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团、水文、民航气象机构--新疆气象手册(58)第3篇第12章
2020 04 13
《新疆气象手册》一书(2006,气象出版社)的序,前言 ,提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208089.html
此手册的总目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208203.html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气象事业起步于1954年,当时兵团气象业务管理隶属于兵团农业局,设有专职业务技术管理人员1~2人。1995年,兵团气象局在兵团农业局挂牌成立。设农业气象处(兵团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和兵团气象科技服务中心两个机构。气象处为行政编制,气象中心为事业单位。各师气象业务管理以所在师、团管理为主,同时接受上级对口业务部门技术指导。其中一、六、七、八师成立了处级建制的气象局,人员编制7~18人。其他师在农业局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1~2名。2004年,兵团共有气象台站81个,其中兵团重点管理的台站43个,各台站人员编制5~7人,为团场直属事业单位。基本形成了兵团、师、团场三级气象及人影业务管理体系。
2004年,兵团气象系统技术人员1834人,其中气象台站业务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650人。兵团大部分师建成了一专多能、精干高效的气象行政管理和业务技术体系,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责任心强、热爱本职工作、能吃苦耐劳的气象专业技术队伍。
2000年以来,随着兵团气象大中型建设项目纳入国家气象管理序列,兵团气象业务现代化迎来全面建设和发展的机遇,一大批以气象专业为主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兵团气象队伍中。2000年以来增补的气象专业技术人员占全体业务技术人员20%以上,从学历看,大中专以上学历占95%,其中大专以上占65%,气象类专业人员占70%,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占2%,50~40岁之间30%,40岁以下68%。近几年,送到北京、南京等气象院校进修培训达上百人,同时兵团每年结合气象人影现代化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十余期,培训人员达1000人以上。
(姜智)
兵团人工影响天气(以下简称“人影”)事业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近几年,在兵团党委及国家有关部委和中国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兵团人影事业发展较快,现有9个师75个团场常年开展人影作业。人影作业投入双管“三七”高炮367门,新型火箭发射系统186具,无线电台485部,数字化天气雷达17部,其中711数字化天气雷达9部,TWR型数字化天气雷达6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2部。2004年高炮累计作业1409点·次,使用炮弹10万余发;火箭累计作业605点·次,使用火箭弹1258枚。人工防雹农田保护区面积558.94×103hm2,减少农田雹灾面积300千公顷·次,人工增水受益面积138.7千公顷·次,减灾增效2.8亿元。基本形成了以指挥协调、天气预报、雷达监测、无(有)线通讯、高炮(火箭)作业五位一体的防灾减灾业务技术体系。人影业务技术服务已成为兵团农业减灾增效夺丰收的重要技术保障措施之一,在兵团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纪之交,兵团气象局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从国家发改委、中国气象局、兵团发改委等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达5000万元左右。根据《兵团气象事业发展规划(1999-2010年)》,实施的大中型项目有:兵团卫星气象单收站建设项目;五家渠、奎屯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站建设项目;兵团灾害性天气监测自动化系统建设项目(包括自动气象站建设,气象信息网络传输建设和供应保障系统建设);新型防雹火箭技术应用推广项目;南北疆棉区人工防雹区域联防体系建设项目;农八师气象局3S技术研究项目;农三师小海子垦区、农四、五师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项目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兵团气象人影业务技术体系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使兵团农业减灾增效夺丰收工作的科技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农六师多普勒雷达站的建设,提高了人影作业水平,加强了农六师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测和防御能力。
