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饶毅      

博文

科学和学科建设的Vision 精选

已有 20679 次阅读 2011-6-2 16:08 |个人分类:科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英国, 历史, 生物学, style

 
有个明显的对照:国内现在经常出现谈论学科的vision和学科建设的vision,而科学史上,并不多见科学家公开提倡某个vision而做成新的学科、或者新方向,虽然搞科学管理喜欢不时提出roadmap之类。 
 
仔细一看,国内不少地方号称的vision“要做xx生物学/xx组学”,其内容几乎都是众所周知的、已经热门的领域,恐怕不能说成vision:从学术机构来说,最多可以说这些领域需要有人。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在科学方向上真的vision,不一定是事先确定的方向。英国结构生物学家Max Perutz在1947年代建立MRC“生物系统分子结构研究组”的时候,并不知道DNA的重要性、也不知道他将要支持以DNA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但是他模糊地知道研究分子对于生物学的重要性,虽然他本人的研究集中于蛋白质而不是DNA,他招聘和支持了一些他认为比较不错的人,放手让他们做不同的研究,导致多个重要发现,包括开辟新的学科、和几个新的学科方向。他是以判断人来带动新的学科发展。 
 
有时,有些科学家或者科学管理人员确实有vision,但一般在初期也不会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如果他们要推动新的、有vision的学科方向,公开说的结果可能带来的阻力大于带来的支持。所以,一般来说vision只能得到极少人的支持、只能在极少机构推行,等能公开说的时候,一般已时过日迁。 
 
学术机构发展时不可避免地需要增加一些必须的方面,包括热点。但是,发展热点是学科建设的普通工作,不是vision。 把热门当成vision,不仅是国内科学界的问题,也反映华人科学家(至少是生物学家)的一个很大问题:不敢进入冷门领域。即使从我作为外行看华人做化学的,怎么好多都在做纳米?是否信心不足只敢在现有热门中证明自己?是否不敢坐冷板凳?这些国外华人科学家的问题,国内都有。 
 
而国内还因为同行太少,所以,追求表面容易得到正反馈、而追求深刻几乎不可避免地被肤浅的多数所批评,这些批评貌似公平、实为浅薄。科学,在评判vision的时候,特别是vision还是vision而不是大众热点的时候,是不可能被多数(包括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如果vision刚刚提出,就被多数人拥抱,本身就不太可能是vision。 
 
需要发现有vision的人,但让他们急切地拿出vision来供太多人议论,可能在世界很多地方(肯定在目前的中国),会适得其反。学科建设的vision多半只能希望在小范围,坚定地支持一些不追热门的人、特别是独立起步不久的年轻科学家,支持一些可能的novel方向和novel ideas,包括多数人不重视和不看好的。长此以往,淘汰错的,留下好的,逐步改善,最后也许能带来改变。 
 
发表于2011年5月26日《北京大学校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37-450917.html

上一篇:科学朝代的兴衰:哈佛一个系科的故事
下一篇:分子生物学技术“圣经”的作者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42 许培扬 文强 林中祥 安海龙 李福洋 孔晓飞 柴玉辉 唐常杰 许先进 张树风 张亮生 李毅伟 孙学军 刘立 高建国 杨易 王桂颖 叶剑 桂耀荣 郭桅 刘建国 汪梦雅 王永 刘用生 王伟 赵凤光 谢鑫 罗淼 刘全慧 黎在珣 柳东阳 季斌 周春雷 XY user975 vigorous wenfeng ahsys xqhuang 三面环山 xu1987125 xchen

发表评论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