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同坐在火山口上的国家:核弹不过是导火索

已有 2196 次阅读 2017-5-4 16:2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气候变暖, 长白山火山, 大规模喷发时期, 半岛无核化

同坐在火山口上的国家:核弹不过是导火索

                                杨学祥

近期研究表明,1820年小冰期结束以后,全球进入异常变暖时期,伴随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卸载的大陆地壳和加载的大洋地壳将发生陆升海降的地壳均衡运动,引发新一轮全球规模的地震火山活动活跃期的到来。

查看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可以看到,长白山刚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历史上,长白山多次喷发过。公元1199-1200年的大喷发被认为是全球近2000年来最大的火山喷发事件之一,当时喷出的火山灰甚至降落远至日本海及日本北部。

正是那次喷发后,火山口的塌陷和汇聚形成了天池如今的规模。

自那以后,长白山火山又1597年、1668年和1702年分别有过三次间歇的小规模喷发,最近一次喷发则发生在1903年。

到目前,长白山火山已平静度过了100多年。

那朝鲜核试验与长白山火山喷发有什么联系?通常的观点是,核试验引发地震,地震可能诱发火山喷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52831.html

http://news.ifeng.com/a/20170503/51041133_0.shtml

根据许靖华划分的小冰期周期:现代气候最适期A:公元1820年以后;小冰期B:公元1280-1820年;小气候最适期C(中古):公元600-1280;小冰期D(公元初期):公元前60-公元600年(强潮汐在公元前53年);小气候最适期E(希腊罗马时代):公元前700-60年;小冰期F(荷马时代):公元前1275-700年;小气候最适期G(上朝):公元前1800-1250年;小冰期H(文明衰落):公元前2200-1800年;小气候最适期I(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2900-2200年;小冰期J(雪中人时期):公元前3400-2900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8404.html

1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修改)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

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1038-1227

1115-1234

变冷

变暖

1010-1110

1062

沃尔夫

1280-1350

1279-1368

1368-

小冰期

变暖

1165-1360

1264

史玻勒

1450-1550

-1644

小冰期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1644-

小冰期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1911

小冰期

1790-1915

1770

21世纪

2007-

次小冰期?

1996-

197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5542.html

公元1199-1200年的大喷发被认为是全球近2000年来最大的火山喷发事件之一,当时喷出的火山灰甚至降落远至日本海及日本北部。它对应小气候最适期C(中古):公元600-1280年。

自那以后,长白山火山又在1597年、1668年和1702年分别有过三次间歇的小规模喷发,它们对应小冰期时期。

研究结论

历史数据表明,气候变暖对应长白山火山大规模喷发期,气候变冷对应长白山火山小规模喷发时期。

1820年以来小冰期结束,全球变暖导致的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长白山火山大规模喷发时期正在到来。

同坐在火山口上的国家:中、朝、韩因长白山火山而结下难解之缘,核弹不过是导火索。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唯一共赢的选择。

相关报道

日学者称长白山20年内火山爆发韩学者质疑

2012-05-25 02:46:14 来源: 环球时报-环球网(北京) 举报

25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据韩联社23日报道,日本东北大学名誉教授谷口宏充近日发表研究成果,称受到去年日本大地震影响,未来20年内长白山火山喷发概率为99%,此言论遭到韩国媒体和学者质疑。

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谷口宏充表示,通过对长白山过去1100年间火山喷发的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自10世纪发生火山大喷发后,在14世纪至20世纪之间长白山共发生6次火山喷发,而喷发的时间总是与日本大地震“有很大关系”。因此谷口宏充认为,受20113月日本东部大地震影响,长白山在2019年前发生火山喷发的概率为68%,在2032年前喷发火山的概率为99%