1993年,兵团建成了全疆第一部人影711数字化天气雷达站,在防雹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兵团新技术应用推广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兵团加强了人影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对8部“711”天气雷达实施了数字化改造升级,并引进了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TWR型移动雷达等探测装备,基本建成了覆盖兵团主要垦区的雷达监测网,进一步提高了灾害性、转折性、突发性天气的有效监测水平。积极探索国内外先进作业方法,积极推广应用WR系列、HJD系列及BL系列等新型火箭作业系统,加强对人影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的深入研究,提高人影作业科学水平和效率。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根据兵团各垦区旱情、水情情况,在做好人工防雹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山区和平原人工增水工作,有效的缓解了农业需水问题。
⑴ 观测项目。平面位置显示(PPI),距离高度显示(RHI),不同仰角组成的体扫(VPPI)。
⑵ 基本业务。① 对流天气观测、预警、分析。每年防雹季节4月初至9月底24小时值班,每天11:30、13:30、17:30、21:00四次定时观测,遇有天气过程及时上报领导,发布预警信息,连续跟踪观测,直到目标云移出有效监测范围或天气过程结束,及时整理分析资料,总结经验。② 防雹作业指挥。对本师辖区内团场各炮点进行人工增雨及防雹作业指挥。每次天气过程,跟踪冰雹云观测,通过电台、对讲机指挥炮点进行防雹增雨作业。③ 大面积降水、局地暴雨、阴雾天气的观测和分析。多普勒雷达站还进行风沙天气的观测及分析。④ 冬季人工降雪雷达观测服务:部分雷达站在本年11月中旬~次年1月中旬为自治区人影办提供飞机人工增雪的雷达监测信息。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并结合兵团特点,出台了《兵团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于2004年1月以兵团令的形式颁布实施,全面加强了气象人影业务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组织开展了人影作业炮点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活动,在加强炮点基本建设的同时,进一步规范了炮手的准军事化训练和管理,建立和完善了作业点各项规章制度。炮手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业务素质有了新的提高。自1995年开展此项工作以来,已达标炮点200个,占兵团炮点总数的74%。
稳步推行了兵团高炮(火箭)人影技术装备使用年检合格证、作业点作业许可证和作业人员上岗证“三证”制度。2004年年检高炮311门、火箭发射架186具,确保了人影工作顺利开展。
兵团每年都结合项目进展情况,举办不同形式的培训班,2004年兵团在中国气象局举办《自动气象站使用维护技术培训班》1期,邀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专家授课,参加总人数50人。据统计,近几年参加培训人数1000多人,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结合兵团的实际情况,与兵团劳动局联合举办了三期炮点作业人员工人等级考核培训班,现有技师6人,高级工124人,中级工119人。这批管理和技术骨干,在推行科学化管理、引进和操作先进技术装备、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防雹工作水平和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师、团在每年冬闲及防雹工作开始前都对作业人员进行全员短期技术培训,以提高基层炮点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安全作业无事故。
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采取短期培训和有计划地输送到大中专院校脱产进修相结合,应用技术培训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相结合。鼓励在岗业务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函授、自考和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技术素质。
多年来,兵团气象局在发展规划制定、大中型项目申报、评审,新技术项目实施指导和新技术培训等方面得到自治区气象局大力的支持,取得较好的建设效益。在人工影响天气方面,兵团和自治区18年来统一组织实施冬季飞机人工增雪和开展奎、玛流域区域联合防雹工作。积极推进兵地“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的合作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加强优势互补。
(姜智)
