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名士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lms 探索科学,传承文化,品味生活!

博文

回乡印象(九)旅游--环境

已有 4797 次阅读 2009-10-31 22:02 |个人分类:镜头看世界|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旅游, 环境, 污染

农村的旅游市场也许是刚刚开始,但是现在已经表现的非常的火爆。怎么这么说呢?我举个例子吧。我本来打算国庆节期间带父母到北京来看看的,后来考虑到北京国庆期间人实在太多,就想换个地方去玩玩,按照朋友的推荐,选择了河南焦作的云台山。云台山离我们那里几百里地,坐大巴的话,可能要4-5个小时左右。国庆节前的一个星期,我去找旅行社咨询,很意外的发现,国庆节期间所有的旅游线路都满了,不再接人,不论是本省的日照两日游,还是外省的云台山之类的。看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确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在满足了吃饱穿暖之后,开始踏上了精神层面的新追求的征途。

于是我们选择了自驾车到附近正在开发的山水旅游点--大汶河旅游线路逛了一下,具体的说,就是开车沿着大汶河,从进入汶上的琵琶山溢流坝到出汶上的戴村坝玩了一天。下面发一些照片。



看这个指示标志,还真的像模像样的吧,可惜上面东南西北的标志有误。

琵琶山溢流坝修建于大汶河流入汶上的地方(自东南往西北流),坝上几十米开外,就是宁阳和原泰安县(现在叫岱岳区)的交界线,不过现在原泰安县的地面划入肥城市(南面是宁阳,北面是肥城);坝下的南面是汶上,北面是肥城,再往下不远,北面则是东平县了,所以地图上有个村子的名字叫五鸡台,就是鸡鸣闻五县的意思

 


溢流坝初始修建于1958年前后,当时因为下游的戴村坝供给小汶河的水量太大,汶上老发水灾,就以牺牲一个县长的代价把那边给堵住了(给东平打架),然后从汶河的上游,修了这么一个小的引水坝。最近一次重修大约有5-6年了。

照片上的人物是我的妈妈,还有就是我大伯的孙子。



站在高处看大坝。



拉近镜头看大坝。大坝为钢筋水泥结构。



难能可贵的是,最近几年大汶河水的质量已经大为改善,不仅那种刺鼻的臭味没有了,水也变得清澈起来,我们于是沿着河中摇摇晃晃的石头,到河中央去玩了一会。

照片上的人物是我父亲。



我妈妈也不甘示弱,也自己沿着乱石走到了河中央,当然我在身边做贴身保镖,随时应付各种险情。



水质变好的主要原因,我想是因为目前我国造纸业已经基本摒弃了以麦秸为原料的生产方式,改用木浆了。



水确实很清澈,来张近距离的。其实水中还有很多小鱼,不过照片上没有,遗憾。



这是58年前后修建的小汶河的引水闸。



闸门下,此为小汶河的源头,此处海拔据说和汶上城里太子灵宗塔的塔尖一样高。现在汶上按照规划,要建设成江北水城,所以以后大量的水,要从这里流向汶上。

闸门上,河水似乎波澜不惊。



大坝前,水平如镜。



河岸边建设的规模挺大的宾馆,太阳能热水器也用上了。



河上有人在划船。

 



旅游刚刚起步,价格不高,估计大家都能接受。



从琵琶山玩了几个小时,我们驱车来到了戴村坝。


几年前大坝因为下游挖沙被冲垮了一段,重修的时候,东平湖管理局特意在坝头修了一个小的管理所,来监督非法挖沙,当然也可以管理一下游客



这是大坝的整体面貌。



这是大坝的南端,依然是石板结构,石板结构下面是木桩,木桩下面是沙地(根据前几年冲垮部分的观察判断

 

大坝中部称之为滚水坝,前几年被冲垮,重修时特意修低了一些。钢筋混凝土结构。

 



大坝的另外一段,石板结构,但是有铁扣揽石。对面坝头上,有康熙年间,乾隆年间重修戴村坝的记事石碑。



我妈妈在戴村坝。

 



来戴村坝玩的人还是很多的,国庆节期间一天应该有上千人吧。



也有人胆子比较大,敢于沿着光滑的坝面走动,水不是很深,但是很急。

对面隐约的塔吊处,是正在建设的度假村,看来开发已经深入人心了。



此处,就是历史上小汶河的源头,也是修建戴村坝的目的所在,小汶河的水原来就是从这里出发,流向汶上南旺的分水龙王庙处的京杭大运河,那里也是京杭大运河的最高点。原来的时候,大汶河的水7分流向东平湖,3分流向小汶河,所以有七分济天子,三分下江南之说。不过现在已经被堵死了。对面那些杨树,就属于我们汶上的了,不过从坝往下(西),大汶河的两岸,就都属于东平的地面了。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4181-266504.html

上一篇:回乡印象(八)浅论教育的功能
下一篇:我的同学在沙特国王科技大学的幸福生活 (流水账)
收藏 IP: .*| 热度|

11 苏青 孟津 陈绥阳 陈中红 陈安 杨秀海 魏东平 吴怡 陈湘明 刘晓瑭 FloatingRose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6: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