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2+3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j 陈永江西安交大压缩机教研室退休教师一生从事化肥厂用大型压缩机

博文

答复八楼匿名留言

已有 3670 次阅读 2011-4-17 08:17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office, style

博主陈永江答复八楼匿名留言

IP: 119.4.8.*   [8] 匿名   2011-4-16 12:07 。留言如下:

【既然李束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学术造假的范畴,其诈骗行为已经触犯了国家的法律。那你们为什么不去走司法途径,让法律来制裁李束等人?但从你的博客上来看,你们似乎对走司法途径根本就不感兴趣,你们热衷的是贴大字报,以此来揭露李束等人的丑恶,通过强大的社会舆论把李束等人轰死,对吧?
   
我想问一下:你们天天在博客例举李束等人的种种劣迹,那你们把这些材料以书面的形式上报过教育部没有?给当地的检察机关报送过没有?】

 

 

    八楼人,别人不了解“大字报”,是没赶上文革,先生是过来人,也整天当“被无根据陷害”的挡箭牌和反诬的武器?尤其是西安交大的“大字报”,先生没领教?彭康老校长是叛徒黑头头,交大全体党团员是黑爪牙,等等。

文革时期的“大字报”,特点之一,全都是捕风捉影,栽赃陷害,无限上纲上线,但是都是大胆的贴,却绝对不敢拿出任何证据!

特点之二,是“不署名,都使用“战斗队”。都是负责人,都不负责。同你们使用“涡旋压缩机项目组”一样。

特点之三,是三个子: “揪辫子” “扣帽子”“打棍子”。如你们教唆王建华以及三个代言人在两次《南洋大酒店》,以及在上百人的大会上说的“你们六人都有把柄在李连生手中”的揪辫子;“你们是败坏学校的脸皮,败坏国家的脸皮”的扣帽子;以及“你们是害群之马”的打棍子。

以及这种混合物“ 举报人三番五次就我研究团队所研究的项目进行无端指责、挑剔和诽谤,并采用文革式的语言和手法(早在我们的博客发表检举揭发文章之前,匿名就使用啦!)对团队负责人进行人身攻击,其目的就是要败坏学院和学校声誉,搞垮我们的学科、创新团队和国家研究基地(帽子小吗?不小啊!)。  希望有关领导采取有力措施,遏制某些人的缺乏师德的行为为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环境。涡旋压缩机项目组2009316日”

等等漂亮的杀伐,却绝对不敢正面回答举报人举报的问题!

    至于最后“希望有关领导采取有力措施,遏制某些人的缺乏师德的行为为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环境”的命令。

学校当局是一丝不苟的执行,一个月后的当年422日,党委书记就立马“采取有力措施,遏制某些人的缺乏师德的行为为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环境。”去了!

    先生愤愤然、夸大其词的煽动,你们是不是要“死轰李连   生”,这就与事实不符么!

    我们检举揭发束鹏程和李连生造假,目的在于

1)肃清束鹏程李连生在《弘扬正气》大会,前后十几年建立的造假体系,造假风气,造假环境!

2)拔掉《弘扬》造假者耀武扬威的是非颠倒的大旗,

3)摧毁造假者啸聚山林称王称霸的阵地

4)挽救被假冒伪劣的学者流毒毒害的周边年轻人。

5)恢复母校多年建立的优良学风和校风!

   

    至于“走司法途径”,我们没有这种认识和“起诉苦主”的资格!而陕西省几家被欺骗的单位,为什么不起诉,原因很简单。他们第一不是私营企业家(像江苏省无锡市,就不客气了!),第二是犯不着,因为,人家不看佛面看金面,大家都在渭水河伴,企业与高等学府的关系是千丝万缕,为了损失的血汗,与为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你看,应该怎么样?何况,西安交通大学的名声和毕业生分配等等等等!

   先生提到给教育部汇报?那可是让我们疲劳了!不是没有汇报,是没有回声!

         ——

   我们刚刚揭发束鹏程先生领导李连生前往无锡市行骗,有人就沉不住气了。质问:为什么?回答是简单的。

    束鹏程副校长么,不要看他现在受到优惠待遇逍遥法外,实际上我们检举揭发的主要对象,还是这一位副校长大人。他才是母校之所以发生十几年的弄虚作假,学风校风一齐败坏的主根。

    他现在伪装出“他没有罪责似的,” 其实,他自己心里最清楚。所有欺骗全校,欺骗陕西省,欺骗国家的罪魁祸首,就是束鹏程!

    不然,他也不会事事离不开他,处处出现他。而且都是以主审,伯乐,主要推荐人,主要保人,主要帮手,第二起诉人等等等等重要角色出现!

    至于出谋划策,撰写捉刀,也都离不开这为伪君子真小人。

 

     不是不报,时候没到。时候一到,善恶皆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527-434121.html

上一篇:《关于束鵬程师徒在无锡市行骗》
下一篇:《从李束的答疑,看学校为何轻易“上当受骗”》
收藏 IP: 113.138.62.*| 热度|

2 尤明庆 吕喆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