韩国《朝鲜日报》称,韩国有关专家对谷口宏充的研究成果表示怀疑,并认为长白山虽然是一座活火山,地下也确实有岩浆涌动,但预测具体的喷发时间没有科学依据。韩国全北大学教授赵奉坤说,根据日本地震和长白山喷发时间的历史统计预测未来喷发时间,作为科学家来说,这种预测有些牵强附会,是毫无科学依据的主张。韩国釜山大学教授尹成孝也表示,从科学角度看,预测具体时间是很冒险的做法,要慎重看待。韩国地质矿产资源研究院的火山学家李云洙也认为,基于现有不多的观察数据,很难预测火山喷发的具体时间。

韩联社称,谷口宏充23日表示,虽然外界对自己的推测有不同看法,但自己是在“精确事实”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他还称,长白山火山即使在20年内爆发,爆发指数也只是4-5,也就是中型火山爆发。据了解,火山喷发指数由小到大分为08级,每增加一级,破坏力增加10倍。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资料,当火山喷发指数达到5或以上时,便可视为严重。

韩联社称,对于韩国记者提出的“朝鲜如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会否引发长白山火山爆发”,谷口宏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

刘石娟本文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http://news.163.com/12/0525/02/82AN3NK30001121M.html

并非所有的韩国专家都持不同观点,韩国地质专家称,朝鲜日后若再次进行核试验引发的地震将会促使长白山的火山爆发。

各国科学家警告:长白山火山可能会爆发

来源:中山日报 2016-04-23 7768 A8版 发布日期:2016423

 来自英、美及朝鲜的科学家警告,长白山底下蕴藏一个巨大熔岩库,面积超过两个首尔市,加上长白山的表面温度近年有显著上升,种种迹象显示,长白山可能会有火山爆发危机。

  这些地震学家,近日在国际科学期刊发表调查报告,发现位于中国及朝鲜边界的长白山可能有爆发危机。这批科学家在2011年开始,于长白山的火山口放置6个地震仪,发现在长白山以东底下约20公里,有一个巨大的熔岩库,面积超过两个韩国首都首尔市,约有510公里深。

调查报告中指出,熔岩的存在代表长白山地底下的温度及压力正逐步上升,随时有喷发危机。中国火山监测台网中心亦发现,长白山火山口天池的温度,自1999年以来有明显上升,种种迹象皆显示出长白山可能会有火山爆发危机。

http://www.zsnews.cn/Backup/2016/04/23/2856453.shtml

韩专家:朝鲜核试验或将诱使长白山火山爆发()

2016-02-18 16:52:39 来源: 国际在线(北京)

  韩国地质专家称,朝鲜日后若再次进行核试验引发的地震将会促使长白山的火山爆发。

  韩国延世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洪泰京(音译)日前发布了一个研究结果,称朝鲜如果像冷战时代的美国那样进行类似规模的核试验,地震的冲击波将会促使长白山的岩浆涌出,造成火山喷发。

  洪教授根据朝鲜前三次核试验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前三次核试验诱发的地震(3.9级至4.9级)已对长白山的地表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果朝鲜核试验引发里氏7级的人工地震,将会对长白山产生12万帕斯卡的压强,从而促使火山爆发。地震波使得地下的岩浆急剧压缩后膨胀,同时喷出地表。

  洪教授表示:“过去美苏进行核试验时发生规模7级的地震是常有的事。朝鲜进行核试验的丰溪里试验场离长白山只有116公里,人工地震将成为火山爆发的导火索。美国过去进行核试验曾造成里氏8级的地震。”

韩国专家表示,随着今后对长白山岩浆的情报不断丰富,相信将可以预测火山爆发。目前韩国地质资源研究院正推进与中国科学家的合作,以便共同研究长白山的岩浆情况。

本文来源:国际在线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http://news.163.com/16/0218/16/BG4E17ML00014JB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52948.html

上一篇:印尼锡纳朋火山喷发:关注4月30日至5月3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四川珙县发生4.9级地震:关注5月3-7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5 武夷山 杨文祥 周少祥 钟炳 macbers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