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人生需要培养一个与天地交神的心志

已有 4631 次阅读 2013-11-29 09:51 |个人分类:故事感想|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人生, 天地, 心志


人生需要培养一个与天地交神的心志


蒋继平

20131128


许多人很关心自己的人生,许多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幸福美好的人生,也有的人希望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但是,也有很多人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更有更多的人不明白什么是幸福美好的人生,有很多人一辈子都享受不到幸福美好的人生。

总之,世界上谈论人生的话题很多,世界上的人生也是千姿百态。有所谓成功的人士,有不幸的家庭,有富商, 有乞丐,有权贵, 有贫民。 但是,那仅是一种生活形态, 是外部的物资表现,并不代表一个人是否幸福快乐。 当然不幸的家庭一定不会有幸福美好的生活的。

俗语云:穷开心, 富作乐。 可见, 不管财富多少,地位高低,各有各的幸福快乐。

我本人对人生幸福快乐的感悟是:人生的幸福快乐在于有一个能与天地交神的心志。

不过,我觉得要做到这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是因为人生来没有这样的心志。这样的心志需要后天的培养和锻炼。

这个培养和锻炼就是人生的经历。就我个人的感悟而言,人生的经历越多, 人生面临的艰难险阻越大, 那么,培养和锻炼这样心志的机会就越多,最后可以养成一个与天地交神的心志,有了这样的心志,您就可以达到与鸟兽对话,与花草共舞的境界。这样的人生境界才是真正的幸福美好人生。

那么,什么是与天地交神的心志呢?

我的个人体悟是,天地大公无私, 包容万物, 无怨无悔,持之以恒。但是要真正地体会到这点,还需要一定的观察, 思考, 联想和悟性。 这需要一定的知识,经历, 和善根。举例来说, 天空宽广无际,为万物提供赖以生存的氧气和雨水, 不求回报;这叫真正的大公无私。 大地让我们踩在脚下,承载着所有的重负, 海纳百川,大地包容万物,我们在大地上任意地采矿,炸山,大地不抱冤, 不申辩, 无怨无悔。 地球以恒定的速度运动,从来不快一秒, 或者慢一秒。 所以, 我们要向天地学习,无私奉献, 不求回报, 包容万无,无怨无悔,持之以恒。这仅是心灵上的领悟。


在具体的生活中,要真正地向着这个目标前进,需要经历百般的艰辛磨练。 具体地来说,在肌体瘡口深度腐烂化脓时,自己用盐水清洗伤口,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刻骨的痛楚;在粪坑中泡一泡,才会真正地体会到什么是脏臭的味道;在冰雪中赤脚走一走,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什么是刺骨的寒冷;在赤日艳阳下汗流浃背地锄禾正当午,而且是常年累月,才能真正地理解粒粒盘中餐,颗颗皆辛苦的道理, 从而, 才会自动地珍惜碗中的一叶一粒;穿着军装,在“战场”上冲一冲, 才能知道人生会有敌手,会有争斗,有时这种争斗虽然是不情愿的,可是,也是不可避免的;在课堂上全神灌注地聆听老师们的教导,在图书馆浏览百科全书,这些都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生的精神食量, 只有这样, 才能够精通知识,学到技术;在实验室不分昼夜地观察研究,才能认识和发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到世界各地走走,乘乘各种各样的飞机, 开开各种各样的汽车,才能够真正地领略世界的丰富多彩。


有了这些经历,加上心灵上的领悟, 两者的结合,我可以感到:手上的泥土具有香味;碗中的米饭和菜叶吃在嘴里是多么的甜美;走在路上遇到大雨又没有雨伞的时候,我会感谢苍天帮我淋浴;躺在手术台上动大手术前,面带微笑,没有一句遗言, 觉得不是面对死亡, 而是得救的过程;被大黄蜂扎一针,在腰部起一个大疱,我认为是神派来的使者为我打一个预防针,使我避免生病;在很困很累的时候,我会想到这是睡个好觉的有利条件;在又饥又渴的时候, 我会想到这是改进胃口的最好机会;在我遭受严重挫折时,我会认识到这是神灵对我错误行为的应有惩罚,因而,尽量避免重犯这样的错误; 在我获得荣誉奖励的时候,我会认为这是我的努力付出被神灵认可, 从而受到神灵的恩赐。

有了这样的心志,一个人就可以坦然地面对各种事态, 从而采用各种方略随心所欲地应对之。达到这种境界, 生活已经无所谓苦与乐, 只是尽量享受而已。不过, 这种享受, 绝对不是指物质上的豪华奢侈程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745640.html

上一篇:对中国未来的发展的预测和希望(2)
下一篇:这两天特别想念儿子
收藏 IP: 98.208.235.*| 热度|

7 魏武 周向进 林茂华 者仁王 zhige StudyHardTG syssc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