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新疆的登山气象--天山南北话气象(25)

已有 4314 次阅读 2021-4-8 09:47 |个人分类:天山南北话气象|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新疆的登山气象--天山南北话气象(25

第二章  新疆气象与人类活动 9   2021 04 08网络版

9节 新疆的登山气象

登山既是没有观众的体育活动,也是有冒险性的旅游活动。我国东部没有很高的山,要挑战高山就需要到西部来。新疆的高山很多,仅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0个。

2.1 新疆的海拔高于5000米的山峰

山名

博格达峰

阿尔金山

琼木孜塔格山

汗腾格里峰

慕士山

海拔高度(米)

5445

5798

6920

6995

7282

山名

公格尔峰

托木尔峰

慕士塔格山

木孜塔格峰

乔戈里峰

海拔高度(米)

7719

7455

7546

7723

8611

 

登山需要“靠天吃饭”

登山是一项与天气因素关联度很大的高危险运动。

天气本来变幻莫测,而高山上,更是风云瞬息万变。恶劣的天气曾一次次阻挡了高山探险者登顶的脚步,甚至夺去他们的生命。

由于高山寒冷、缺氧,攀登这些高山对运动员是严重挑战,新疆678月高山相对暖和,但这个时段下雪又多(那里没有雨,寒季降雪少),下雪时山顶附近往往风也大。如何利用好的天气条件登顶,就需要气象服务。

气象部门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为登山者提供气象服务,如:成立登山流动气象服务台,进行地面、高空观测,提供天气形势以及建立登山气象服务数据库,分析研究影响登山运动的重要天气因素,建立登山专项气象服务体系等项气象服务。

好天气是登山致胜的决定性条件

登山运动与气象的密切关系是其它体育项目难以比拟的。二者既是冤家对头,又是至密亲朋。登山运动员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中,最重要的是气象学。没有气象服务保障,不熟悉气象学常识,登山就不是探险,而是冒险了。

重要登山活动需要专门的气象服务。登山前要深入了解高山的天气气候状况,做好相应的各项准备。山区的天气、气候与平原差别很大。高山上的气温变化剧烈,气温日较差大。当山脚下温度为30℃时,4000米的高山上,温度却低于10℃;5000米高山顶气压只有海平面的一半左右,那里的氧气也就比地面少了50%。探险登山事先要深入地了解山区的天气气候概况:雨季的起始与结束时间;7000米以上的高空风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海拔高度的地面风速的日变化情况。在山区,海拔高度越高风速日变化越大。一般山区的山谷风,白天吹上山风,夜里是下山风。在高海拔地区登山应“早出发,早宿营”。海拔高度越高,出发和宿营的时间越早。

要选好当地气象条件最适宜登山的季节,登山时间应尽力避开雨季,选择旱季。登山探险活动中比较注重长期预报,一次大型活动,由于要解决物资上运和取得人体对缺氧的适应能力,往往需要有几个持续35天的好天气过程。如能准确地捕捉到这些天气过程,就可使登山活动得以有序安排和顺利进行。当然,短期预报同样也很重要,它是安排运动员在山上具体行止的科学依据。有经验的登山者可以看云识天气,从云的形态变化推测短期天气的变化,来确定登山的计划。

高山缺氧与“高山反应”

人进入山区,空气的密度和压力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大气中氧分压(含氧量)、人的肺泡的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都随之下降,导致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机体为补偿缺氧就加快呼吸及血循环,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的现象。由于人体(特别是脑)缺氧,还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无力等症状,神经系统也会发生障碍,甚至会发生肺水肿和昏迷,这就是通常说的“高山反应”。

高山缺氧使火柴不易擦着,烟头易熄灭;煤油灯的火焰也小了,一般的煤块不好燃烧;内燃机的油料燃烧不完全,加上水的沸点低,对发动机散热不利,因此耗油量增大了,而机械效率却显著降低,这对高原汽车的载重量和行驶速度影响很大。

高山的气压低,那里水的沸点就低。海平面上的水的沸点是100℃。而海拔高度在1500米左右,水的沸点只有95℃;到了海拔高度2200米,水在92.5℃就滚开了。结果是米饭煮了许久还是半生半熟的。所以登山队、科学考察队和高原上的部队、机关等都用密封的高压锅烧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280886.html

上一篇:气温的日变化是极地(冬天)大还是赤道(夏季)大?
下一篇:我曾经用过的笔(1941-2021)
收藏 IP: 110.152.190.*| 热度|

6 李宏翰 檀成龙 周少祥 孙颉 赫荣乔 张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0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