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科学的交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ONGX An Instructor in Clinical Investigation

博文

坚持与逃离 精选

已有 16018 次阅读 2013-9-5 10:00 |个人分类:科学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近日开始关注学诚法师,他寓教于乐,图文并茂展现人生的不同境界,并给出他的答案。学诚法师的微博上出现了这样一幅图,并留下这样的评论【见行堂语】 遇到死胡同的时候,要怎么办呢? 转身,寻找一个出口。心的执着与此一模一样,放不下的人和事把心堵死了   遇到死胡同的时候怎么办???梯子不够高过不去!挖洞,这可是我遇到的最硬的墙?最后去尝试把更离奇的招数,让牛去顶,结果把牛累的满头大汗。路遇一人问:你在干什么?看图最清楚不过。

http://qing.blog.sina.com.cn/1218353337/489e98b933004g2n.html


研究人员生活中,注定要面对失败、面对沮丧、面对死胡同,身心疲惫可能是每一个成功的研究人员都需要面对的。科研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在黑暗中寻找道路,而杰出的人能够在黑暗中照亮周围,指引前进的道路与方向。Claude Bernard是实验医学的奠基人,是生理学的先驱,他不仅仅是发现多种生理功能,比如胰腺的外分泌作用,而且为医学研究指明了一条基本的道路。在他撰写的《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一书中,他说,科学发现如同生长在崇山峻岭之上的美丽鲜花,你只有在经过艰苦的攀登,在荆棘丛中慢慢的、小心翼翼的不断前进,你才能有幸一睹鲜花的芳容。不是每个人都很幸运,巴斯德说,“幸运永远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而有准备的头脑却往往可望不可及。跟朋友聊天,对MIT的天才科学家Zhang Feng佩服的五体投地,可是既没有他的脑子,也没有他那一气呵成的培训过程。我相信即便是他,也不是所有的idea都能行得通,只是不断的在死胡同中改变方向,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


 

  两位同事在同一天做出决定,宣布底离开科研,离开十年的科学生涯,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于她的决定,我既感到惊,也理解她们的决定,一种逃离苦海的决定,她经彻底的失去了研究的趣,她希望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在博士期是成功的,一位在法国马赛完成博士,另一位是在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在博士后期,其中一位有共同第一作者的science,应该说是小有成绩,可是科研的压力还是让她们喘不过气来。其实理解她们辞职并不难,四个字:“前途渺茫”。每天都在思考、每天都在应对失败和焦虑,而微薄的薪水、老大无成的困惑,让她们从崩溃的边缘解脱。她们去选择一条更适合生活的职业,那怕是从头再来重新开始读大学。

对于死胡同,想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我们都插上隐形的翅膀,相信世间就没有死胡同。内心的深处,我一直想起一个人,司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这一位著名的极地探险家,他选择了小马和拖拉机向南极进发,最后死在南极考察的路途之中,而他的竞争对手,挪威人,RoaldEngelbregt Gravning Amundsen,选择了狗和雪撬,成功到达南极。司考特在他的遗信中这样写道:“我们这么做是冒险的,我们深知这点,运气没有在我们这边,这都是天意,我们没什么可抱怨,只能努力到最后一刻...如果我们得以幸存,我将向世人讲述我的同伴的毅力、进取和勇气,并将以此激励每一个英国人。我们的遗骸和这些潦草的便条也将一定会讲述我们的故事,而且我们富强的祖国会证明,一定会证明,那些支持者我们的人的信心没有被辜负。”(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Falcon_Scott

坚持!写给自己!




“逃离”科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9944-722461.html

上一篇:选择科学,人生没有对错
下一篇:住院医面试之梅奥经历
收藏 IP: 129.85.163.*| 热度|

31 张鹏举 信忠保 曹聪 李东风 廖晓琳 李福东 马欣然 郭向云 焦飞 秦卓明 陆俊茜 张忆文 汤济鑫 鲍海飞 彭思龙 陈沐 陈志刚 刘晓锋 曹建军 唐凌峰 吴国胜 贾伟 吴云鹏 黄晓磊 白桦 杨远帆 张海权 李万峰 刘振华 biofans cloud02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