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闲来无事聊幸福

已有 2855 次阅读 2018-4-26 07:27 |个人分类:人生感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幸福, 健康, 家庭, 事业, 友情

 

闲来无事聊幸福

蒋继平

2018年4月26日


最近看到清华大学副校长, 西湖大学代校长施一公教授的高调言论:人生为了一件大事而来。他说他的人生大事就是办好西湖大学。我不知道他的父母生他的时候是不是为了让他领导西湖大学而决定怀孕的。我跟施校长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差异。 他是大松树, 我是一棵小草。我到世界上来是偶然事件, 或者说是随机事件。我的父母让我到这个世界上来, 肯定不会为了一件大事而生我, 而是希望我生活的幸福快乐。

所以, 假如人生为了一件大事而来, 那么一定是为了幸福快乐而来。我想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人并不想当大学校长, 但是,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鉴于这样的认知, 我现在来闲聊一下幸福的话题。

首先来说一下幸福的定义。幸福在新华词典上的定义是:生活,境遇愉快美满。在多数人心里就是生活满足和满意的一种感觉。幸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没有具体的标准, 每个人有自己幸福的标准。幸福与物质财富和权贵地位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 这是因为幸福是心态的满足。 而心态的满足与欲望的大小成负相关。所以,欲望越大的人越难获得幸福,即使有人富甲天下, 可是欲望很大, 心态永远得不到满足, 哪有幸福可言。

其次来说幸福的几个具体表现:我们可以把激动, 兴奋,开心,快乐和满足作为幸福的几个具体内容。其中激动, 兴奋, 开心和快乐都是短时间的一种幸福感。

再来说决定幸福的几个因子。我认为下列六个因子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的关键因素。

  • 健康。 要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健康是第一位的, 没有健康,人生是很艰难痛苦的。

  • 家庭。人生的大部分时间要在家庭中度过, 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对人生的幸福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 事业。人生的成就会给人一种满足感, 因而, 可以大大地提高幸福指数。

  • 友情。人是社会动物,有很多社交活动,不但办事需要朋友的合作, 而且情感上也需要朋友的交往来驱赶寂寞。有几个知己朋友的人一定会觉得比较幸福快乐。

  • 信任。信任也可以看成是受人尊重。在事业上, 受到下级真诚的崇拜, 受到上级真心的信赖的赞美, 在家里,受到亲人们的信任和尊重。这样的人一定会觉得很幸福。

  • 自由。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够充分自由地做自己的事, 说自己想说的话。没有这样的自由, 幸福就被关进了笼子。

最后来说幸福的类型。幸福可以分成三种类型:1.肉体感官上的幸福,2. 精神意识上的幸福, 3. 灵魂感应上的幸福。

肉体感官上的幸福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 是衣食住行上的满足。这种幸福是人体器官对外界环境的反应。 比如说: 性爱, 喝酒,温饱和游山玩水等。 这种幸福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这种幸福是短暂的, 可以随时被另一种新类型的幸福所取代。 因而, 这种幸福类型是最低层次的。

精神意识上的幸福是建立在思想意识上,是心情的满足。 这种类型的幸福是精神意识对外界的反应。 比如说, 通过琴棋书画展示才能, 通过各种各样的比赛获得优胜。在显露才能后获得的奖励可以给人一种满足感,所以, 会觉得很幸福。 这种幸福感可以维持很长时间。这种幸福类型比肉体感官上的幸福高一个层次。

灵魂感应的幸福是心灵深处的幸福。 这种幸福类型通过心灵的修养, 领悟真理, 乐于助人, 乐于奉献等无私的行为才能获得。这种幸福一旦获得, 属于永久性的。 这种幸福类型属于最高层次的幸福。但是, 在社会现实中, 能够达到这个幸福层次的人的比例不是很高。

总之, 幸福是一种心态, 与欲望成负相关。 物质上的幸福是最低层次的幸福, 但是, 它是其他两个层次幸福的基础。 没有物质上的保障作为坚实的基础, 人生很难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 在物质基础已经满足的环境下,经常进行心灵的操练,多做善事, 乐于奉献, 那么就可以获得最高层次的幸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1110947.html

上一篇:科学网上导师和研究生的话题最受关注
下一篇:蒲亨建博主的顶级老婆的标准太低了
收藏 IP: 71.208.169.*| 热度|

8 武夷山 魏武 张翠娟 朱晓刚 杨顺楷 周忠浩 葛兆斌 puhj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