兵团气象局建立前,兵团气象业务管理体系较薄弱,除一、七、八师有人影办,其余师都没有建立气象局(人影办)等专职机构。兵团气象台站发展也经历了几番变化和波折起伏。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兵团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兴建水利,开垦荒地,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一个个田陌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园区。兵团作为新疆稳定、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坚持劳武结合,与军队、武警、人民群众共同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军、警(武警)、兵(兵团)、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近五十年来在打击和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和渗透活动,保卫祖国边疆的稳定和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兵团以屯垦戍边、造福新疆各族人民为己任,朝着工农商学兵相结合,农林牧副渔多行业,工交商建服综合经营的方向全面发展。随着兵团国民经济体系的确立,兵团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兵团最初的34个气象台站也是这个时候建立起来的。
建立初期,因为大部分团场都是位于沙漠边缘、河流下游和国境线附近,自然生态条件极为恶劣。特别是58个边境团场,大多位于风头水尾,大风、冰雹、干旱、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地区。为了满足兵团农业生产防灾抗灾的需要,填补国家气象台站在兵团设点的不足,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进行农业气候区划,兵团气象事业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
兵团第一代气象人在自治区气象部门的帮助下,组建机构、培训技术人员,建立观测场、配置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初步建立了基本适应垦区经济发展、农牧业生产需要的气象台站网络。这些气象台站都是按照“自建、自管、自用”的原则建设的。
1981年12月,中央政府决定恢复曾于1975年撤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其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到90年代,兵团在两大沙漠边缘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建起了数千公里的绿色屏障,形成了1064×103hm2新绿洲,建起了石河子、奎屯等一批新兴城镇;国内生产总值占自治区的13.2%。
在兵团撤消期间,兵团气象台站中的23个曾列入国家基本台站,其余为自治区农垦总局管理。随着兵团体制的恢复,自治区又将23个气象台站移交给兵团。至1988年,兵团共有气象台站58个,兵团气象工作人员120人,每年事业经费有25万元。在兵团农业局,设一个气象业务专职管理干部,负责全兵团的气象人影管理和业务指导。各师局设中心气象站,负责各团场的气象管理和业务指导。
兵团气象工作的发展进入第二个时期,第二代兵团气象工作者继续发扬兵团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她)们大多高中或中专毕业,经过气象专业培训上岗,对待气象观测和预报业务严谨认真,兢兢业业。每天定时三次观测,认真整理气象资料,制作月、年报表。根据自治区气象台发布的中、长期预报和广播的天气形势,结合本站气象资料和天气实况,制作长、中、短期天气预报,为垦区农牧业生产、人民生活提供气象情报和预报服务,并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开展农业气象观测和实验。经过多年实践经验和不断参加业务培训学习,他(她)们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技术素质的同时,已成为兵团气象事业的中流砥柱和技术骨干。
到1993年,兵团农牧团场气象站达77个。兵团、农一师、农七师相继成立了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承担垦区消雹、防霜指挥管理的任务。兵团的雷达站点也纷纷建立起来,兵团第一部“711”数字化雷达站在148团建立。
兵团气象局于1995年成立,随着业务工作的不断深入,2000年兵团气象科技服务中心成立,之后两三年内,一师、六师、七师气象局成立,八师气象局挂牌,二师、九师、十师、十三师中心气象台相继成立,四师气象科技服务中心、五师人影办成立,兵团各级气象管理机构不断建立健全,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
兵团气象事业经过51年的建设和发展,基本建成了覆盖兵团大部分辖区的骨干台站网、天气预报服务网和气象信息传输网。2005年兵团共有气象台站81个,其中兵团重点管理的台站43个,装备卫星气象单收站43部,自动气象站41个。气象预报从传统的收听话语广播转变为依据卫星气象单收站接收的欧洲数值预报中心、国家气象局的数值预报产品和丰富的气象数据信息来制作预报。气象观测也逐步由人工观测转变为自动观测,2004年处于并轨运行阶段,兵团自动气象站的资料已于2005年1月份开始上传中国气象局。兵团气象事业在进入21世纪以后突飞猛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姜智)
