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启云简介:
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部负责人,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副研究馆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目录学专业组委员、阅读推广委员会阅读与出版专业组委员。《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论坛》等学术期刊审稿人。曾在图情专业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30余篇);出版专著9部;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获江苏省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奖6次。曾获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优秀学术研究工作者、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情报咨询服务工作先进个人、xx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大学图书情报学刊》优秀审稿专家等荣誉。图谋博客撰写者(2005年1月28日至今)、圕人堂创建者(2014年5月10日至今)、《图书馆报》图林漫步专栏作者(2006年至今)。
A 教育
2005年至2008年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硕士研究生(图书馆学专业)
1995年至1999年 天津商业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系 工学学士(管理信息系统专业)
B 基金项目
1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项目《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模式与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M3-012)(2001-2004,第4参与人)
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基于需求的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估研究》(项目编号:06BTQ017)(2006-2010.4.30,课题组成员,第6参与人)
3 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以海洋专题数据库为例》(项目编号:S2008022)(2008.10-2010.5,主持)
4 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三期工程项目《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项目编号:JS2009-7)(2009.7——,第5)
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1BTQ043)(课题组成员)
6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与重点项目《数字图书馆关键技术整合与公共服务体系平台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0ZDIXM020)(课题组成员)
7 校哲学社会科学类校内课题面上项目“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研究”(S2011028)(2011.10-2013.10,主持)
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业态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研究”(15YJC870020)(2015.9-2018.12,主持)
C 荣誉
1 江苏省首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奖三等奖(江苏省文化厅,2005.12)
2 连云港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连云港市政府,2011.6)
3 江苏省第三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奖(著作类)三等奖(江苏省文化厅,2011.12)
4 连云港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连云港市政府,2012.12)
5 连云港市第五期“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连云港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14.7)
6 江苏省第四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奖(著作类)三等奖(江苏省文化厅,2014.9)
7 连云港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连云港市政府,2014.12)
8 江苏省第五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奖(著作类)三等奖(江苏省文化厅,2016.11)
9 江苏省第六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奖(论文类)一等奖(江苏省图书馆学会,2018.12)
10 连云港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连云港市政府,2018.12)
11 连云港市第六期“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连云港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21.2)
12《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0年度优秀审稿专家(安徽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2021.1)
13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1年度优秀审稿专家(安徽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2022.1)
14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优秀学术研究工作者”,2022年5月,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
15 江苏省第八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二等奖,2022年6月,江苏省图书馆学会
其它
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学术研究委员会目录学专业组委员
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阅读推广委员会阅读与出版专业组委员
D 工作
1999年至今 某高校图书馆
E 著作
1 王启云著.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_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9.
2 王启云著.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_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2.
3 王启云著.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_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9 (修订再版).
4 王启云著.图书馆学笔记——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_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8.
5 顾建新,袁曦临,王启云编.书海一生击楫忙——图书馆学家张厚生纪念文集._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9.
6 王启云 著.图书馆学散论——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12.
7 王启云 著.图书馆学短论——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9.
8 王启云 等著.新业态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4.
9 王启云.图书馆学漫笔——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11.
F 论文
1 王启云.浅谈图书馆网站设计与制作.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1.2:40-43
2 王启云.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检索网络信息.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1.4:49-51,90
3 王启云.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图书分类探讨.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年刊
4 王启云.图书馆网络综合布线及网络系统工程.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增刊
5 王启云.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检索网络信息.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报.2001.1
6 王启云.网上学术资源及其检索方法.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报.2001.2
7 王启云.数字图书馆与文件压缩.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1.6:12-13
8 王启云.数字化媒介技术解决方案.情报科学. 2002.1:87-89
9 王启云.图书馆网络综合布线及网络系统工程.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2.1: 32-33
10 王启云.近6年我国数字图书馆论文调查与分析.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2.2:17-18
11 王启云.简易图书馆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摘要).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A
12 王启云.浅谈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摘要).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A
13 王启云.数字图书馆与图像.情报科学. 2002.5: 503-505
14 王启云.数字图书馆与存储局域网络(SAN).图书情报工作. 2002.6:101-103
