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炎等四大美女缔造的Linkface大约是全球颜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了,她们创造了刷脸术的世界第一。夏炎是中国科大0610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这一切不由让人想起她拿郭奖,踢巾帼杯的威水史。
小编说明:文后有夏炎在中国科大叱诧风云的照片与八卦哦。
假如刘翔和王自如在一家公司上班,而这家公司正好使用「刷脸」打卡——行政妹妹可能就要凌乱了。人们可以根据气质、感觉来分辨两个长相相似的人,那技术对于人脸的监测、识别能到哪个程度呢?
一般来说,人脸检测技术分为三个步骤:人脸检测,需要能够找出人脸的位置;关键点检测,能够识别出眼睛、鼻子等关键位置;人脸识别,通过人脸了解这个人的身份信息。
FDDB 是马萨诸塞大学计算机系运营的「人脸检测」测试平台,所有团队可以通过其包含 5171 张人脸的 2845 张图片的测试集来测试检测技术的精度。在平台上,所有参与者都将面对学界、商界挑剔的目光,无论是百度、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还是技术实力雄厚的技术团队,测试结果都将被公开展示,技术实力的排名被实时更新。
(FDDB2015 年最新测试结果 在误检数较低的情况下 Linkface 检测准确度高居榜首)
在市场上,企业往往要求识别技术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误检数,并提高检测准确度。2014 年底,腾讯的优图团队在评测集中超过了一众竞争对手,达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但仅仅过了不到一年时间,这项成绩就被另一家中国公司超越。
图中是 FDDB 测试 2015 年的最新检测结果,横轴表示误检人脸数,纵轴表示检出率,在误检数少于 200 的时候,Linkface 技术团队的检测准确度排名第一;误检数多于 200 的情况下,Linkface 的准确度更是遥遥领先其他团队,检测器技术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除此之外,这支团队在 LFW(关键点检测)检测中的识别率已达到 99.5% 以上的世界领先水平,在 3-W Benchmark(人脸识别检测)上的检测准确度排名也高居世界第一。
开放 API
刷脸支付、人脸追踪、面部考勤……作为新的身份标志,人脸正在被广泛应用到种种场景中。人脸识别领域有着庞大的市场潜力,但同时又对技术的要求极高。近年来,各国技术团队在各项专业竞赛中的不断超越极限,并在实践中摸索技术与市场的契合点。
由于传统算法的局限性,人脸识别技术始终无法与商业需求完美契合。Linkface 团队敏锐地意识到,以深度学习为驱动,在大数据的积累上,建立更大更深的神经网络学习人脸特征,并对最终的模型加以压缩和提速,将会为人脸识别技术在工业界和商业化应用上打开新局面。Linkface 第一版人脸识别服务上线测试后,性能十分稳定,迅速吸引了几家大客户的试用。
Linkface 的 API 服务已经上线,个人开发者可以通过官网申请试用。
四个美女学霸创业者
作为一家新型科技公司,Linkface 也与其他团队有诸多不同之处。Linkface 的创始团队是由四名女性构成的九零后团队,一改往日科技公司男性主导的局面;团队成员均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海外经历,在创业市场上受到了众多投资人的追捧。无论是技术开发还是商业模式,女性创业者所主导的 Linkface 都将为科技创新界带来更多的新鲜元素和惊喜。
夏炎 联合创始人
中国科技大学0610校友,微软亚洲研究院计算机视觉博士,本科成绩第一名,中国科大本科生最高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
石建萍 联合创始人
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计算机视觉博士,浙大竺可桢奖学金,谷歌奖学金,HK PHD Fellowship,MSRA Fellowship,HK-ACM Best Junior Research Award,本科时代第一作者发表 CVPR Oral
Microsoft Corporation,具有丰富的团队管理经验
马廷姣 联合创始人
香港中文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学生会主席,国家奖学金,大学生年度人物
香港国际讲堂创始人 六国游学 Junior Achievement
Phoenix TV,Globle Times
方芳 联合创始人
清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精通五门语言,省高考状元
Morgan Stanley,Cheil Worldwide,LG Electronics,SAMSUNG
Linkface 开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检测创新算法,无论孤身一人或是置身人群,亦或是处在侧脸、遮挡、模糊等情景中,均能进行精准检测;Linkface 可准确识别出眼睛、鼻子、脸型等人脸关键位置,在表情不同、姿态多样、遮挡模糊等状态下,Linkface 的人脸关键点算法能够进行精准定位;在人脸识别领域,Linkface 的识别算法为诸如如监控、门禁、自拍、人证比对等等场景设计了精准、便捷的识别方案。
0610夏炎:爱足球之我的巾帼杯夏炎,2006年从河北石家庄一中考入中国科大自动化系。2009年获得郭沫若奖学金。2010年毕业并被保送中国科大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攻读博士研究生。