⑴ 人工地面气象观测。兵团气象台站按照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实施08h、14h、20h三次地面气象人工观测,主要观测项目有:气温、气压、湿度、地温、日照、小型蒸发、雨量、风向、风速、云状、云量、能见度、天气现象、冻土、雪深等项目。各气象台站负责卫星气象单收站和自动气象站的运转维护;整理编制人工观测和自动气象站的月、年报表,并将人工观测报表传至自治区气象局审核(为提高兵团气象台站测报业务质量,兵团委托自治区气象局业务中心对兵团所属气象台站的气象报表进行审核),经过自治区气象业务中心报表审核,错情率很低,甲等报表占70%以上。
⑵ 兵团自动气象站实施24小时不间断连续观测,记录整点资料并上传兵团、师网络中心站。主要观测项目有:气温、气压、湿度、地温、辐射、大型蒸发、雨量、风向、风速等9项。
兵团在全面推进实施灾害性天气监测站网建设的同时,利用3年时间建设完成了兵团、师2级网络中心站和兵、师、团3级气象信息传输网络建设工作,完成信息传输分系统项目投资360万元,已实现兵团自动气象站资料通过兵团专网实时上传,对兵团各级领导安排生产、防灾减灾和促进农牧业生产发展、方便城镇职工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保障。为了满足兵地气象观测数据联网共享的要求,兵团已垫资完成了原有自动气象站传输网络的升级改造工程,从2005年元月1日起向自治区气象局传输资料。进入汛期以后,兵团及时向新疆气象局传输自动站加密资料,经过半年的试运行,报文传输及时准确,据新疆气象业务中心统计,大部分台站资料到报率达99%以上。
⑴ 长、中、短期天气预报。
卫星气象单收站项目建设提高了兵团气象台站科技水平和预报准确率。兵团各师都成立了师级中心气象台,指导所属气象台站的天气预报工作,初步建立了两级预报会商机制,预测预报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卫星气象单收站和其它台站通过电脑终端传输网络,接收单收站的预报服务产品,按中国气象局规定,定时制作短时、短期、中期、长期天气预报。包括24h、48h、周、旬、月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农业气象年景分析预测等。还针对关键农事季节、重要农事活动及时开展各种中、短期天气预报。奎屯气象台、北屯气象台开通了本垦区“121”电话答询气象信息服务,五家渠、奎屯开通了手机气象短信服务。兵团43个重点管理气象台站的天气预报,基本都能上当地的广播、电视,提高了天气预报发布能力和使用效益,为灾害性天气监测、防御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
⑵ 决策服务和公益服务方面。
兵团气象部门紧紧围绕农牧业生产和防灾抗灾的需要,适时组织开展农业气象观测和服务工作。各师中心气象台除制作年度农牧业生产气象年景分析预测、开春期、初终霜期、水旱趋势预测预报外,在农事关键季节进行膜下地温监测,发布播种期、初、终霜期预报。为领导决策安排农业生产以及当地重大活动提供气象预测和实况信息。认真组织有关单位交流重大灾害性、突发性和转折性天气预测信息,并通过当地广播、电视及时发布,有力地提高了兵团农牧团场和一线职工群众对灾害性天气的应急防御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天气咨询服务。有的气象台站还为当地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气候评价等。
⑶ 配合生产、科研、水文等部门进行农业气象试验,提供气象资料服务。如农一师三团气象站配合生产科研部门进行棉花生育期有关气象资料的观测与收集。兵直二二二团气象站配合水文站进行了20m2蒸发池、E–601型号蒸发器、小型蒸发器等不同类型、不同高度的降水、蒸发实验观测资料的收集。
2000年以来,兵团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大对软件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业务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提高兵团气象资料的代表性和可靠性,兵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实施资料的标准化工作,编辑出版了《兵团地面气象资料汇编》(1958年—1988年)。从1989年起,兵团重点管理的气象台站全部按要求参加报表机审工作,多年来,此项工作一直委托自治区气象业务中心具体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卫星气象单收站和灾害性天气监测自动化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两室一场”建设,使兵团气象台站仪器设备跨入现代化和自动化阶段,新建和改造标准地面气象观测场45个,新建和改造了43个气象台站砖混结构办公室5200m2,水、暖、电、道路和绿化等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测报质量明显提高,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测准确率和服务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兵团重点管理的气象台站,比照国家气候站观测项目和仪器设备进行配置,仪器设备使用基本符合规范要求。台站测报人员基本经过兵团和自治区组织的业务技术培训,执证上岗率达95%以上。