15 王启云.关于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思考.现代情报. 2002.10:176-177
16 王启云.中小型图书馆如何建设数字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 2002.8:114-117
17 王启云.高校图书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应注意的问题.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2.6:72-74
18 王启云.电子书发展瓶颈及其前景.情报科学. 2003.4:373-375
19 王启云.江苏八所高校数字图书馆概况及其启示.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3.1:40-43
20 王启云.图书馆信息技术部的建设.图书馆杂志. 2003.1:33-35
21 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如何面对网络存储.图书情报工作. 2003.5:95-97
22 王启云.《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实现》评介.现代情报. 2003.8:119、121
23 王启云.数字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探讨.图书情报工作. 2003.9:29-32
24 张厚生、王启云.图书馆服务的无线技术——RFID的应用.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4.1:56-59(第2作者)
25 王启云.随书光盘管理与服务模式的设计与实现.新世纪图书馆.2004.5:54-56
26 王启云.如何利用盘点机辅助馆藏清点.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11):84-85
27 张厚生、王启云.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110-116(第2作者)
28 王启云.网络信息检索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探讨.图书馆杂志.2006.11:20-22,30
29 王启云.基于Web2.0的网络信息传播技术与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11:69-72
30 王启云.关于我国建设信息共享区的思考.新世纪图书馆.2007.1:38-40
31 王启云. 中美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比较研究.新世纪图书馆.2007.2:55-57
32 图谋.图书馆2.0简明问答.数字图书馆论坛.2007.4:25-29,47
33 刘磊、王启云、穆丽娜、唐惠燕.网络环境下基于需求的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估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1-3 (第2作者)
34 王启云译,刘炜、俞传正审校.重构中的图书馆软件产业.图书馆杂志,2007(9):56-60 (译者)
35 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74-81
36 王启云.正德厚生,笃学敏行——悼念张厚生老师.图书与情报,2008(5):131,144
37 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调查与分析.图书与情报,2008(6):95-97,106
38 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相关实践及其启示[A].见:上海图书馆编.知识创新与图书馆服务:第四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论文集[C].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53-359
39 王启云.数字图书馆建设相关标准规范探讨.新世纪图书馆,2009(1):29-32
40 王启云.图书馆24小时开放实践与反思.图书与情报,2009(2):111-114
41 王启云.张厚生先生事迹与学术贡献.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107-109
42 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方法与实例研究.图书与情报,2010(2):122-126
43 王启云.张厚生先生与图情教育三十年.图书情报工作,2010(5):144-147,126
44 王启云.江苏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调查研究.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2010(4):38-46
45 王启云.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评估研究.新世纪图书馆,2012(3):61-63,39
46 王启云.作为科研基础设施的图书馆.图书情报知识,2012(3):卷首语
47 王启云.作为科研基础设施的图书馆建设对策——以哈佛大学图书馆重组为例[C].见:上海图书馆编.智慧城市与图书馆服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7:118-123
48 王启云.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以JALIS海洋专题数据库为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6)
49 王启云,杨海平.一种区域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模式——以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网为例.新世纪图书馆[J],2013(3):44-47,91
50 王启云,黄跃进,黎汉杰等. 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调查与分析 . 图书情报知识, 2014 (4): 68-79.
51 鄂丽君,张雪红,王启云.高校图书馆开展慕课服务的现状与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15(24):78-82,38.
52 王启云.国内外图书馆职业能力研究进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23-29.
53 鄂丽君,王启云.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认识与需求调查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6(5):97-104.
54.鄂丽君,王启云. 美国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高校图书馆招聘视角[J/OL]. 图书馆论坛,2018(1):128-134.
55.王启云.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变迁研究——机构设置视角[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8,38(04):18-23.
56. 王爱,王启云.岗位设置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8(6):18-23.
57. 王启云. 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的社会环境解析[J]. 现代情报, 2018, 38(12): 91-96,102.
58.王启云.学科馆员琐谈[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9(1):92-94.
59.王启云.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疫情防控期间工作随笔[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0,40(03):90-92.
60.王启云.钱亚新与湖南大学图书馆——纪念钱亚新先生逝世30周年[J].新世纪图书馆,2020(8):80-86.
61.杨思洛,郑梦雪,王启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J].图书馆论坛,2020,40(11):155-160.
62.王启云.笔耕口授勤劳一生,生前身后竹帛流芳——《钱亚新年谱》简评[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1(5):89-93.
63.王启云. 高校图书馆工作热门话题的观察与思考[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1(6):3-8.
64.王启云,邱葵,傅平. 中美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配置及创新服务对话录[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1(6):9-13.
65.王启云.张厚生与目录学[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06):123-129.
66.王启云.张厚生先生与钱亚新先生的学术交往[J].新世纪图书馆,2022(2):75-80.
67.顾建新,顾烨青,任伟,王启云,肖亚男.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届年会图书馆教育组合影人物辨识——纪念图书馆先锋人物聚首100周年[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40(04):128.
68. 王启云.ChatGPT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圕人堂专题讨论综述[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3,41(02):3-9.
G 会议论文
1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相关实践及其启示 王启云 第四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 第四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论文集 2008
2 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新方法 王启云 2006年“数字图书馆与开放源码软件(OSS)”学术研讨会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06
3 作为科研基础设施的图书馆建设对策--以哈佛大学图书馆重组为例 王启云 第六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 第六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论文集 2012
4 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以Jalis海洋专题数据库为例 王启云 第三届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 第三届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论文集 201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