旅游中的夏炎。
爱足球之我的巾帼杯
静静伫立在合肥这座江淮古城的科大,和其他位于京沪等大都市的院校相比,显得低调很多。但低调从不会掩饰卓越,四年的科大生活,我从一个突围高考,初出茅庐的懵懂少年,成为今天一名自动化系合格的毕业生,科大催化了我的质变,这正应了杜少陵的那句名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发人深省的,是图书馆里的诗书纸墨;催人奋进的,是深夜实验室的星星灯火;引燃激情的,是巾帼杯上的你争我夺;放飞梦想的,是robocup赛场的密切协作……回首四年科大路,值得书写的点点滴滴实在不胜枚举。限于篇幅,我还是想在这里重点谈谈自己在科大的两次感悟颇多的经历,一次是07年的巾帼杯,另外一次,是09年的暑期交流。
如果没有巾帼杯,我怎么也想象不到自己会和足球联系到一起。如果没有足球,我也不会在大学期间就如此深刻地领悟到一个团队所能迸发出的力量。
半推半就巾帼杯
2007年5月,对足球知之甚少的我,在同学的怂恿鼓励之下,半推半就地报名参加了征战巾帼杯足球赛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女足。一般女生对足球的了解,总会从一两位在欧洲赛场扬名立万的球星开始。我也不例外,卡卡、梅西等人的千里走单骑都令我印象深刻,似乎在他们面前,对方的后防线总如同纸糊一般。然而,真正投身到这项运动中去之后,我却发现这号称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远没有星光一闪便能解决问题一般简单。个人的能力再强,在一个强大的集体面前终究很难占到上风。当我现在看着南非世界杯,无数球迷喜爱的阿根廷队在德国队纪律严谨的整体足球面前被一次次地撕破球门的时候,我对自己3年前参加的那届比赛感悟更深了一层。无论是一次次传切跑位,围攻对手球门,还是领先之后面对对方反扑的众志成城,抑或盯防对手明星球员时的前赴后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验证——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被对手抓住,大家辛辛苦苦换来的有利局面瞬间便会被逆转,竹篮打水一场空,相反,只要一支球队能够团结一心,对方的任何失误也可以成为赢取比赛胜利的催化剂。在央视评论世界杯的陶伟说过:“足球是最能体现木桶效应的。一支球队能否取得胜利,往往不取决于它有多少明星,而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会不会被对方击溃。”我们当时能从一个死亡之组冲进淘汰赛,大家在逆境中同舟共济,每分必争的意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夏炎(右六)在巾帼杯中即将上阵。
从足球中获得的这种团队精神,在翌年的机器人世界杯上得到了更大的体现。我在团队中担任的是机器人视觉方面的设计工作,虽然和我在足球队中担任的左边锋看上去没有任何关系,然而,只有这一团队中的每一环都牢牢地守住自己的位置,他们才有可能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夏炎在微软亚洲研究院。
感悟台湾,观察小节
2009年的暑假,我作为吴大猷两岸学生交流奖学金的获得者,得到了去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交流访问的机会。在台湾的一个半月时间里,科研工作之余,相比游山玩水,赏景猎奇,我更愿意近距离地观察一些深层面的东西——与我们相隔一条海峡的台湾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大学和我们的大学有什么区别。
到达台湾之后,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高耸的101大厦,不是遍地珍宝的台北故宫,不是熙攘喧嚣的西门町,也不是风景如画的日月潭,而是台湾人对一些“小节”的重视。汽车行驶在公路上总是有条不紊,很少有司机会抢位并道或者按住喇叭不放;吃饭时,每个盛菜的盘子都会放置公用的勺筷;商场、捷运站的扶梯上,所有乘客都自觉地靠在右边,站成笔直的一条线……和北京、上海相比,台北、新竹的建筑大多显得很“寒酸”,但我觉得这寒酸背后的文明,却实在是令人平添了一番钦佩乃至艳羡。
作为交换生,对教育的观察自然也就构成了我又一个探访的目标。在新竹清华大学,我跟随一位助理教授进行研究,所谓助理教授,在大陆大概相当于讲师的级别。然而,令我惊讶的是,台湾的助理教授都有自己的实验室,可以独立地招收自己的研究生,申请课题、科研经费等等。相比之下,大陆高校之中,讲师只能挂靠在教授名下,由教授把他的学生分给自己来带,相比之下,我认为台湾高校的这一制度打破了学术上等级的束缚,在学术评价上更为看重能力和成果而不是看重资历和辈分,这使得很多年轻的助理教授可以在自己的领域更加大胆地去尝试、创新,而少了很多后顾之忧,这无疑对促进学术的自由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能在即将毕业的此时获得作为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的郭沫若奖学金,让我倍感珍惜。她不仅是母校对我四年付出的认可,更是鞭策我在今后的科研征程中再接再厉的力量。我真诚地感谢科大新创基金会的师兄师姐们慷慨的捐助,我更相信,一代又一代的科大人,在母校务实严谨学风的熏陶之下,一定会沿着你们走过的足迹,为科大的荣誉大厦增砖添瓦。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夏炎。
新闻来源说明:本文关于LinkFace部分首发于TECH2IPO/创见(微信ID:tech2ipo_editor),作者为Judy。本文关于夏炎部分为本人提供给新创基金会的获奖感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