1997年,兵团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合作在博乐农五师进行“五七高炮”防雹实验;2003年,兵团气象科技服务中心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合作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新疆主要降水过程动力和热力中尺度结构研究》;2005年编报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人工防雹技术应用研究项目》在兵团科技局立项。以上的实验研究和课题项目都争取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取得良好的科研效果。
近年来,农四师气象科技服务中心组织撰写了《昭苏垦区冰雹云发生路径及作业点布局》研究课题,获师科技进步二等奖,组织实施了《气象监测、预测、预报技术及雷达指挥火箭高炮技术推广应用》、《地面碘化银发生器防雹烟炉实验》项目,组织的《农四师气象人影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建设》和《利用雷达观测、预报、指挥火箭高炮防雹增水作业》项目被师科委鉴定为农四师科技进步成果。农五师人影办组织完成了《博乐垦区冰雹发生规律及减灾措施研究》项目,被农五师科委评为师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七师气象局《火箭防雹新技术推广项目》获兵团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天气预报新技术及气象卫星单收站应用推广》获农七师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农六师气象局建成兵团第一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站,在探索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应用指挥防雹方面,写了十几篇论文,分别在《新疆气象》杂志发表,并参加了“全国云降水物理及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及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举办的“庆祝学会成立80周年大会”。农六师气象局2005年整理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在人工防雹中的应用研究》课题项目正准备上报兵团科技局。
(姜智)
新疆虽然干旱少雨,但它的山区却是多条河水的径流形成区,每年周转的河水和地下水约900×108m3。这些径流出山后大多逐步在境内耗散(内陆河流域)。监测这些水资源的水文事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水文工作是水利、水电及一切与水资源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前期和基础工作;它在水利建设、防洪抗旱、防灾减灾、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以及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管理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局是隶属于自治区水利厅的副厅级事业单位,根据授权主管自治区水文工作。主要职责为:拟定全区水文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负责编制水文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实施水文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负责全区境内水文水资源站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负责管理全区水文水资源勘测、水文情报预报、水文分析与计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负责全区水情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分析;负责重要水情预报信息的发布。负责全区河、湖、库及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的监测、分析、评价;水域排污总量的监测。统一管理全区水文资料的整理、复审、汇编工作;负责全区水文水资源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和运行管理。依照有关行政法规承担水文测报设施保护工作;依据行业法规对全区水文专用仪器设备统一管理。负责有关水事纠纷、涉水案件的裁决所需水文资料的审定,协助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和保护水资源;负责编制水资源公报、地下水通报和水质公报。承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水利厅交办的其他事项。
20世纪后期该局提出了 “水文勘测、水文科研、水文服务”三位一体的现代水文发展新模式。在做好原有主要站点水文勘测工作的同时,把开展灌区水文监测作为新时期水文服务工作的突破口。
设置在各个河流上的水文站是收集水信息的基本站点,因此水文站网是水文工作的基础。新疆是一个水文站网密度较稀的地区,水文测站大多建于20世纪50~70年代。随后逐步充实、现代化。新疆较大的出入国境河流共计28条,随着新疆水利开发的深入,国际水权问题日益突出。2001年以来。通过国际河流水文站网建设,为国际河流水资源监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手册附录给出了一些水文站的位置。
