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 姜
值此2012年与我告别,而我也来日无多之际,反思过去所写的博文竟无一篇直接谈到经济效益者。
回忆1964-1965间,有大半年我作为四清工作组成员住在四川郫县一生产队里,从群众中学习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为了直奔主题,我这里谈谈一种不为众所周知的作物——洋姜。
洋姜又名鬼子姜、或菊芋,原产北美,上世纪初碾转由欧洲和日本传入我国,各地有零星种植。其地下块茎形状如姜,可供食用,植物学上它属于菊科、向日葵属,多年生草本,秋季开菊样黄花,结三角形种子而其养分储藏在地下块茎中,下一个春天成倍地萌发。依其形态我想称它为菊姜更为合适。目前在菜市场中偶尔有洋姜出售,价廉。块茎并无姜辛味,质地较粗糙,富营养。如以肉丝炒洋姜丝也是一道美食,但最简便的吃法是腌制:将洋姜切成指头大小,在陶缸平放一层后,撒一些食盐,又放一层洋姜再撒一些食盐,如此重复操作后,半密封,待其自然发酵。不久后便可食用,味甘软可口。
工作组成员每天在一户贫农、下中农家吃派饭(一人每天交二角钱和配给个人的粮票),与主人一起吃(三同纪律之一)。后来我的派饭固定在烈属唐二娘家。她年已花甲,只有一不满十八岁的老二,辍学在队里劳动。她家的一丁点儿自留地种了白薯(当地叫红苕),缺乏蔬菜,而我每天消耗的粮食远低于粮票上的定量。主人有些过意不去,她想起了秋天收获并腌制好的一大缸洋姜,于是节省着吃,这样就度过了冬天。在此以前,我从不知鬼子姜为何物。
据唐家告诉我,他门前一小块地的鬼子姜是大儿子参军前所种,年年收,年年种,即秋天从地下收获全部姜块后,切出一些有芽口的小块适当分布在原地,将土回填即可,从未施肥。洋姜有“挖不完”的外号,即种过的地方,挖取块茎后来年仍会有一些新苗拱出地面来。
洋姜不择土壤,不畏风沙,应在贫瘠地区推广种植。洋姜切片干燥后保存起来,在遇到春季缺粮时可以合粮蒸食或煨粥食用。
洋姜除供食用外,可作为工业原料,有机化工提取其中所含的菊糖(一种低聚果糖,高档食品和饮料的调味剂),和菊糖水解酶,余下的大部分有机体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见《中国科学报》2012年12月4日报道的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这一过程很有可能开发出一项新产业,但过去我国对洋姜并未有过大田种植,缺乏亩产量的记录,尚须委托农科院所研发出洋姜高产种植技术,方有可能作出有关产业的成本核算,从研究成果转化出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总有不少先行工作要做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