自己的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被人家牵着鼻子走。我是乱讲的啊,不过讲课的时候放言高论,提醒大家要注意这个。我们这个时代走到大河中间了,中外文化也走到大河中间了。……问题我们自己怎么准备好,不要“中河失船”。万一船漏了,这个时候有一个什么办法,能够救起来这个时代,救起来自己国家民族的政治,政治包含了经济、文化在内,是很重要的。

——《漫谈中国文化》

——以上篇幅,皆选自《南怀瑾选集》,篇幅有限,恐难尽意,欲辨玄旨,请阅原书。

@编辑| 南师国学堂

http://www.sohu.com/a/203971301_355923


雾霾常态化:与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有关

已有 1411 次阅读 2015-1-13 06:3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雾霾 过度生产 过度消费 过度排放 经济转型   推荐到群组  

雾霾常态化:与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有关
       杨学祥

  去年12月以来,严重的雾霾影响了全国近三分之一国土的空气质量,上海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PM2.5大于500的持续雾霾天。有关专家综合各方资料提醒,积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快速增长,中国或将进入与雾霾相伴的一个相对长的周期。

  2014年9月29日我对旅游业提出了警告:旅游是现代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相对平静的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得到22年的稳定增长。但是,在灾害多发的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低温冻害、飓风台风、病毒疫情接连发生,重创了全球的旅游业。旅游业面临极端自然灾害的风险,不安全因素将重创旅游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795.html

 商业竞争导致的压低运营成本使忽视安全风险成为必然,中国的旅游业也面临同样的处境:旅游点节假日人满为患,相关部门片面争取旅游人数而忽视相关的风险预警和管理。如果在人流密度超常风险增大时及时疏通人流,踩踏事件本可以避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5519.html

  本来,假日经济就是带险运行。上海已举办20年豫园民俗灯会今年取消,表明上海已经对假日经济做出理智的反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7973.html

  长假旅游已经人满为患,大型活动更增大了安全风险。不仅如此,超豪华场景和超密度人流也带来交通拥堵、环境质量降低、能源浪费和过量温室气体排放。北京和上海等地的雾霾天气逐年增多就是证据。

 中国雾霾的逐年加重与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有关。

 安全因素、雾霾和环境污染将迫使中国消费进入正常轨道,市场经济要遵从价值规律,过度依赖人为拉动将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

 上海踩踏事件仅仅是一个危险信号。

 自然灾害频发高发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风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829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8939.html

美国经济将面临重大危机:依靠消费拉动经济的后果

已有 1177 次阅读 2016-5-20 13:4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金融危机 拉动消费 周期规律 过度消费    推荐到群组  

美国经济将面临重大危机:依靠消费拉动经济的后果

                                 杨学祥


 2016-05-20 11:15:59中国网报道,从70年代起,美国经济就一直依靠消费拉动,服务业飞速发展,但整个社会经济却没有生产基础。陕西天成秦安有色金属经营有限公司(简称“天成秦安”)获悉,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表示,美国生产力长期没有提升是美国经济的祸根。美联储的救市货币政策更加重了这种现象。

  回顾过去15年,美国经济发展中金融业似乎是贡献最大的,但天成秦安认为对于已经多元化模式的美国经济而言,这并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因为对美国来说这种以金融为基础的经济其实都是泡沫。

 2000年至2015年,美国实际人均GDP增长仅为0.3%,尤其是2008年至2015年时段,人均GDP增长是-0.5%。天成秦安认为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现在美联储不断超发货币根本没有任何经济基础。美联储超发货币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下降。这种情况长期持续的话,美国经济将被彻底透支,货币将变成废纸。

天成秦安认为,如果美国因此而为了寻求资产保值或增值,那么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变为投机者。鼓励超前消费而不生产的模式将摧毁美国。

http://www.sz-qb.com/jj/2016/05_20/7497.html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风暴

美国《侨报》2008102日发表社论文章说,此次金融风暴说明,过度超前消费的美国模式难以为继。在此次金融动荡中,美国华人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小,就是中国人抱持传统的“量入为出”观念,可以说,中国式谨慎理财作风再次显现价值。

