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工作者在基因工程上应有的正确认识和立场
蒋继平
2011年7月12日
昨天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饶毅院长发表了[以史为鉴:转基因的“狼来了”几次了]的博文。 他的文章引起了科技工作者们的热烈评议, 有支持的,有反对的。 总的来说,反对的声音占多数。 饶毅教授的文章引起大家的关注可能源于两个原因:第一, 他的名望和地位。 他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院长兼教授。 这个身份象征着权力和学识的结合。 在中国,权力就是一切,权力就是名望。所以,大家对饶院长的文章感兴趣实际上是慕名而来的。 假如同样的文章是由我写的,我确信不会有这么多人发评论的(在这一点上,我自知不如饶院长有影响力)。第二,有关转基因的问题目前在中国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话题。 这是因为转基因作物关系到食品安全问题, 而食品安全涉及到全体人民的日常生活,因而,人人都对此比较敏感。
我也是一位从事生物研究的科技人员, 我从事的是传统的作物基因改良,主要在经济作物方面, 但是,对于近来的基因工程的进程也有个个大概的了解,这是因为这些学科是相互关联的。 我的个性一般不愿意凑热闹, 因而, 对科学网的大部分热点话题很少参与发表即时的评论。但是, 今天的情况是个特殊。
在浏览和分析了大部分评论后, 我觉得正反两方面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都是从自己的专业方面来看待整个领域。其中最明显的是:从事基因工程研究的科技人员一般都是支持转基因作物的,在这一领域,以饶院长和陈章良等著名科学家为代表; 而从事其他科学研究的,尤其是生态和环保方面的专家, 对转基因作物持反对或者怀疑态度,这一派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蒋高明研究员。
恕我直言, 从事基因工程的科技工作者们在谈及转基因的时候,往往着重于基因工程给人类带来的优点, 而极力避免其存在的问题。 他们这样做也是不得已而几。说明白了, 还不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这是因为他们要申请研究经费,要保证自己的工作, 以确保自己的生存。 他们花去了人生的一部分最金贵的时间,学到了这些知识, 要是不能用上, 那不是很可惜。 与此成鲜明对照的是, 那些从事传统研究的科技人员, 总是从负面的角度看待基因工程,他们强调基因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 而看不到或者主观地否定基因工程带来的好处。 所以,我说, 这两方面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性, 世界是一个辩证统一体, 基因工程也不例外。
因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科技工作者, 我们不能只顾本身的利益, 违心地做片面的宣传, 误导公众,而应该实事求是地向公众说明事物的真相。这种解释, 必须以科学的知识为准绳, 以实验的数据为事实, 对其优点加以肯定,但是,也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站在辩证的, 科学的立场上发表评论。
我本人认为基因工程是一个值得研发的领域, 它给人类带来的利益必将远远大于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可是, 我们必须认真负责地对待这项工程, 尤其是涉及到转基因作物的问题上,更应该谨慎行事。 这是因为农作物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存亡, 是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 容不得半点差错。 在这一点上, 我特别要指出的是, 转基因粮食作物中的Bt基因值得进一步研究。这个基因用在棉花上没有多大问题, 可是, 用于其它粮食作物的话, 最好要做一些进一步的研究。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在转基因研究方面的专家, 大家有责任在这个问题上统一认识,有责任向社会大众表明自己的立场。 我自己在这方面的认知是: 基因工程是一项新技术, 它必将给生物领域带来一场大变革, 从而大大地改善生物的性状。 但是, 它也必定会有副作用。 因而, 这不是应不应该发展基因工程的问题, 而是如何使基因工程走向更加成熟的阶段, 尽量减少和避免它带来的副作用。不过, 在还没有充分的安全证据之前, 我是不会食用带有Bt 基因的转基因作物的。 这正像飞机是先进的交通工具, 总的来说, 它是相当安全的, 可是, 潜在的事故和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 有的人选择乘飞机, 而有的人选择坐火车,这没有必要造成相互间的指责。
不过, 虽然选择坐火车的人没有权利要求飞机制造公司停止制造飞机, 喜欢乘飞机的人也不应该指责喜欢坐火车的人胆小怕死, 但是,政府,科学家和经营部门有责任让公众知道真相, 不能让不知真情的不愿意搭乘飞机的民众误上了飞机。 飞机和火车,相当于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的粮食作物。 在这一点上, 中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要严格将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的粮食作物分开来, 对于所有的转基因作物都必须有明确的标记, 标明了, 让公众自己选择。 在标记明确的情况下,公众的选择就是最好的评判, 在公众的取舍下,一切支持和反对的论点都是多余和徒劳的。 要是不标明,就是欺骗行为。 这不但是不科学的, 也是不道德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