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大寒潮使北京或许要降温20度:关注24-29日潮汐组合

已有 2755 次阅读 2016-11-20 09:00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尼娜, 潮汐组合, 寒潮

大寒潮使北京或许要降温20度:关注24-29日潮汐组合

                           杨学祥,杨冬红

大寒潮比上次预计的还要强!北京或许要降温20

中国气象爱好者预报,华北,华中的降温完全可以和1987寒潮相比,北方下大雪的地方,降温幅度还会比预报更大。尤其是北京,按照官方预报最高气温的降幅几乎达到20度(零上16.5度到零下3度)。到下周三或周四,北京的最低气温可能会跌到甚至跌破-10,超过1987年寒潮低温,打破历史纪录。

东南沿海并不是一次降温。20-24号南下的只是寒潮的东宫,它还在中亚建了一个西宫,在那里藏了巨量冷空气。24号之后,这个冷库里的冷空气将不断分批南下,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的气温还会不断下降,云南也会受影响,最终的低温,可能和198711月寒潮相差无几。

1:寒潮时间表:

20号:寒潮主力渗透至京津冀,带来微小降温

21号,寒潮主力开始大举南下,抵达淮河边,京津冀鲁晋大降温

22号,寒潮主力抵达长江边,长江以北大降温

23号,寒潮主力渗透至华南,广西、广东、福建小降温,江南大降温

24号,寒潮抵达南海,华南大降温

25号,南方气温微弱回升,北方气温大幅回升

26号,补充寒潮南下,北方小降温,南方再次大降温

潮汐组合的预测对比

我们在2016929指出;

潮汐组合C1117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81063度,1121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D1129为日月大潮,1124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 00014度,1128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20169-12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5776.html

我们在1116指出:

11-14日潮汐组合影响,拉尼娜将会增强,进入新的谷值。目前看来,由于冷空气活动不强,拉尼娜增强的增速低于预期。

20161118-123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不利于拉尼娜发展;配合1117-21日潮汐组合,拉尼娜减弱将会成为主要趋势。升温和雾霾将成为主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2039.html

1124-29日潮汐组合影响,降温和拉尼娜增强会非常明显。

本轮潮汐组合将重复1015-17日弱降温(拉尼娜停滞)、21-23日强升温(拉尼娜异常减弱)、28-31日强降温(拉尼娜异常增强)的三部曲。

拉尼娜持续减弱:17-21日潮汐组合将导致拉尼娜指数进入新的峰值。

24-29日寒潮级别冷空气影响全国,拉尼娜进入27.3天循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459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4992.html

天气预报提供了最新证据:我国将遭遇入冬以来最强冷空气,中东部大部地区将出现明显降温、大风、雨雪天气。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20日至24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日平均气温将普遍下降610摄氏度,河南、湖北、湖南、贵州等地的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6摄氏度以上。

http://politics.gmw.cn/2016-11/18/content_23026397.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5761.html

上一篇:研究与预测:2016年恐再破最热一年纪录
下一篇:20日午报:11月18日至1月23日自转加速减弱拉尼娜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