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暗物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ntiger 暗物质是连接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纽带,也是低速物理通向高速物理的桥梁,更是跨越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巨大鸿沟的有效工具!

博文

解密暗物质124-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模型自洽性验证- 正反粒子对产生和湮灭

已有 299 次阅读 2024-2-25 21:28 |个人分类:我独醉|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只要能发现暗物质和场物质都是由正反粒子偶极子组成,你就能揭开物理学和天文学重大问题的谜底

 正反粒子对产生和湮灭

正反粒子对的碰撞消失,如果物质湮灭意味着间距为0,那么二者的势能为无穷大;质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36倍,如质量均100%转化为能量,均减掉初始动能和势能,那么正反质子释放能量应为正负电子对释放能量1836倍,但实际上正负电子对、正反质子对的各自结合释放出相同数量级的能量。这表明正负电子对、正反质子对释放能量,结合为能量更低的却更加稳定的场态粒子,释放的能量是电势能转化为电磁能,与核外电子轨道跃迁的电势能转化为电磁能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正电子与原子碰撞俘获电子而形成电子偶素后,瞬间结合后湮灭消失。一种观点认为:正负电子均彻底消失,仅仅产生光子,这需要进一步分析。电子核外跃迁能吸收或放出光子,没有证据表明光子转化为不同带电粒子,或不同带电粒子转化为光子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两束交叉光都不会发生碰撞,表明运动中的光子的体积为零,且无静止质量,光子的物理本质无法合理解释。任何平面相对于体积为零的光子均为高山深涧,光子镜面反射机理需进一步论证。光子以一定角度从玻璃中无法入射到真空,光子全反射机理需进一步论证。不同介质中的光子仅仅在交界面发生速度变化的传播机理需进一步论证。威尔逊云室实验表明单个粒子的运动轨迹不是波动的,完全符合宏观物质的运动规律,单个光子是否能够波动需进一步论证。单个光子振动形式及其产生横波而非纵波的机理需进一步论证。体积与静止质量为0光子不含任何电荷,单个光子传递电磁波的机理需进一步论证。光子内不含有正负电子,光子与正负电子相互转化缺乏物质基础并违反物质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规律。光子为何在真空中只能以光速运动,且不能减速。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真空中什么都没有,空无一物。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并非如此,真空也具有一定的物理结构,也具有物理实在性。

根据实验对真空的认识只能得到这样的结论:真空不空;真空在未受到扰动时没有可观测性;受激发的真空会产生粒子。真空不空,散布着大量的场态粒子。真空不应该具有动力学特性,例如:质量、惯性等,这些特性是空间散布着隐身态的场态粒子所具有的。真空也不应该具有任何基本粒子的性质。例如:有电荷、自旋等性质。这些特性也是真空中所散布的场态粒子所具有的。

很多研究人员将真空中散布的大量场态粒子的各种特性都赋予真空,这就混淆了物质与空间的概念。实际上,真空的各种粒子特性以及动力学特性都是场态粒子或者说暗物质粒子赋予的。

场态粒子由于引力存在而聚集在星系周围,由于斥力存在而散布于整个宇宙空间。

所有的显态粒子都沉浸在场态粒子的海洋中。场态粒子与显态粒子不断相互作用,相互诱导振荡并通过交换虚拟粒子交换能量。

总之,正反粒子对产生和湮灭是可见物质与暗物质的互相转化,并伴随着电势能与电磁能的转化,本质上是显态粒子与场态粒子的互逆过程。量子场论一直认为真空具有粒子特性、动力学特性和温度特性,也一直认为真空与正反粒子相互转化。量子场论本应是研究场物质的科学,却偏偏成了研究真空的科学。发现所谓真空中隐身的场态粒子使量子场论走出所谓真空与物质相互转化的不自洽尴尬境地,明确了所谓真空的各种物质特性是隐身的场态粒子赋予的。真空与正反粒子的相互转化实际上是场态粒子与正反粒子的相互转化。量子场论在看不到隐身的场态粒子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扭曲才使真空具有物质特性。实际上,量子场论里的所谓真空的各种扭曲就是场态粒子,以后不用再进行各种扭曲。隐身的场态粒子的发现,使量子场论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全书下载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xJhRenXybO5e6CbHFWbA?pwd=pbqq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超精简版PPT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p5A-LzBygGHRKEq31GpCw?pwd=73dq

《和平与发展》全书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gCYm0EEaYOzNzylsrAtuA?pwd=cxkq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5458-1423001.html

上一篇:解密暗物质123-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模型自洽性验证- 反物质与暗物质
下一篇:解密暗物质125-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模型自洽性验证-无法超光速的根本原因
收藏 IP: 38.13.18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