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世界较少刊载对美国的客观批评。
缺乏对美国的客观批评是中国食洋不化的原因之一。批评美国能提供参照,有助于思考中国应该怎么做,如何在“拿来主义”盛行的情况下,避免照搬美国的缺点。1990年代中国悄悄复制美国法律的一些原则,结果现在中国不仅尚未解决“权大于法”的问题,还进口了美国的“法役于钱”。
所以,应该提倡客观批评美国。有时只是针对美国,有时是为了中国有鉴别、有选择。
华人批评美国的种类
中文世界有三种对美国的批评比较偏颇、效果甚微,甚至是副作用为主。
第一种批评,来源于中国官方。批评美国政府,基本模式是反应型,主动权掌握在美国政府手中。而且反击有时并不对、或不妥当,效果不仅不大,还常起反作用。在中国政府为中国说话有理的时候,较难得到国际和华人舆论支持。比如“台湾关系法”,这样明显美国欺负中国的事情,基本上主要是中国政府一个反对声音。其实需要在中文世界有基础,再扩展到英文世界中,在国际上和美国国内形成道德压力,使美国国会废除之。
第二种批评,来源于国内民间。其批评常常情绪化、不客观,有时仅表现为简单利益冲突,而没有原则。还有一些批评者因为并不真正了解两边的情况,没有时间或兴趣深入研究这类问题,批评或称赞都不到位,往往人云亦云,见不到深刻的批评意见,良性作用不大,副作用不少,特别是给极端分子有机可乘。
第三种批评,来源于海外。海外华人较少批评美国,而常反批评:华人批评美国时最容易遭到海外华人的反对。有些海内外华人有思维定式:批评美国就是表扬中国。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曾留美的人批评美国是忘恩负义。这些看法难免被后代笑话。
批评美国的阻力
美国当然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是,华人批评美国有多重阻力。
首先,官方怕不好控制,时用时压,没有定规,较实用主义,而没有允许民间深入思考,有时鼓励了情绪化的现象,短期好像有用,长期对中国并不一定有利。
其次,国内有些人批评中国时常以美国为标准(“中国怎么不好,而美国是怎么做的”),所以听到对美国的批评时,认为不利于批评中国,从而反对批评美国。我不止一次听人批评中国时引用美国事实用错了。其实,成熟和有独立思想的人,批评中国无需依赖美国,而自己要有判断力,可以用美国举例,但不需用美国做标准。
第三,海外有些华人因为决定永远在美国生活,其原因中包括不满中国。其中一些人虽然生活在美国、可是很关心中国。他们对美国的问题虽然知道一些,并不以主人态度来看待,看到美国的缺点时从客人相对容易满意的角度、从感恩的心态出发,不愿多想美国的错误,他们对于非华裔美国人讨论美国缺点觉得很崇拜(“看,美国多好、可以这么批评自己的国家”),而对于华人批评美国却很不自在(“美国比中国好多了,要批就批中国”)。
有些华人只关心专业和工作,没有时间、精力和兴趣深刻理解美国的思想及历史演变。很多刚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发现多数华裔家庭缺乏非实用的英文书籍和刊物,反映华裔在国外自我限制为职业工作,而没有普遍的人文兴趣和社会关注。这些情况导致相当多海外华人实际对美国了解不够,也对批评美国不自在。
对美国缺乏客观批评的现状
在这样的背景中,虽然有些用中文的人对美国有客观评价,但较少诉诸文字公开表达客观的观点和立场,抑或没兴趣,或不愿、不敢。
两种极端思维仍然有相当市场:有一批如余杰在《光与影》中反映的一样,崇拜美国的一切;也有如宋晓军、王小东、宋强在《中国不高兴》中渲染的那样,咒骂美国的一切。两种极端同样是幼稚的表现,缺乏客观、理性和深度。
我认为,客观的态度、中庸的立场、理性的分析,不能惧怕幼稚的批判、极端的立场。理性的中间大众不能被极端和幼稚所淹没。
很多华人批评中国。我自己也批评中国不对之处。我不赞成的是,有些人只批中国、不批美国,甚至在相同的问题上,他们对中国的缺点觉得不可容忍,而对美国的缺点觉得可以解释。这样的人看到批评美国时候,很反感、不舒服。
批评美国,有助于中国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或不重复美国的错误。中国这些年,常照抄美国,包括一些不合适的也搬用。美国法律虽然不能说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但确实非常有利于有钱人。很多中国观众看过辛普森案件的审判。还有中国大众了解少些的案例如肯尼迪家族的Michael Skakels。他杀害邻居女孩后二十多年,警察局不敢追踪,是因为警察局算了自己的资源不能和肯尼迪家族动用的资源相比。中国90年代悄悄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没有批评和思考,引进了美国法律中对有钱人非常有利的部分,其后果已经显出。对于美国金融体系,自然也要有批评地选择。
我的看法和想法不同于两极对美国幼稚和极端的看法。作为学者发表言论,既不代表谁、也不讨好谁。独立思考的人,不会只见一边的错误,而无视另一边的错误。我提倡,一个人的言行遵循同样的原则,而不是用不同的原则来对待中美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两个社会。
2010年2月11日《南方周末》以“中文世界也该客观批评美国”为题,发表删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