新疆列入全国的重要水文站有两批,第一批有31个:布尔津、群库勒、二台、塔克什肯、阿克其、卡甫其海、乌拉斯台、三道河子、解放大桥、雅马渡、南湾、库鲁克拦干、卡群、肯斯瓦特、克勒克、牙师、卡拉贝利、沙里桂兰克、西大桥、协合拉、阿拉尔、新渠满、乌拉泊水库、大山口、同古孜洛克、黑山、契卡尔、托克逊、黑孜水库、库威、焉耆。第二批有4个:克拉他什、则克台、库克苏、玉孜门勒克。
水文测站是在河流上或流域内设立的,按一定技术标准经常收集和提供水文要素的各种水文观测现场的总称。按目的和作用分为:
⑴ 基本站,是经统一规划而设立的水文测站。基本站应保持相对的稳定,在规定的时期内连续进行观测,收集的资料应刊入水文年鉴或存入数据库。
⑵ 专用站,是为特定目的而设立的水文测站。
⑶ 实验站,是为了深入研究某些专门问题而设立的,实验站也可兼作基本站。
⑷ 基准站,是为监视长周期气候演变引起的水文效应和分析人为活动对水文情势的影响的水文测站。
⑸ 辅助站,辅助站是基本站的补充,弥补基本站观测资料的不足。
水文测站按观测项目又可分为:流量站、水位站、泥沙站、雨量站、水面蒸发站、水质站、地下水观测井等。其中流量站(通常称为水文站),均应观测水位,有的还兼测泥沙、降水量、水面蒸发与水质等。水位站也可兼测降水量、水面蒸发量等。
水文站也进行一些气象观测。它们一般进行的气象观测项目主要是降水量、温度和蒸发。观测用的仪器与气象部门一致,其降水量观测包括降水自记观测(含遥感式),其温度主要是百叶箱的空气温度观测,其蒸发主要用直径20cm小蒸发皿,但是有30个水文站用E601型蒸发器。降水是计算新疆水资源的基本数据,蒸发量对认识和计算水分平衡很重要。
水文部门的气象观测每日进行3次观测,具体时间与气象部门相同(北京时08h、14h、20h,夜间02h不观测,也观测日最高、最低气温)。平时的降水量在每日的08h,20h进行两次。遇到暴雨可以再加密到每小时一次。水文水资源局在过去对日雨量的统计特征、对不同大小蒸发器的蒸发量的比较、对新疆的总降水量等很多气象规律有过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苏宏超、张学文、孙祥彬)
新疆与内地距离比较远,又是我国的西大门,所以其航空事业占重要位置,新疆民航事业有50多年的历史。2002年10月新疆航空公司(1985年1月1日成立)与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北方航空公司联合重组成立新的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简称南航新疆分公司)。2006年南航新疆分公司经营航线53条,其中国际航线8条,连接40多个国内大中城市、10个区内重镇及莫斯科、伊斯兰堡、阿拉木图、汉城等7个国外城市,总通航里程13万公里,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疆内成网,东西成扇”的航线运输网络,成为南方航空覆盖全国、延伸欧洲、北美、澳洲、东南亚、中西亚、日韩航线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飞行与气象的关系特别密切,中国民航部门专门设立了它特有的气象观测服务系统。
航空气象服务是指民用航空气象服务机构向民用航空气象用户提供其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气象服务。
民用航空气象服务机构应当按照民用航空气象行业标准为航空气象用户提供航空气象服务。对所有民用航空气象用户提供的服务应当按照协议进行。
民航总局针对航空营运人指定与其相应的民用航空气象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所必需的、适时的飞行气象情报。针对空中交通服务部门、机场运行管理部门、搜寻与救援服务部门和航行情报服务部门指定与其相应的民用航空气象服务机构,为其提供航空气象服务。
民用航空气象用户只能使用相应的民用航空气象服务机构提供的适时的飞行气象情报。民用航空气象用户应当在与航空气象服务机构协定的范围内使用飞行气象情报,不得转让;未经民用航空气象管理机构批准,不得分发。
乌鲁木齐民航气象中心与北京、广州、上海、成都、西安、沈阳民航气象中心并列为我国的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乌鲁木齐民航气象中心是新疆地区的航空气象服务、情报信息交换、服务技术的中心。它负责收集、分析各类气象资料,监视乌鲁木齐飞行情报区天气变化,向航空公司、空中交通管制和机场等部门提供各类航空气象情报。新疆地区航空气象系统已实现与全国联网,能为各类国际、国内飞行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航空气象情报服务,已经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运行稳定、自成体系的航空气象保障体系。
阿克苏空管站气象台隶属新疆空管局。伊宁、塔城、阿勒泰、喀什机场气象台和且末、库尔勒、库车、和田机场气象站以及2006年在建设中的那拉提、喀纳斯机场气象站、克拉玛依机场气象台隶属新疆机场集团公司。它们在规定范围内向航空公司、空中交通管制和机场等部门提供各类航空气象情报。
2006年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启用第二套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它是芬兰VAISALA公司的MIDASⅣ自动观测系统。其硬件配置为两套大气透射仪、两套云高仪、两套航空气象站、一套前散射仪、一套超声风、两台互为热备份的服务器、五台用户工作站等。该系统的建设符合Ⅱ类机场标准,将飞机起降标准之一的跑道视程的标准降低到350m。
(汪宏伟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