对那些鼓吹美国财富神话,极力否定中国文化传统的人,这篇文章堪称经典之作,值得一读。

我在922日指出,次债危机的本质是,美国人花未来的钱购买房产,超过了其偿还能力,导致次贷银行面临破产、相关银行危机四伏的金融风暴。

一个人未来可以挣到的钱是一个不确定的数字,如果这种钱可以随便花,那么,世界上就不会再存在穷人。

资本的金融市场是一架可以买空卖空的魔术机器,近几年重返资本市场的中国社会一直在宣传这一神话:

在中国,一位退休的老太太高兴地说:我终于有钱可以买房了;在美国,一位退休的老太太高兴地说:我终于还清30年前买房的贷款了。神话的提示:美国老太太比中国老太太提前30年住进了自己的房子。美国金融界的贷款制度太有诱惑力了——投资者赚钱,银行得利息,贷款者得住房,三全其美!可是好景不长,美国人花未来的钱过了头,买房贷款者不能及时还贷,次贷银行面临破产,金融风暴突袭全球。事实告诉我们,未来的钱并不好花,借鸡生蛋可能是鸡飞蛋打。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花未来的钱,并不是全球的人都能花未来的钱。以未来的钱做赌注,只会周期性的引发金融危机。股市是这样,楼市也是这样!

中国应该从美国次贷危机中汲取教训,而不是匆匆忙忙去步美国的后尘,甚至去为美国次贷危机买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1364.html


放弃刺激拉动增长的幻想: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将带来更大灾难

201659股市大跌,沪指收跌近3%,失守2900点,两市逾百股跌停,有人把这和当天《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文章《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联系一起。

  在这篇文章中,神秘的“权威人士”再度现身,就当前经济形势以及今后一段时间的走势及政策导向作出了相当全面的剖析、展望和解释。

  这已是过去一年里“权威人士”第三次通过党报向社会其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及其应对思路了,前两次分别出现在去年525日的《五问中国经济》和今年14日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篇文章中。三篇文章都采取了回答问题的形式,都是在社会各界对当时经济形势的看法分歧严重时见诸报端,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也一脉相承。

  这显然说明,“权威人士”表达的是最高决策层的思想意图,试图用它来引导当下的市场预期,影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在昨天的文章中,权威人士回答了5个主要问题:经济形势怎么看?供给侧改革怎么推?预期管理怎么办?经济风险怎么防?这里不能详尽展开复述,但我认为,对关心经济运行的市场中人来说,“权威人士”的要点可以大致归结为相互关联的以下几点——

  第一,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权威人士用再明确不过的指出: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而且可能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也就是说,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迎接经济长期位于6%-7%(甚至更低)的中等增长水平。

  第二,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因为并不追求U型或V型反弹,因而再一次断然拒绝了走强刺激的传统路子,告诫各级政府和市场各界放弃政府会通过高强度的财政货币宽松政策来促进经济重回增长的幻想。

第三,针对近期波动异常并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各市场,“我们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这意味着,除非出现非常情况,政府不会再出台救市和托市政策。

http://news.sina.com.cn/pl/2016-05-10/doc-ifxryhhh1840922.shtml?cre=newspagepc&mod=f&loc=1&r=9&doct=0&rfunc=33

我在2015113指出,长假旅游已经人满为患,大型活动更增大了安全风险。不仅如此,超豪华场景和超密度人流也带来交通拥堵、环境质量降低、能源浪费和过量温室气体排放。北京和上海等地的雾霾天气逐年增多就是证据。

中国雾霾的逐年加重与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有关。

安全因素、雾霾和环境污染将迫使中国消费进入正常轨道,市场经济要遵从价值规律,过度依赖人为拉动将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

上海踩踏事件仅仅是一个危险信号。

自然灾害频发高发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风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829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8939.html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人为拉动无法改变其发展方向。过度拉动如拔苗助长,其效果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加剧经济危机的程度和危害。

参考文献

1  作者:yresfdgq143。美国《侨报》:金融危机印证中国传统价值。时间: 2008-10-0310:22:29 来源:中国新闻网。http://post.news.tom.com/D8000AAF47.html

2  杨学祥. 金融风暴和股市风险:有多少人在花未来的钱?发表于2008-9-22 5:52:32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88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857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0167.html

上一篇:“拉尼娜”现象影响较大 比去年同期低3.6℃初步判断今冬是冷冬
下一篇:12月17日拉尼娜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17年12月18日早报
收藏 IP: 221.9.6.*| 热度|

2 杨文祥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