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央行基本完成科学矫正人民币汇率偏差,不存在持续贬值基础

已有 1535 次阅读 2015-8-14 07:26 |个人分类:哲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不存在持续贬值基础

央行基本完成科学矫正人民币汇率偏差,不存在持续贬值基础

 

2015081311:07    来源:人民网-银行频道    手机看新闻

 

今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举行关于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的吹风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张晓慧在会上表示,

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大约累积了3%左右汇率偏差,811日,中间价基础报价完善以来,人民币经过两天的调整,逐渐向市场化水平回归,3%左右的累积贬值压力得到一次性释放,此前偏差校正已经基本完成。

 

张晓慧说,

2005年汇改以来,中间价作为基准汇率对于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汇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段时间以来,中间价与市场汇率偏离的幅度比较大,影响了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和权威性。

根据市场调查和分析师的普遍估计,这种既与国内因素有关,也与国际因素有关的偏差大约累积了3%左右。

这种误差不可能长期持续,继续通过增强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加以调整,以免失衡过度累积。

 

针对媒体关于为什么选择当前这样一个时间窗口来推这项举措的问题,张晓慧解释,

从国内看,应该说这和近日公布的7月份货币信贷数据的意外跳升是有关系的,7月份是普遍货币增长的传统小月,但是今年7月份M26月份跳升了1.5个百分点,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了1.61万亿。

坦白说,市场对公布数据的解读认为这和货币政策、和银行体系为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所采取的一些临时性措施有一定的关系。

一段时间流动性的宽松促进了货币信贷的偏快增长,从而影响了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了一定的贬值压力。

 

从国际来看,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更为坚挺,与美联储将收紧政策的预期有一定关系。

部分预期认为,美联储将在今年年内加息,这导致美元总体走强,欧元和日元趋弱,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大宗商品生产国的货币出现贬值,我国由于货币贸易保持较大顺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相对于全球多种货币表现较强。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测算,2014年以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0.28%9.54%,所以从保持人民币有效汇率相对平稳的角度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有一定的贬值要求。

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都会在人民币市场汇率当中反映出来。

811日,中间价基础报价完善以来,人民币经过两天的调整,逐渐向市场化水平回归,前面所提的3%左右的累积贬值压力得到一次性释放,此前偏差校正应该说已经基本完成,这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必要阶段,使人民币按照更加市场化的规律运行。

 

张晓慧说,从长期看,人民币还是强势货币。

汇率的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的基本面,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属于决定性基本面因素,市场汇率决定因素是市场供求,市场供求是由国际收支项目决定的,观察汇率是否处于均衡需要更多的去关注经常项目,中国的经常项目长期是保持顺差的。

大家知道,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今年前7个月,作为经常项目主体的货物贸易顺差高达3052亿美元,这是决定外汇市场供求的最主要的基本面因素,也是支撑人民币汇率走强的重要基础。

 

中国经济在全球仍然是看好的,今年上半年,虽然形势比较复杂,困难挑战也很多,经济略有下滑,但仍然保持了7%的增速,7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总体上延续了6月份企稳向好的态势,经济运行正在出现积极变化。

同时,我国外汇储备充裕,财政状况良好,金融体系稳健,境外主体在贸易投资和资产配置方面对人民币的需求正在逐步增加。

这些基本面决定了从长期看,人民币仍然是强势货币,可以说当经济中其他因素和困难积累起来的偏差得到校正后,从我国的经常项目状况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现实出发,未来人民币还会进入升值通道。

 

张晓慧补充,因此,各方面要更加关注经常项目的状况,这是未来决定汇率走向的最主要因素。

在最近两天,人民币中间价向市场回归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出现了贬值方向的调整,从而引发了市场关于人民币汇率会不会出现持续贬值的质疑,对此,我的回答是:

从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看,当前不存在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的基础,中央银行有能力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总之,未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会继续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机制当中的决定性作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912922.html

上一篇:关于中国无人机的一些报道
下一篇:天津滨海新区爆炸 市民志愿者协助救援 (1/30)  
收藏 IP: 114.254.4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